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

“十二五”以来,苏南五市始终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坚持规划引领,创新体制机制,以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为统领,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政策落实,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比重提高、结构优化、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是苏南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一个极其重要的攻坚阶段,苏南服务业发展具有新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内涵,任务也更加艰巨。

一、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研究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之前,首先我们简要分析一下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状况。表1显示了从2011年以来江苏省服务业发展规模,可以看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每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9%。全省服务业增速总体保持快于GDP增速的发展势头。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占GDP比重达到48.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十二五”初提高6.2个百分点左右。全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2781.97亿元,同比增长8.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接近50%,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十二五”期间,江苏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服务业发展的产业质态日趋优化。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软件信息、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口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5%。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服务外包离岸合同金额、离岸执行金额总量均约为2010年的3.4倍,近年来一直保持全国第一。

表1 江苏省服务业产值(亿元)

续表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6》。

按可比价格计算,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也在不断提高,从2011年的42.4%逐渐提高到2015年的48.6%,增长了6.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在拉动江苏经济增长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2015年产值最大的产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占到当年服务业增加值的20.5%、15.6%和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产值相对较低,但是增长速度很快,远远高于服务业总体的增长率,反映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一)服务业成为推动苏南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作为江苏经济的领跑者,苏南地区服务业“十二五”以来蓬勃发展,表2显示了苏南5市服务业增加值状况,在苏南五市中,2015年南京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7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成为经济增速领跑苏南的有力推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为57.3%,较上年大幅提升0.8个百分点,是全省唯一一个占比超过50%的省辖市,已经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苏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243.24亿元,服务业总量位于全省第一,比上年增长9.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9%,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无锡市服务业增加值4183.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常州市服务业增加值2610.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5%,提高1.4个百分点。镇江市服务业增加值1642.63亿元,占GDP比重为46.9%,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总体看,苏南五市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和占GDP的比重,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服务业发展明显呈现出从南到北阶梯分布的特点,且南北差距也越来越大,反映出各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相关性。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不利于提升我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表2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续表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6》。

从各地区内部产业结构来看,苏北、苏中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落后。2015年苏中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比苏南低6.2个百分点,苏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8%,比苏南低7.4个百分点,差距比较明显,并且可以发现与十二五初期相比,苏南服务业占GDP比重增长较快,增长了6.4.个百分点,而苏中和苏北增长较为缓慢。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均衡,是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资源禀赋差异等方面原因,差距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过大则会影响到全省整体服务经济的发展。

表3 2011和2015年苏南苏中苏北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占比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6》。

表4 江苏各地级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6》。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梳理13市成绩单可以看出,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五市服务业发展成绩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分别为57.3%、49.1%、49.9%、49.5%、46.9%,苏南五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2。可见苏南五市由于经济基础、地缘优势、优惠政策等因素,已经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发展服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在省内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二)服务业发展和贡献率逐步提高

从表5可以看出,2015年苏南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823.19亿元,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60.3%,苏中为4519.50亿元,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度为72.5%,苏北为5439.28亿元,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75%。从绝对值来看,苏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远高于苏中和苏北投资额之和,这与各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较为一致的,从贡献率来看,苏北服务业发展依靠投资拉动的比例最高,说明苏北拉动服务业的手段主要靠新增资本,而不是存量的优化升级,也说明了苏南服务业发展除了投资拉动外,依靠消费和出口这两驾马车为抓手。

表5 各区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对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表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6》。

(三)服务业发展要素呈现集聚态势

从服务业就业人数变化的绝对值看(见表6),全省各地区服务业就业人员逐步递增变化趋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程度,劳动力应该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从2015年苏南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853.9万人,比2014年增加14.4万人,就业比重增加0.7个百分点,苏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46.8万人,比2014年增加9.4万人,就业比重增加1.2个百分点,苏北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636.1万人,比2014年增加18.2万人,就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从各地区服务业占比来看,苏南服务业就业占比42.5%,高于苏中8个百分点,高于苏北6个百分点,说明苏南服务业发展解决了较多的就业问题;从13个地级市来看,南京服务业就业人数从绝对值和比例来看都位居第一位,这和南京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基本一致的,宿迁的服务业绝对值和比例都在末位,说明宿迁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与其他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表6 2014—2015年各地区总体从业人数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表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6》。

(四)苏南服务业重点项目占全省的半壁江山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下达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2015年投资计划的通知》,公布了“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2015年投资计划表,全省共150个重点项目。其中,苏南地区列入76个重点项目,占全省重点项目总数的一半,这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苏南现代服务业迈上新台阶。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是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面落实“十项举措”,着力推进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对于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转型升级特别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定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江苏围绕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领域,按照年度调整、滚动管理的要求,形成2015年度投资计划。15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598.8亿元,年度投资946.5亿元。省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管理与服务,保障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完善监督检查,实施项目滚动管理。

苏南地区列入江苏省现代服务业2015年投资计划的76个重点项目,具有区域发展优势的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健康、商贸会展、创意设计六大产业领域最多,占到65个。其中,科技服务20个(全省25个)、软件和信息服务14个(全省25个)、现代物流12个(全省45个)、旅游健康8个(全省15个)、商贸会展7个(全省14个),创意设计4个(全省5个);此外,还有传统服务业升级5个(全省11个),文化教育3个(全省5个),节能环境服务2个(全省2个),金融服务1个(全省3个)。76个重点项目建设地点分布在以下辖区:南京市19个,苏州市17个,无锡市16个,常州市14个,镇江市10个。苏南地区76个重点项目显示,按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在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方面,苏南切实重视并统筹抓好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中的关键作用,注重突出实体经济,带动现代服务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全力推进苏南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从而,为“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提供重要支撑。

(五)政府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现阶段,江苏省正处于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向纵深的关键时期。在国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同时,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同时出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把培育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作为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促进服务业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为此,江苏省在省级层面围绕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费优惠、加强财政支持、规范政府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省级财政采取补助、贴息、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服务业新兴业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政府主导的服务业扶持政策,已基本覆盖整个产业发育生长的全过程。

二、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均衡

新环境下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则是苏南地区的制造业供给严重过剩,与服务业许多行业的投资不足和产出瓶颈现象同时并存,表现为“总需求向服务业集中而总供给向制造业倾斜”的结构性矛盾。后者要求我们在内需不足的前提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而前者则是使人民生活在中国经济高增长态势下感到幸福感不强、和谐度不高的主因。这与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现实相悖。由此,一方面由于缺少作为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使制造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并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因为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如住宅、教育、医疗、养老等不够发达,造成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现实及趋势严重不匹配。另外,还使得制造业因供给过剩不得不维系单一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和粗放发展的基本格局。

同时,苏南制造业虽然有的发展较好,已经有独立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制造”层面,离“设计”、“创造”与“自创品牌”层面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以加工贸易为指向的FDI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还是为FDI企业提供配套的本土加工企业,其制造环节所带来的中间服务需求绝大多数并不在国内,甚至在国内就没有产生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因为研发设计、资金融通和销售等服务基本都是由跨国公司的母国企业提供的。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结构割裂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代工制造业的发展不但没有形成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反而在要素获取方面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竞争。由此可见,虽然苏南制造业的总量很大,但是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较为有限,无法形成有力的市场支撑。

(二)传统服务业过剩与现代服务业不足并存

苏南地区与整个国家一样,传统服务业进入过度与现代服务业进入不足同时并存,表现为传统服务企业的低利润甚至大量亏损倒闭,与一些垄断性的现代服务企业获取暴利的现象同时并存。进入过度的是那些与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关的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进入不足的是那些技术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如“流通、交通、通信、融通”等,这些行业普遍与政府管制和行政垄断密切联系。例如,据2010年3月中国626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计算,无论是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还是管理层薪酬均值(行业薪酬合计除以公司家数)最高的五大行业,金融服务业位居暴利行业之首,最高的五大行业中,还包括竞争严重不足的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服务等。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较为单一

苏南地区制造业的全球化与服务业的本地化同时并存,发展动力严重不对称。过去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动力驱使下,其增长受全球市场需求的支持,但是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因受其技术特征的影响和制约,还基本上是本地化的,受制于本地狭隘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在过去人均收入较低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有所下降的情境下,由于本地化的市场需求不振,因此,服务业的比重就难以有实质性的提升。相反,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其服务业的比重还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此看来,转变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必须基于苏南地区加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特征,突破服务业在技术上不可贸易的初级特征,在信息技术等支撑下寻求全球化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外包。

(四)知名企业、品牌企业与上海等地相比较少

苏南知名企业、品牌企业与上海、广东等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比相对较少,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支撑较为薄弱。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品牌效应的知名企业,但其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规模企业、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相对较少。2015年,在江苏百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仅有26家;而在江苏服务业百强企业中,苏南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仅有10家,服务业百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不足150亿元,与同期全省百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差距明显。从服务业百强企业的名单可以看出,虽然金融、现代服务业等企业的上榜数量有所增加,但传统商贸型企业的比重依旧较大,超过60%。

(五)行业垄断、歧视性政策导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束缚

苏南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竞赛中,以对外开放度最高、参与国际竞争最激烈而著称。但是,其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却没有形成与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服务经济的发展环境。究其原因,一是行业门槛过高,对社会资本的进入限制太多,部分行业垄断行为未能被打破,存在明显壁垒,特别是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和信息媒体等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加之服务质量和价格方面的问题较多,抑制了需求增长。二是行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部分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行政分割的现象;相关机构、企业的设立和业务扩展面临较多的审批事项与烦琐的审批程序。三是税收体制不合理,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分销服务业由于税率和抵扣等因素,出现实际税负不降反升的问题。同时,在政策执行方面,由于一些地方的配套措施不衔接或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部分优惠扶持政策没有能够执行到位。

(六)区域间服务业资源竞争激烈、产业协同效应难以显现

区域间服务业资源竞争激烈、产业协同效应难以显现,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整体内源性动力。近年来,为吸引服务业投资资源,我国各地服务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苏南也不例外。在江苏,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苏南、苏中地区,还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苏北地区,都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但许多邻近地区的结构层次和业态分布都非常接近,区域资源竞争激烈。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将“做大规模”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引进新项目时,对项目缺乏系统的规划与引导,对于项目投产后所处价值链环节、发展层级缺乏筛选机制,忽略了新项目与原有项目的内在联系、价值链衔接。一些地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业选择追求“高、大”,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从而使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内源性动力。

三、推动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苏南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十三五”甚至其后的一段时间,苏南服务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从国际上看,服务经济占世界经济的地位将再次上升,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中国加入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致力于推动的多边《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表明了更深融入全球市场,并倒逼国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决心。我国将在“十三五”时期有序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打破“所有制垄断”和“地区垄断”已势在必行,鼓励更多的服务业“走出去”。

从国内看,新常态指引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倒逼压力。“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引领着转型方向,是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新增长点,并将成为引领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扩大消费的长期动力,有助于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添动能,在“十三五”这一关键时期的意义尤为重大。2015年江苏城镇化率达到66.5%,整体已步入成熟的城镇化社会,根据世界普遍规律仍处于快速发展区间。科技创新催生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服务业高端化智慧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制造业服务化逐步成为新的趋势,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及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环境服务行业等迎来新的快速增长期。

(二)新常态下苏南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江苏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要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目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取向,以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为抓手,以对内对外开放倒逼服务业领域改革为重要思路,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优化江苏服务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产业生态、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动江苏经济凤凰涅槃、转型升级,为全面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更为强劲的发展支撑。

一是立足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以服务业提速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深化拓展“十百千”行动计划内涵和外延,狠抓重大项目建设、集聚区提升和企业创新三大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智力密集型等特点,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二是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联动推进,以服务业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改革催生增长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更大力度简政放权,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体系、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一揽子改革举措,协同推进服务业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共同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把握国家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机遇,以新一轮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发展新引擎。苏南要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战略眼光和紧迫意识,吸引外商优质资本的同时特别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服务理念、管理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大“引进来”和鼓励“走出去”相结合,促进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在全球化产业分工和重组新格局中赢取主动权。

四是适应全球产业技术革命的演变趋势,以服务业智慧化、制造业服务化导向延伸产业新链条。把握信息技术革命进入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的新阶段特点,围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传感、电子认证、网络信息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三)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

(1)鼓励服务型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策略鼓励服务业自主进行研发与创新。首先服务业要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以及要有创新的意愿,只有这样政府提供的政策鼓励措施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创新政策与创新信息的宣传,激发企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文化氛围的构建,提升服务业创新的认知和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服务业的创新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和政策措施。

(2)服务业创新人才和项目的引进策略。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在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除内部培育外,还应积极引进外部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端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人才和项目的双向引进,推动服务型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整合发展,助推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3)市场促进策略。市场的竞争有利于驱动企业的创新开发。服务业是直接与客户互动的产业,因此消费者行为的偏好以及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资讯,它有助于创新开发,应积极鼓励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现潜在市场或高质量服务市场,驱动服务业企业的创新发展与高值化。

(4)创新能力的累积策略。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校和研发机构扮演着研发创新能力创造与累积的重要角色,包括创新技术与创意开发、知识创造与累积、创新人才培育、提升技能、联结国际研发创新水平、建立创新资料库等。实施累积策略,将有助于创新环境的建立与优化。

(5)产学研合作策略。服务业应强化与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的合作开发或技术转移,获得新的创新技术、创新知识或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使创新动力源源不竭。异业交流与合作能够产生创新的火花,政府应建立异业交流与合作的网络平台,举办各类活动建立行业间技术交流和知识分享的平台,推动异业的合作创新。

2.以新兴行业、新兴业态为主要发展模式

推进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层级提升苏南目前及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不应是低端(传统)行业、传统业态,而是要聚焦于价值链上端研发设计和下端增值服务强势环节的新兴行业,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新兴业态,如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服务、工业云服务及大数据集成服务等。这既是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根本之道,又是培育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主要做法有:注重从新兴产业、高端环节和新兴业态的培育入手,以增量扩张实现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和层级提升实现“传统行业提升”与“新兴行业培育”同步,更加注重质态提升,尤其是将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更低成本的生产性服务。同时要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所形成的基础设施和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服务外包的内需市场日益扩大的机遇,抢抓国内服务外包市场这块大蛋糕。服务外包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过去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基于全球战略性动机和节约成本的要求而发动。在“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国发展战略从出口导向转为扩大内需战略后,国内市场的高度竞争将触发企业的外包动机,必然把那些缺乏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环节外包给专业化企业,因而,服务外包的内需市场将成为未来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由于目前在市场认可度、标准和诚信体系建立、信息畅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市场培育期。

3.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竞争优势

(1)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苏南制造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产业结构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努力把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苏南服务”的核心品牌。

(2)抢占互联网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先机。江苏省已提出力争到2020年江苏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部分互联网企业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互联网技术与服务业紧密结合将是激活经济巨量潜能的主要路径。苏南首先要以网络平台经济发展扩大苏南的规模优势经济。其次是以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再次是培育领军企业提升产业整体质态。

(3)挖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潜能。首先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使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主体,进一步健全具有特色的生活服务体系。其次要以消费升级为动力,带动服务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发展。再次以城市转型为依托,集中布局各类服务功能区,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中推进产城融合。

(4)把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重点趋势。找准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以技术融合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将苏南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5)优化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布局。主动融入国家“两带一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布局,确立“优势互补、一体联动、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明确苏南、沿江、沿运河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

4.建设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

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基础平台,形成两者协同发展的支撑体系。目前,苏南缺乏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通渠道和信息交流通道。一方面,不少制造业企业因为不满意外部的服务,而选择服务部门内部化;另一方面,服务业企业因为没有充足的市场空间,无法进一步发展。要利用苏南庞大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优势,在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制造业的需求规模和其升级要求的优势,是苏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最大的市场潜力。为此,苏南一方面要利用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潜力,制定更加特殊的政策和形成更具美誉度的诚信体系,大力吸引那些目前仍处于国外的服务业尽早进入苏南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应建立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加快多方平台交流,提高信息服务资源的潜在利用效率。同时,整合信息资源的提供商、信息技术的服务商和其他一些中介服务商,通过集成多层次、互补性的专业化力量,建立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网络化协作平台和特色产业联盟,实现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无缝对接,建立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5.注重高层次人才、知识技术和创新

资源等高端要素的引进与培育,以能力成长推动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的培育在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江苏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的培育除了要考虑市场基础、制度环境等不可缺少的因素,关键还是要看其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包括知识创造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以及业态与模式的创新能力等。具体做法有:①调整要素供给结构,优化江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企业开发活力,进一步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知识技术的积累,培育专业服务机构,继续实施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工程,特别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培育力度,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核心资源。②营造企业创新氛围,从依赖“引进”转变为在开放条件下坚持自主开发的技术进步方式,鼓励和鞭策本土企业走上自主开发的道路,改变它们原有的行为模式,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以知识生产、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发展。

6.推动现代服务业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

(1)要像过去推进工业化一样,去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过去局限于传统服务业的视角,在狭小的区域市场范围内发展传统服务业,使服务业的发展缺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现代服务业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融合和改造下,往往运用现代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运作,因此,完全可以把过去发展制造业的政策和措施,运用到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来。例如,运用空间集中和集聚的思路发展大物流产业、大金融集聚区,运用产业园区的思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尤其是上海,要利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集中集聚的优势,借助于现代建筑群体大力发展现代总部经济,使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2)要像过去推进制造业市场全球化一样,去推动现代服务业市场的全球化。苏南地区在下一轮发展时期中,提高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主要表现为让服务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分工,逐步使其市场突破区域性的限制而融入全球化,逐步控制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网络营销环节,通过新的全球化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此,要求我们像过去推进制造业市场“两头在外”一样,通过形成更加优良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软性基础设施,去塑造服务业发展的优良生态环境;通过吸收国内外服务企业的直接投资,大力开发国际服务外包市场;通过更优惠和更优秀的发展平台和生活环境的塑造,大力引进先进国家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服务业市场的全球化,是继制造业全球化之后,苏南地区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转化为一个崭新的黄金发展期的最重要的体现。

7.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

(1)分类指导选择服务业企业的创新转型方向,大力培育服务业领军型企业应准确把握不同领域服务业企业的基本特点,一业一策,因企制宜,明确创新发展的任务和重点,比如技术创新型企业要着重强化信息技术渗透,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抢占前沿技术高地;业态创新型企业要着重树立先进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变革服务方式;品牌创新型企业要着重创建自主品牌,强化品牌营销管理,提升品牌核心价值。以系统支持政策鼓励支持广大服务业企业以技术、业态、品牌三大创新为重点,理清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提高创新发展水平。

(2)进一步明晰服务业企业的扶持重点,突出“创新能力”的价值导向逐年增加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支持。政府机构应重点对具有转型条件和较为成熟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着力培育转型的新生主体和力量,并且在长期跟踪服务业转型方面总结做法和经验,深入研究转型特点和内在要求,为其他服务业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除南京市之外,江苏省大多数城市的“名片”型企业仍是制造业,在服务业领域难以找到具有规模的、前沿性的企业,或者没有形成领军企业梯队,直接导致企业竞争水平低、对市场和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差等问题。政府对服务业企业政策激励的重点应放在“创新的产出能力”上,激励的重点不应仅停留在企业经济意义上的规模产出能力,而应放在“品牌、专利、技术标准、技术先进性”等自主创新方面的产出能力上。无论是新增项目投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还是科技项目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抑或是对企业的各项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都要突出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价值导向。

(3)完善支持服务业企业创新转型的配套政策,放大政策支持的杠杆效应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市场规模小等特点,容易导致创新过程中的颠覆性破坏,造成投资的高沉淀性成本,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形成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市场风险。在实施税费减免优惠方面,要在切实抓好现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落实税费减免优惠。如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低资源消耗的高端服务业包括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行业给予税收优惠。在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应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信用评级市场,建立融资平台,推进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融资咨询、项目评估、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业企业的信贷产品。

(4)加大对服务业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的政策支持人才是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要想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实施人才战略。以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人才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省级的“双创计划”团队、“双创计划”人才、“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应进一步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倾斜。大力资助引进现代服务业类创新团队,重点加强现代服务业复合型领导人才、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加强与国际国内高端人才服务机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开办现代服务业人才交流平台。立足十大领域,着重围绕高技术和专业知识服务领域,加快高校相关学科建设,鼓励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强化紧缺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闫星宇,张月友. 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2]夏海力,廖瑛. 发展苏州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研究[J] . 科技管理研究,2008(7).

[3]顾焕章. 江苏服务业发展研究[J] . 江苏社会科学, 2006(2).

[4]李红.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研究述评[J].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6).

[5]邓志能,洪曲波.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 经济纵横, 2006(8).

[6]刘靖。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商业时代, 2006(17).

[7]何骏. 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1(8).

[8]杜慧,陈伟达. 基于三维灰色趋势关联度的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性[J].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2).

[9]侯茂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地方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0]龚丽敏,江诗松,魏江. 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与战略定位[J]. 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

[11]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 经济研究,2011(4).

[12]朱孔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3]李小胜,陈珍珍. 如何正确应用SPSS软件做主成分分析[J]. 统计研究,2010,27(8).

[14]潘安娥,杨青.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7).

[15]马社强,邵春福,左忠义,马壮林.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区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34(6). BXcDZNBIu4n0IuBQUDatI78GUErOzWPZH2TENFc6W8mljbEeVdSsbkKW62YIiz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