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南京园林图像的历史

2.1 明代南京园林名胜图像的兴起

最早的以南京风景名胜为题材的图像是文徵明在游览金陵后而作的《金陵十景册》,画作已流失。文徵明曾以徐达的别业东园为主题,作有《东园图》,是现存最早的南京别墅园林图像。文徵明的侄子文伯仁为避倭寇曾迁居金陵栖霞山,作有《金陵十八景图》。该图像集为纸本设色册页,作于宣德笺本上,每开图绘一景,极为精致。各景图主题分别为三山、草堂、雨花台、牛首山、长干里、白鹭洲、青溪、燕子矶、莫愁湖、摄山(今栖霞山)、凤凰台、新亭、石头城、太平堤、桃叶渡、白门、方山、新林浦。 隆庆年间,福建文人画家黄克晦游历南京后,创作了《金陵八景》图册。该图为绢本册页,纵30.5厘米、横40.5厘米,以“天印樵歌”、“秦淮渔笛”等金陵八景为主题。

万历时期,郭存仁作有《金陵八景图》,基本延续了黄克晦《金陵八景》的主题内容。郭存仁(生卒年不详),又名郭仁,号水村,江宁人。《金陵八景图》为册页形式,每景一图,包括《钟阜祥云》、《石城瑞雪》、《凤台秋月》、《龙江夜雨》、《白鹭晴波》、《乌衣夕照》、《秦淮渔唱》、《天印樵歌》共计八幅景图。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王圻、王思义编纂出版的《三才图会》,其中地理卷中有以金陵山水名胜为主题的木刻版画插图,计有《金陵山水图》、《后河图》、《钟山图》、《石头城图》四幅图像(图2.1-1)。

图2.1-1(明)《三才图会》——《金陵山水图》

明后期,松江派画家宋懋晋绘有《名胜十八景图》册页。《名胜十八景图》为纸本设色水墨,以南京、镇江等地十八处名胜为主题,一景一图。涉及南京名胜的图像有《牛首献花》、《太平堤》、《鸡鸣山》、《雨花台》、《天界寺》、《燕子矶》、《灵谷寺》、《清凉台》、《莫愁湖》、《长干里》十幅图像。

明代是南京佛教寺院大发展的时期。明后期,葛寅亮所撰《金陵梵刹志》中的插图绘有灵谷寺、栖霞寺、天界寺、鸡鸣寺、静海寺、清凉寺、弘济寺、报恩寺、能仁寺、弘觉寺的图像。葛寅亮(1570—1646年),字水鉴,杭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曾在南京、江西、福建等地任职,著有《四书湖南讲》、《治安策》、《金陵梵刹志》、《金陵玄观志》等书。葛寅亮在南京期间,曾主管佛寺事务,其所撰《金陵梵刹志》详细记录了明代南京佛寺的历史、殿堂、古迹、事迹、制度等事项,共五十三卷。其中的木刻版画插图由凌大德绘制底稿,刘希贤镌刻,详细描绘了明后期十所代表性寺院的风貌格局与建筑样式,堪称寺志插图的典范。

天启年间,朱之藩编纂了《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该书以金陵四十景为主题,由陆寿柏绘图稿,每景一图,各图均配有诗词文字。由刻工镌刻后,形成了明末金陵四十景风景名胜版画图像集。 该图咏一图一景,共计四十图,并采取左文右图的方式,在图像左侧配以景点的文字描述和题诗。

崇祯六年(1633年)刊刻的《名山图》,由刘叔宪等人绘,内含《钟山》、《燕矶》两图,分别描绘了钟山、燕子矶风景,绘图风格逼真细腻,颇有气度,是明末的代表性山水版画图像。

2.2 清代南京园林名胜图像的发展

清前期以南京名胜为主题的实景水墨图像有《清凉台图》和《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清凉台图》绘者石涛,清初著名画僧,原名朱若极,号苦瓜和尚。《清凉台图》为纸本设色立轴,描绘了薄暮中的清凉山与清凉寺景观。《康熙南巡图》由清初著名画家王翚、杨晋等绘制。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初代表性画家,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四王”,虞山画派的创始人。康熙年间,王翚入宫担任宫廷画师,与其弟子杨晋等人合作了《康熙南巡图》。该图卷的稿本为纸本设色长卷,共分十二卷,其中第十一卷描绘了康熙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从浙江北返途经的江宁府风景名胜,报恩寺、石头城、燕子矶等名胜皆收录其中。

《康熙江宁府志》为清初江宁知府陈开虞纂修,康熙七年(1668年)刊刻。其中收录有画家高岑所作的《金陵四十景图》。高岑(1621—1691年),字善长、蔚生,杭州人,久居金陵,擅长山水画,是“金陵八家”中的代表性画家。高岑所作《金陵四十景图》共计四十幅,每幅一景,描绘清初金陵四十处典型景点。各幅均为双页连式,并配有题跋作为景点的说明。

高岑的《金陵四十景图》(以下简称高岑图)明显受到朱之藩《金陵图咏》的影响,不仅图像所表现的景点与主题非常相似,而且大部分图像的构图、视点非常接近,所描绘景物内容也较为接近。

两个图系也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是景观主题名称不同,朱之藩图中景观主题名全为四字,除了地名因素以外,名称中还夹杂着意境、动作和行为的表述。高岑图的景观主题名基本为三字,个别的为两个字,仅仅表达地名。其二是形式不同。朱之藩图为左文右图形式,高岑图为双页连式,左右两图幅拼合时,总图幅较宽,文字在高岑图中缩小到了画面一角。因此,高岑图相比较于朱之藩图,图像的作用更加突出,景观在图像中展现的空间较为宽裕,并没有朱之藩图的狭小感。再次,个别景物发生了变化,如《金陵图咏》中的《天坛勒骑》与高岑图中的《神乐观》地点相同,但是后者图中天坛已经消失,表现的主题转移到神乐观上。另外,一些景物名称发生了变化,导致图名也发生变化。如燕子矶下的弘济寺在清代改称为永济寺,因此景图《弘济江流》变更为《永济寺》。

继康熙之后,乾隆南巡也均途经金陵。由两江总督高晋等人编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刊刻的《南巡盛典》,记载了乾隆前四次南巡的情况。其中《名胜》篇木刻版画图版三百一十幅,由画家上官周等主持绘图,描绘了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南巡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寺庙道观和行宫别墅,除了栖霞名胜以外,以金陵的行宫、园林名胜为主题的有《燕子矶》、《后湖》、《江宁行宫》、《报恩寺》、《雨花台》、《朝天宫》、《清凉山》、《鸡鸣山》、《灵岩寺》、《牛首山》、《祖堂山》共计十一幅图像。 在图像视觉表现上,与高岑图相比,《南巡盛典》中的金陵名胜图像在构图和景物内容均有了一定的变化,在手法上更为细腻,表现景物也更加客观、精微,透视法的运用较为成熟。

《清高宗南巡名胜图》为绢本设色水墨,采用工笔画技法,共有图像二十四幅,所绘均为乾隆南巡路过的名胜和驻跸的行宫,其中南京园林名胜的图像有《江宁行宫图》、《鸡鸣寺北极阁图》、《清凉山图》、《后湖图》和《报恩寺雨花台图》。

摄山即为栖霞山,紧靠长江,不仅风光秀丽,也是名刹所在,历代文人墨客以栖霞山名胜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栖霞山建有行宫,是康熙乾隆南巡的驻跸之处。《摄山志》为栖霞山方志,共分为八卷,清康熙年间由陈毅编纂,后经苏州郡守汪志伊重修刊行。陈毅,字直方,号古渔,曾著有《所知集》、《诗概》、《金陵闻见录》、《摄山志》文稿,是活跃于雍正乾隆年间的南京文人。汪志伊(1743—1818年),字稼门,乾隆年间举人,官至苏州太守、闽浙总督,著有《稼门诗钞》。汪志伊在游览摄山时,从寺院僧人处得到陈毅书稿,加以修订,并延请钟山书院院长、乾嘉学术代表人物钱大昕主持考订,请费玉衡加以校对,最终得以将《摄山志》刊刻成书。 《摄山志》共分八卷,内含有《栖霞行宫》、《彩虹明镜》、《玲峰池》、《紫峰阁》、《万松山房》、《幽居庵》、《天开岩》、《叠浪崖》、《德云庵》、《珍珠泉》等风景名胜木刻版画插图,绘者与刻工均不详。《南巡盛典》中同样含有关于栖霞山名胜的图像,包括《栖霞寺》、《玲峰池》、《紫峰阁》、《万松山房》、《天开岩》、《幽居庵》、《叠浪崖》、《德云庵》、《珍珠泉》、《彩虹明镜》共计十幅图像。

《江南名胜图说》刊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木刻山水版画集,绘者与刻工均不详 ,其中有《后湖》、《燕子矶》、《嘉善寺》、《鸡鸣寺北极阁》、《清凉山》、《朝天宫》、《灵谷寺》、《报恩寺雨花台》、《牛首山》九幅南京名胜图像。另有栖霞名胜图《栖霞总图》、《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叠浪崖》、《德云庵》、《幽居庵》、《天开岩》、《珍珠泉》共计十幅。图像名称、构图与内容与《摄山志》、《南巡盛典》极为接近。

嘉庆至清末,南京园林与名胜图像主要见于《泛槎图》、《鸿雪因缘图记》、《白下愚园集》、《金陵四十八景图》、《天下名山图咏》。《泛槎图》始刊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张宝绘图并编纂。张宝是南京人,自幼习画且喜好游历山水,以其一生游历为线索,编有《泛槎图》。该图集实为纪游体图记,前后共编有六卷,绘图一百零三幅,由上古斋张太古镌刻,其中涉及金陵名胜的有《雨花遇雨》、《钟阜穿云》、《翠微环眺》、《秦淮留别》四图。

《鸿雪因缘图记》为清朝内务府旗人完颜氏麟庆编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刊刻。麟庆家族为清廷内务府世家,麟庆自小随其父和祖父走南闯北,出仕后足迹遍于大江南北,见闻极其丰富。《鸿雪因缘图记》主要是记录其身世和经历,全书分三集,每集八十幅插图,由汪春泉等人绘图。 插图中有大量各地的风景名胜图像,画风较为写实,是重要的园林史料。其中,涉及南京的有《莫愁寻诗》、《随园访胜》、《燕子扬帆》三图。

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印的铜版画《金陵四十八景图》,为徐虎等人撰绘。徐虎,号瘦生、长干里客,浙江苕溪人,晚清画家,常年居于南京。徐虎所作的《金陵四十八景图》(以下简称徐虎图),基本延续了朱之藩图和高岑图中的金陵名胜景点。在数量上,相比较于朱之藩图和高岑图,徐虎图的数量增加至四十八幅,每图一景,比前两者各多出八图。在媒介形式方面,徐虎图为铜版画印刷。铜版画技法自康乾时期传入宫廷,用于宫廷版画的生产。铜版画采用凹版技术,线条细腻,色调变化多端,与中国传统木版画在表现效果上有很大不同。徐虎图采用了日本所制铜板 ,横长纵短,具体尺寸不详。题跋位于图像右上角或者左上角,包括图名、景点说明和作者署名三部分内容。与高岑图类似,徐虎图中文字所占面积较小,图像在表达方面占有主体地位。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山谷书屋出版了石印本《天下名山图咏》。该图咏由沈锡龄编撰,左文右图,分省辑录名山胜景,是晚清时期代表性的山水版画,其中涉及南京的有《摄山》和《钟山》两图。

清末,愚园主人胡恩燮之子胡国光作有《白下愚园集》,其中有木版插图两幅,以鸟瞰视点、全景式地表现了愚园的全貌。插图刻画细腻、刻法熟练,写实性强,是这座晚清金陵名园仅存的图像。

表1《金陵图咏》、《金陵四十景图》与《金陵四十八景图》中的园林名胜图 8vOKNyaR2PBXqc+Us51VbL0tWX+RHRmDWwa/BxGcaecGZNY0GWqwEKUCCD4nFV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