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的背景与意义

1.1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概述

(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殷末周初,便出现了供帝王进行狩猎活动,同时兼有游览观赏、祭祀与观看天象功能的“囿”,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逐渐发达,果蔬纳入市场交易,民间经营的园圃也普遍起来。园圃内不仅栽培食用和药用植物,同时也发挥一定的观赏功能,促进了民间园林的形成。

秦朝出现了第一座皇家园林“上林苑”,不仅占地辽阔,苑内有山有水,建筑丰富。西汉时期上林苑兼具了游憩、居住、宗教、生产、军训、休闲、狩猎等多种功能。东汉时期,都城洛阳建有潘龙园、西园等宫苑,洛阳城外有平乐苑、广成苑等皇家园林,游观功能成为皇家园林主要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建康(今南京)成为东晋和宋齐梁陈五个政权的都城,城内营造有著名的皇家园林——华林园。玄武湖水被引入华林园,历代帝王在园内修建了天渊池、景阳山和通天观,园内建筑精巧奢华。这一时期,社会上产生了文人隐士阶层,他们依山而居,在其居住的地方修建了大量的庄园别墅。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类型齐全。这一时期,皇家园林又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三类,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以前。唐代大明宫、华清宫是皇家园林的代表,均为宫苑分置格局,既可处理政事,又兼具游赏、休憩、生活等功能。唐朝文人阶层社会地位提高,文人出仕成为文人官僚,其营造的园林反映主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往往具有天然淡泊的意境,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宋元时期,园林营造与风景名胜开发都有了新的发展。宋徽宗在北宋京城营造了艮岳,成为中国自然式山水园的集大成者。洛阳园林则成为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南宋时期,随着西湖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形成了“西湖十景”。元朝在金国都城中都与离宫御苑大宁宫的基础上营造大都,并在其西北香山、西山一带建行宫御苑和寺观园林,形成“燕京八景”。

明朝对北京紫禁城皇家园林进行了扩建,大内御苑包括御花园、西苑、万岁山、兔园、东苑、慈宁宫花园。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西北郊建成了皇家园林集群,其中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规模宏大,被称为“三山五园”,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的精品,另外还建造了承德避暑山庄等离宫御苑以及大量的行宫御苑。

明清时期,民间财富不断积累,江南私家园林数量大量增加,营造技艺精湛,并逐步影响到了皇家园林的营造风格。这一时期,江南地域形成了徽派园林、扬州园林、苏州园林等流派,并产生了寄畅园、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瞻园、扬州瘦西湖园林等海内名园。这一时期,随着江南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风景资源得到大量的开发,南京钟山、清凉山、栖霞山,苏州天平山、支硎山、寒山,扬州蜀岗三峰,镇江京口三山等,均成为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功能、服务对象大致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衙署园林、风景名胜。皇家园林又分为大内御苑、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是位于宫城、皇城内的园林,供皇帝日常休憩、赏景和娱乐。离宫御苑营造在宫城以外的风景胜地,可供皇帝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行宫御苑是供皇帝短期驻跸使用,往往营造在风景胜地或者外出巡幸的路线上。皇帝、皇亲是皇家园林的主导者和使用者。由于皇帝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能够占有最好的地段,并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用技艺高超的工匠,因此皇家园林往往占地辽阔,在风格上可以综合地方造园流派技艺于一身。

私家园林是我国园林的主要类型,其中又可分为宅园、别墅园。宅园营造于城镇内,紧邻园主生活起居之处,是园主日常会友、休憩、赏景的空间。别墅园往往营造于郊野风景秀丽之处。宅园往往需要掘池筑山,而别墅园则依托自然风景,稍加改建或者新建。私家园林的营造主体与服务对象包括王侯将相、官僚、富商、缙绅、文人。王侯将相、官僚、富商、缙绅拥有一定的财富基础,所营造园林往往风格奢华、面积广阔。文人以及文人仕宦所造园林是陶冶情操、会友读书之处,是文人理想精神家园的空间反映,因此所占面积一般不大,在风格上倾向于自然恬静。

风景名胜是公共性园林,面向大众开放,一般依托于较好的风景资源,在历史中逐渐形成。风景名胜可分为山水名胜与寺观名胜两大类。良好的山水资源是风景名胜形成的基础,大多数风景名胜都属于山水名胜类。城镇外的寺观选址往往倾向于山水资源较好的地方,良好的风景资源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形成了诸多寺观名胜。

衙署园林依附于衙署建筑而建,数量较少,是为在官府任职的官僚服务,其性质介于私家园林与公共园林之间,在营造风格上偏向于城镇宅园。

1.2 江苏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江苏古典园林的起源阶段。吴王阖闾在姑苏山上营造离宫御苑——姑苏台,在太湖边营造长洲苑,作为其游乐之处。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在吴宫中营建梧桐园,挖掘天池,建春宵宫。这一时期有记载的均为皇家园林。

东晋时期,政权南迁与人口南渡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苏州出现了士大夫顾辟疆所造的宅园,这是江苏有记载的最早的私家园林。作为东晋与宋齐梁陈都城,南京城内营造有华林园、芳乐苑、乐游苑、上林苑、青溪宫等御苑。

隋唐时期,江苏园林进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建康不再是政权都城,园林营造活动主要集中于扬州、苏州等地。隋炀帝开凿运河,沟通了淮河至长江的水路,连通江都(今扬州)、京口(今镇江)与余杭(今杭州)、钱塘江。隋炀帝在扬州营造长阜苑等皇家园林,作为其巡幸游乐之地。 唐代苏州已经发展成为大城市,著名文人白居易在苏州期间,疏浚河流,营造道路,开发了虎丘、山塘一带的名胜。 五代时期,吴越国广陵郡王钱元璙与其子文奉治理苏州数十年,营建了南园、东圃、金谷园等园林。

宋元时期,江苏园林营建进入成熟阶段。北宋欧阳修在扬州蜀岗建平山堂,是当地最早的风景开发。私家园林在扬州、苏州、镇江有大量的营造,如苏舜钦的沧浪亭、朱长文的乐圃、范成大的石湖别墅、郑兴裔的矗云亭、沈括的梦溪园、岳珂的研山园、倪瓒的清阁等。 这些园林主人既有清贫文人,又有仕宦官僚,园林选址与营造风格有很大的差别,表明这一时期私家园林营造技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明清时期是江苏园林营造的高潮阶段,表现在园林数量繁多,营造技艺精湛,在风格上形成了扬州、苏州两大中心,影响到皇家园林和其他地域园林的营建。

明代以南京为都城,在南京再次出现了皇家园林类型。这一时期南京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为陵墓园林——孝陵。乾隆南巡时曾在南京建有两座行宫御苑——江宁行宫与栖霞行宫。私家园林在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均有蓬勃的发展。由于南京是政权中心,王公贵族在此建有大量的宅邸园林,如中山王徐达的东园、西园、王府西花园等。清代则有李渔所建的芥子园、袁枚的随园、胡家花园较为有名。

扬州在明清时期恢复了漕运中心与重要的商业城市地位,盐商大量聚集。官僚、富商在此购地建宅,园林营造也大量增加。为迎接乾隆南巡,官府进一步疏浚河道,恢复、开发蜀岗、瘦西湖一代的风景名胜,盐商在瘦西湖两岸竞相造园,最终形成了最能代表扬州园林风格的瘦西湖园林。为康熙、乾隆短期驻跸而营造了两处行宫御苑——天宁寺行宫与高旻寺行宫,是扬州仅有的两座皇家园林。清中叶以后,扬州盐业衰落,瘦西湖园林萧条,但是府城内出现了二分明月楼、个园、寄啸山庄、片石山房等颇具特色的扬州宅园。

明清时期,大量的文人仕宦隐居于苏州,在此建有众多的宅园与别墅园林,如御史王献臣的拙政园、文震孟的药圃、徐廷裸的东园、太学归湛初的归氏园、陆锦的小郁林、宋宗元所建的网师园、顾文彬的怡园,以及环秀山庄、绣谷、可园、留园、退思园等。除了文人园林以外,苏州尚有两座供皇帝休憩和驻跸使用的皇家园林——苏州府行宫和寒山行宫。苏州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且自然条件优越,本地有擅长建筑营建技艺的香山帮匠人,最终发展成为江南园林文化中心。

除了南京、扬州、苏州以外,无锡有安氏家族所建的嘉荫园和西林园、秦氏家族的寄畅园,常州有近园、意园、青山庄,泰州有三峰园,南通有汪氏家族的文园与绿净园,江阴有适园,盱眙有汪园,徐州有潜园。

除了私家园林以外,明清时期,江苏的风景名胜也有了巨大的发展。江苏境内湖泊、河流众多,植被丰富,山川秀丽。江苏的名胜以山水名胜居多,东晋、南朝以来,佛教传播迅速,形成了一大批寺观名胜。

明清时期,南京的名胜主要集中在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以及钟山、清凉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鸡笼山、雨花台、牛首山、祖堂山;寺观名胜则有栖霞寺、弘(永)济寺、灵谷寺、清凉寺、鸡鸣寺、大报恩寺、静海寺、天界寺、嘉善寺、弘觉寺等。扬州的名胜主要集中在蜀岗、瘦西湖一带,尤以蜀岗东峰、中峰最为集中,另有虹桥、熙春台等名胜;寺观名胜有香阜寺、竹西寺、慧因寺、斗姥宫、法净寺、莲性寺、高旻寺、天宁寺、桃花庵、双树庵等。苏州山水名胜分布在府城以外的虎丘、石湖、灵岩山、天平山、支硎山、寒山、上方山、枫桥,以及常熟的虞山等;寺观名胜则有云岩禅寺、法螺寺、冶平寺等。

除南京、扬州、苏州以外,江苏其他地域的山水名胜分布于镇江的京口三山和宝华山、无锡的惠山锡山、盱眙的第一山、徐州的云龙山,寺观名胜有无锡蛟山寺、金山江天寺、焦山定慧寺、北固山甘露寺、宝华山隆昌寺、洪泽湖龟山寺、云龙山大佛寺等。

1.3 本书的目的与意义

(1)园林图像的性质与作用

本书中的“江苏园林图像”,指的是以江苏境内古代园林为描绘对象、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园林景观风貌的历史图像作品,主要类型包括版画与水墨画两大类。版画基本为木刻版画,也有少量铜版画,主要是作为方志、书籍、图咏的插图。版画插图需要配合以文字说明,往往采取左文右图,或者上图下文的形式。水墨图像形式上可分为横卷、立轴、册页,材料为绢或者纸本,一般不作为插图使用。

在园林历史研究中,历史图像能够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图像是景观信息的主要载体,版画、水墨画作为古代社会视觉传播与表达的主要媒介,反映了当时园林与名胜的地理环境、布局结构、空间要素和活动场景。第二,图像本身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反映客体环境的信息,包括环境空间构成、景观要素和内部人物活动。主观性则与图像功能、性质和图像作者本身的手法风格以及视觉处理方法相关。如明清时期的文人,很多不仅亲自参与了园林的营造,是园林环境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园林图像的生产者或者订购者,因此图像与园林在内容和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第三,图像是园林与名胜形象传播的主要手段与载体。对园林名胜的内容和意义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对相关历史图像的认知来完成。图像具有证史的功能,还能传达复杂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因此,在园林史研究领域,历史图像研究能够发挥与文献研究同等重要的作用。

(2)本书的目的

江苏园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营造技艺精湛,孕育出扬州园林、苏州园林重要的园林流派,对其他园林流派与风格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关于江苏历史园林研究基本为个案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托于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图像的作用没有受到重视,同时也极度缺乏对于江苏园林图像的系统收集和整理。

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江苏园林历史图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历史文献、图像学和园林技术的分析,对图像内容进行解读和阐述,挖掘图像内涵,提炼图像所反映的园林特征,全面展示江苏园林图像的艺术成就,同时构建江苏园林史研究的图像学基础。

(3)本书的意义

本书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奠定了江苏园林史研究的图像学基础,有助于推动中华园林图像艺术的系统研究。本书首次对江苏古典园林历史图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通过图像史料展示了江苏古典园林的基本面貌、技艺特征与艺术成就,同时也系统地展示了园林图像这一艺术类型的内涵与特征。本书不仅为江苏园林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大量的图像史料,也为中华古典园林图像的资料整理与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江苏园林图像史研究的示范效应将开创中国园林图像史研究新局面,并推动研究的不断展开与深入。

其二,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江苏古典园林的内涵与意义。园林是人们休闲、游憩、游观与交往的场域,体现了共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审美趣味与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地域文明形态的缩影,延续了社会文化基因。图像是对历史景观的记录与描述,同时也是历史景观传播与呈现的方式与载体。开展对江苏园林历史图像的系统整理、分析,有助于深入挖掘江苏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意义。

第三,有助于保护、弘扬优秀园林艺术。古典园林与历史名胜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代遗产保护与文化艺术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在不少地方,一些历史上的优秀园林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重要的园林文化遗产。然而,中国历史上大量具有独特价值的园林与名胜景观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今天只能从文字与图像中一窥当日的面貌。图像在视觉上直观呈现景域空间、细致再现局部装饰与构成、体现社会空间关系。江苏古典园林图像史料的整理与分析能够丰富我国园林艺术的资料库,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保护我国优秀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促进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gWtFCm4nLcmYddOd4qRSBzBJClNG1QqeeL8tQRzQ7yDKMq9qmkjm3zvpIYs9Mz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