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3 非论元移位的研究

从话题结构和焦点结构的分类可以看出,话题结构的类型要比焦点的类型复杂。从实际研究的成果来看,讨论话题结构的研究也要远远多于讨论焦点结构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生成焦点结构的句法手段与生成话题结构的手段存在较多的重合,两者都属于非论元移位的结果。因此,本节将通过话题结构研究的综述来反映学界在分析非论元移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大观点:基础生成分析法和移位分析法。

3.3.1 基础生成分析法

英语中的话题结构较为齐整,与wh-移位等其他非论元移位现象存在相同的机制和约束条件。话题句中体现明显的移位特征和表征限制条件,如:

(37)a.Bill,all the people like Bill very much.

b.Bill,all the people like him very much.

这两句是英语中可以出现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话题结构,分别为话题化话题结构和左偏置话题结构。因为话题化话题结构总是留有与话题共指的语缺,因而Chomsky(1977)、Lanik & Saito(1992)都认为这类话题结构由移位生成。

更为重要的是,英语中的话题结构体现句法孤岛的限制,如:

(38)a.[This hat] i I believe( * the claim) that he was wearing t i .

b. * [This hat] i the gloves and t i were on the table.

c. * [This hat] i that he was wearing t i is certain.

d. * [John’s] i I stole t i bike.(Ross 1967)

这四句分别违反了复杂名词短语孤岛条件、并列结构孤岛条件、句子主语孤岛条件、左边界孤岛条件。孤岛条件属于移位操作的早期局域条件限制,话题结构中出现了移位的限制条件,这也就说明英语中的话题结构由移位生成。

另外,话题结构还体现了wh-移位中所体现的“that-语迹”现象,如:

(39)a. * John i ,I think that t i won the race.

b.John i ,I think t i won the race.(Lasnik&Saito 1992)

话题结构与wh-移位现象体现相同的“that-语迹”现象,这说明话题结构与wh-问句具有相同的生成机制,都应该是非论元移位的结果。

Huang(1982,1984)根据汉语的语料,论证了汉语中的话题句同样存在非论元移位,如:

(40)a. * [张三] i ,我很喜欢t i 唱歌的声音。

b. * [张三] i ,我念了不少t i 写的书。(Huang 1984)

这些语料说明汉语的话题结构同样遵循复杂名词短语孤岛条件,受到邻接条件的制约。

Xu&Langendoen(1985)、Xu(1986)、徐烈炯、刘丹青(2007)等则提出汉语话题结构是基础生成(base-generated)的,而非移位生成,他们的主要证据有两条。首先,汉语中可以出现违反邻接条件的话题结构,如:

(41)a.[这个问题] j ,[ IP 我从来没遇到过 [ IP t i 能回答t j ] 的人 i ]

b.[这本书] j ,[ IP [t i 读过t j ]的人 i 不多]。

这两句为合格的汉语话题结构,但是话题成分“这个问题”和“这本书”从语缺位置移位到句首的话题位置时,跨越了两个IP界限节点,因而这样的移位违反了邻接条件。这说明汉语话题结构中不存在移位,话题成分是直接合并到句首话题位置上的。

其次,汉语中存在大量无法找到语缺的话题结构,如:

(42)a.老王,我很不喜欢他。

b.鲜花,我喜欢牡丹。

这两句分别为左偏置话题结构和悬垂话题结构,句首的话题无法在评述部分找到可以重构的语缺,因而这也说明话题结构不是由移位生成,而是基础生成的。

针对这两条证据,持移位说的学者也提供了一些解释。针对第一条 证据,Ning(1993)、Shi(2000)、袁毓林(1996)等提出汉语中第三人称的 代词在指代非生命物体时,如果没有与介词共现,那么该代词则可以隐 含而不出现。也就是说,当话题表示无生命的物体时,话题成分在句法 孤岛中存在一个隐现的代词,从而允准该话题结构。一旦话题为有生命的物体,话题结构则必须遵守孤岛条件,如(40a)以及(40b)的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

(43) * [张三] i ,我认识很多批评t i 的人。

但是持基础生成说的学者则提出反例,当话题为有生命的物体时,话题结构中同样可以不受邻接条件的限制,如:

(44)a.这么顽皮的孩子,我找不到愿意收养t的人。

b.那个坏蛋 j ,我没见到过一个t i 敢管t j 的人 i

这说明表示非生命物体的代词在汉语中可以隐现的说法并不可靠,是否具有生命性这一语义标准并不是话题结构合格性的决定性内容。

针对第二条证据,Shi(2000)坚持认为移位分析法可以解释汉语中的悬垂话题结构,所需要的是对现有的话题结构进行补缺和重新分析,如:

(45)a.那场火,幸亏消防员来得快。

b.那场火,幸亏消防员来得快,所以t才没有造成损失。

Huang&Ting(2006)也持类似的观点,他们将汉语中的悬垂话题重新分析为主语、名词短语性质的话题、状语成分以及介词短语的省略成分等不同的小类,从而规避悬垂话题句的概念,使得移位法仍然可以分析悬垂话题结构。

这样的解释虽然可以创造一个话题可以重构的空位,但是所补缺的材料具有随意性,缺乏严谨性。有些时候所补的材料中仍然无法找到句首话题可以重构的位置,如:

(46)那场火,幸亏消防员来得快,所以大家没有多大损失。

更为棘手的是,某些悬垂话题句,如“水果,我喜欢香蕉”,很难在其后补上拥有空缺的子句。与之相同,重新分析的做法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因而这样的分析无法反驳悬垂话题句的基础生成分析法,也无法提供移位生成的证据。

Shyu(1995)则坚持话题结构的移位生成说,她没有将悬垂话题句中的句首名词短语分析为话题,而是将之分析为大主语(major subject),这样就保持了话题结构中移位分析的一致性。但是正如上文所述,悬垂话题句中句首名词短语就是话题。这样的做法混淆了话题和主语的概念,同时将大主语这样一个新的句法概念带入到汉语语法系统当中,其代价更大,因而也不可取。

3.3.2 移位分析法

除了上一小节提出的争议,持移位分析法的学者还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证据。Shyu(1995)和Li(2000)提出的证据之一是汉语中可以允准介词短语的话题化,如:

(47)a.从美国,张三认为李四t邮寄了一本书。

b.给李四,张三认为小王t邮寄了一本书。

如果坚持基础生成说的分析法,句首成分为基础生成的话题,评述部分的内容只能为小代语pro。问题是pro只能代指名词短语成分,而不能为介词短语。这样来看,句首的介词短语话题只能是通过移位生成的。

Li(2000)提出移位分析法的第二个证据是包含动宾式成语的语料,如:

(48)a.玩笑,他开的好吗?

b.刀,他开的怎么样?

b.默,他是会幽,但是常常幽得不好。

我们认为第三则语料的可接受度较低。 但是前两则语料已经充分说明,句首的名词短语“玩笑”和“刀”必须重构到评述部分中动词“开”的后面,从而形成“开玩笑”和“开刀”的成语义识解。这样的语料充分说明话题句时可以通过移位分析法加以分析。

移位分析法的第三个证据来自Huang & Tang (1991),他们的切入点是反身代词“自己”的语义阐释,如:

(49)[ NP [ IP 照顾好自己 k / j ]的老师 j ] i 张三 k 最难忘t i

该句是个具有双重歧义的句子,句意之一为“张三最难忘照顾好张三自己的老师”,句意之二为“张三最难忘照顾好老师自己的老师”。当该句取第一种意义时,“张三”与“自己”同指。根据约束原则,反身代词“自己”此时必须要被先行词“张三”所成分统制。而实现成分统制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句首做话题的复杂名词短语“照顾好自己的老师”进行重构,并填入句中t i 的语缺位置。这也就为话题结构的移位分析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移位分析法在分析具有语缺位置的话题化话题结构时具有较好的优势,所提供的证据也比较充分。但是移位分析法的困境之一是要解释汉语中为何有些话题句遵循了邻接条件,而有些话题句则明确地违反了这一制约条件。在对于悬垂话题句的分析当中,与移位分析法相比,基础生成分析法占有更大的优势。对于左偏置话题结构,两派没有过多的交锋,属于较为受忽视的领域。 jlCbV9e0yYnoI5VcZri85ZuomY5/BFW5EDd5Q0v+zG2UbgjUqFIq3wya4JDH0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