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一、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从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的转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这是继工业革命后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可以称为“服务革命”。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随着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不断提高,服务业产值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取得了支配性的主导地位,服务业成为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服务经济是从产业角度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的把握,一般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来衡量经济体是否进入服务经济发展阶段。如果一种经济形态中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或者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则可初步认为它处于服务经济发展阶段。全球服务业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低迷的影响,总体呈现出低速增长、稳中趋缓的态势。但是,与整个世界经济相比,服务业仍然有较好的表现,全球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服务贸易的增速均高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FDI)和世界贸易增速;跨境电商、物联网、互联网金融、众包、大数据、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新的服务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全球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引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各国服务业政策的不断创新。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巨大差异,导致不同经济体之间服务业发展极度不平衡,发达国家仍保持绝对优势,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具有较大增长空间和潜力。

(一)全球服务业保持稳定向上增长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5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58万亿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70%,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选取1996—2015年间世界三次产业的年度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具体见图1。

近年来,农业和制造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在5%以下徘徊,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5.30%下降到2015年的3.01%,下降了2.29个百分点。制造业也早已不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33.15%下降到2015年的26.53%,下降了6.62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唯有服务业比重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1996年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4.21%,到2015年达到71.17%,比重几乎是制造业的三倍,18年间增长了6.96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中位于核心地位,成为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牵引力、经济变革与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

对各个不同收入组别国家进行横向比较,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遵循配第—克拉克定律来调整产业结构,在“二战”之后即相继从工业经济社会进入服务经济社会。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发展成熟,均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74.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大约4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经济的绝对主体和动力源泉。与之有别的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2015年,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为54.6%;2015年,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平均为49.2%,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超过20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改善、贸易便利化、国际竞争力提升、民生改善乃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发展中经济体正面临着工业化和服务化的双重任务,即在促进工业化转型升级、实现新兴工业化的同时,完成整体经济的服务化转型。

图9 世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6。

图10 按收入分各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6。

(二)服务业经济贡献带动作用持续增大

服务业增长对就业贡献巨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劳动需求,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球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稳步上升。1994年,全球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6.3%,到2004年达到46.6%,提高了10.3个百分点。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服务业就业比重出现了负增长,但进入2010年3月以来,服务业就业下降趋势结束,全球服务业就业保持温和增长,基本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45%。2015年12月,全球服务业就业指数达到55.9%,较上月的53.8%上升2.1个百分点。在主要国家中,美国、英国、爱尔兰、中国、德国、西班牙、印度和巴西的服务业就业活动均保持增长。

经济越发达,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越多。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基本在60%~75%,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在45%~60%,低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则在30%~45%。例如,OECD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在2008年已经超过70%,2011年达到76%,这意味着发达国家有将近四分之三的人从事服务业。其中,美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最高为84%,土耳其最低为48%。与2000年相比,爱尔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和西班牙四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增长最快,12年间服务业就业比重增长超过了15%。

从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来看,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本质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对高技术的密集使用,使其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高度熟练的劳动力,才能够满足现代服务业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2000年以来,大多数OECD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均呈增加态势,2011年,OECD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平均占到总就业的12%。信息与通信,金融与保险,专业、科学与技术活动等领域的就业人数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专业、科学与技术活动领域的就业人数占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领域约一半,成为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三)服务业增长周期性规律较为明显

通过对服务业增速与GDP增速的比较,可以发现服务业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度明显,和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表现出同步变化的特征。总体来看,1994年至2015年22年间,服务业年均增长率3.02%,同期GDP年均增长率为2.85%,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表明服务业是一个生机蓬勃、充满朝气的朝阳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经济周期波动来看,当经济增速处于上升期时,服务业产值增速未必高于GDP;当经济增速处于下滑期时,服务业产值增速却明显高于GDP。这表明,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需求弹性小,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服务业增长具有稳定特性,能有效地平复经济波动。这一点在进入21世纪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服务业无论产值还是就业都是三次产业中波动最小的,服务业对经济周期的波动起到了缓和作用。

图11 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6。

(四)服务业开放发展趋势鲜明

1.服务贸易

现代服务业(产品)所表现出的可迁移的新属性日趋显著,使得全球服务贸易活动频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世界服务业进出口总额为96746亿美元,同比增长5.4%,高于同期货物贸易2.3%的增速。2015年世界服务贸易增速虽仍远低于2010年的10%和2011年的11%,但与2013年3%、2014年的3.2%的名义增速相比,增长速度已有所恢复。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6570亿美元,在2005年至2012年间年增长率为8%。2012年世界服务出口额占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合计总额的比重为19.3%,不足1/5。但是因为传统的贸易统计是按贸易流量总额计算而不是按生产各阶段的增加值计算,这可能低估了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的贡献。

表8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根据WTO对服务贸易的定义,将服务贸易大致分为三大类: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务服务。运输和旅游属于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其他商务服务则主要为现代服务贸易。与传统服务业形态相比,现代服务形态呈现出更加迅猛的发展趋势,开始在服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现代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比达到54.09%。由表2所显示的数据可知, 2005—2015年,运输和旅游行业年均增长均为7%,而同期的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形态增长率则为10%,远高于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产业。在“其他商业服务”下细分的服务贸易子目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长最快,2005—2015年均增长达到14%,保险服务和建筑服务则分别增长了11%和13%。

表9 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及增长

数据来源:商品贸易数据由WTO秘书处估算,商业服务贸易数据WTO和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秘书处估算。

从地区间发展的差异看,2008—2015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最快的是最不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Ldcs),年均增长率接近11%,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和建筑服务三个增长最快的细分行业的年增长率约为30%,但在最不发达国家出口中所占比重仍较小,合计占比8%。独联体也是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地区,2015年,独联体出口1270亿美元,增长10%;进口1782亿美元,增长2.4%。独联体的快速增长基本上是由俄罗斯的快速增长所决定的,其2015年的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10%和16%。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中东地区以9.2%的增幅位居独联体之后,中南美洲(含加勒比地区)和亚洲增长6%,非洲和北美分别增长5%和4%,增长最低的为欧洲,与欧盟一样下降2%。在服务贸易进口方面,中南美洲和亚洲分别以9%和8%位居独联体之后,亚洲、中东和北美增长2%~3%,欧洲下跌3%,居最后。

2.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生产经营者将非核心辅助型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的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支持创新成为推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因。依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2015年全球范围内的IT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研发设计外包三大项服务支出合计约15589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9.5%。其中全球IT服务支出达到7773.4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5.6%,占到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49.8%;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支出达到4174.8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了4.7%,占到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29.7%;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支出达到2850.2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了8.2%,增长率在三部分中最高,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18.3%。

图12 2008—2015年货物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UNCTAD And WTO。

图13 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UNCTAD And WTO。

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西方国家陷入了结构性经济衰退周期,全球客户普遍面临着削减成本的压力,而离岸服务外包作为优化成本结构、助力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获得了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2015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98212.8百万美元,其中IT服务达到98076.2百万美元,占比49.31%。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18.0%,$1IT服务增长率达到16.0%。到2020年,随着世界各个服务外包承接国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国际离岸外包服务市场进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阶段,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将步入成熟期。

在离岸服务外包蓬勃发展的同时,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美国、西欧、日本是主要发包国家和地区。2015年,美国的离岸服务外包发包额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总额62%,西欧为全球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需求市场,占比13%,日本排在第三位,占比9%。

图14 2015年美国对内FDI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UNCTAD And WTO。

图15 2015年美国对外FDI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UNCTAD And WTO。

3.服务业国际转移

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一直以制造业转移为主。受制于服务本身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异质性等特征,服务业国际转移进程一直发展缓慢。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产品不可贸易的限制被打破,跨国企业全球资源配置成本大幅较低;一系列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各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大大减少了服务贸易与投资的制度性壁垒;跨国公司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剥离更是加快了服务业国际化的步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非核心服务环节的剥离以及服务业中间需求的增加,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不断提升。呼叫中心、软件设计、研发以及地区总部等生产性服务开始出现离岸化;同时,服务业开始向金融保险、房地产、运输通信、商务服务等为制造业提供支持服务的新兴领域转移,协同趋势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性表现为产业转移从产业链单个环节转向产业链多个环节的系统化转移、从制造功能的转移转向制造与服务功能融合的产业生态链条转移的新趋势。

(五)服务业跨界融合日益深入,业态创新不断涌现

作为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现代服务业具有的高集聚性和强辐射性使得其成为促进产业融合和经济融合的黏合剂。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产业融合,甚至不同服务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服务业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为服务业跨界融合和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加速了经济服务化和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进程。服务业跨界融合的发展,为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消费体验和增值能力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参照系,正在成为服务业创新的新引擎、服务业产业融合的新增长点。服务业跨界融合依托服务业,但其影响却远远超出服务业自身,甚至覆盖相关产业链,惠及产业体系。

当前全球行业用户的IT花费中,与业务部门相关的比例已经占到65%,2015年直接由业务部门决策的新的IT项目的比例已经达到41%,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201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40%。这就意味服务业务只有嵌入到特定行业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去,才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才能逐渐升级为高利润业务。

4.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

在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下,制造业发生了很多质的变化,比如日趋轻型化、高附加值化,服务与货物的互补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融合性在增强。现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的突出特征是,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带动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现代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

例如,香港利丰集团原属制造业,但现在它没有一家工厂、一个工人,却能一年出口价值80亿美元的服装,依靠的是一批网络协调员通过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手段掌控着它的供应链:在巴基斯坦采购棉花,在中国内地采购纽扣,在日本采购拉链,在孟加拉国制衣,在中国香港实现销售和出口。

5.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

传统第一产业与新兴第三产业突破产业之间的界限,相互扩散渗透融合,在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下,现代农业与服务业之间将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发达国家,农业服务已经社会化,服务内容由单纯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向产前生产资料供应、资金信贷和保险服务以及产后收购、运输、销售、加工、储藏乃至产品广告服务扩展,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服务。这一方面有利于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丰富产业内涵,将科技、金融、信息、商务等要素延伸进入第一产业的范畴;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提升其价值创造能力,促进其产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性能级提升,使得农业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朝着“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方向发展。

农业旅游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对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旅游活动的范围由此扩展到了物质产业部门;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6.现代服务业内部的产业融合

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从其内部结构来看,研发、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外包、采购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以不同的方式融合发展。例如,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转型,互联网金融在2014年实现了超乎寻常的裂变式发展。与上年相比,该领域体现出几个新特征: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与之相应的风险投资活动扩大到更多国家和地区;除了众筹、P2P贷款、在线理财等新兴业务外,保险、证券、基金、资产管理等领域也加快了互联网化的步伐;以电商、物流与大数据为牵引的金融生态链正在形成。

二、全球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

传统物流行业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效率待提升。在市场规模和历史发展方面,社会物流需求快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同期GDP增幅;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约为16.6%,远高于发达国家;分散的管理、信息的不对称等造成物流产业整体效率低、成本高;物流业进入壁垒相对低,物流企业数量多,行业的集中度低,整体效率低下,对应了羸弱的盈利能力。

1.现代物流的信息化和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深

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全球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更成为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全球诸多企业纷纷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因特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如沃尔玛利用卫星联网的全球配送信息传输网在全球店铺之间进行信息传送与运输车辆的定位及联络;运用JIT(Just-In-Time)(准时生产方式,又称零库存)、CPFR(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也称协同规划或预测与补货)、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SMI(Supplier-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JMI(联合管理库存)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降低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物流企业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国际化发展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借助电子商务来降低物流成本趋势也日益明显。纵观全球跨国物流企业,均不同程度涉足了国际物流市场,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推进,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在多个国家的广泛应用,全球物流业的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现代物流已经发展成包括合同物流(第三方物流)、地面运输(公路和铁路系统提供的物流)、快递及包裹、货运代理、第四方物流、分销公司在内的庞大体系。2015年,全球物流业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8.5万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6.62万亿美元的规模增长29.58%,年复合增长率为6.69%。从国别市场来看,中国物流业市场规模达1.5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6%,再次位居世界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美国,物流业市场规模为1.3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5.8%。

图16 2006—2015年全球物流业发展趋势

2.全球区域发展存在差异,中国物流业竞争力待提升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国区域和产业结构差异影响,全球物流市场的区域发展差异较为明显,快发展中的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最高,其次是北美、欧洲。南美的物流业市场规模只占到世界的7%,这与南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体系建设落后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

国家的物流业总体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取决于整个物流产业的管理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整合能力。从国家层面来看,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物流业竞争力排行榜(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中,欧洲国家表现最为突出,前20名中超过60%的企业来自欧洲,亚洲物流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地区是日本(排名第十),其次为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在全球仅排名第28。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国际运输、物流能力、交货及时性等方面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的全球竞争能力还十分有限。

表10 全球物流业竞争力排名(部分)

续表

数据来源:http://field.10jqka.com.cn/20160510/c590113413.shtml。

3.第三方物流市场蓬勃发展

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物流市场上已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分量,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日本约为80%;同时,欧洲有24%、美国有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欧洲62%、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再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美国IDC公司进行的一项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服务研究表明:全球物流业务外包将平均每年增长17%。在美国,通过第三方物流进行业务的重组,物流成本从1980年占GDP的17.2%下降到了1997年的10.5%,再到2015年的9.6%。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营运成本和效率,远远优于企业自营物流。它可以帮助企业精干主业,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因而,作为后发物流产业和物流市场大国,应树立新观念,立足于高起点,力争实现中国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但从市场的成熟度来看,全球市场还存在比较大的发展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物流市场呈现的是低物流支出占比、高第三方物流占比。大部分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占比都在10%以上,而相应的其物流支出占GDP 比例一般在10%一下。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物流市场则相反,呈现出的是高物流支出占GDP 比、低第三方物流占比。以中国印度为例,两个国家的物流支出占GDP 比例都在13%以上,而第三方物流的占比都不到10%。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包括区域地理环境多样化,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物流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

(二)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英文:Business Services)行业是指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划分。其分类涵盖了诸多行业如:法律服务、商旅服务、信息咨询、广告服务、公关服务、教育培训、特许经营、金融服务、保险理财等二十几个行业。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新兴的生产服务业,综合发达国家、地区和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实践,商务服务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高成长性。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新兴的生产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成长性强,尤其是在工业化中后期表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是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三高特征。商务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基础,对商业活动的抽象分析和定制化程度高,以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表现为人力资本密集型。

三是具有顾客导向型的价值增值效应。商务服务企业通过与顾客的不断交流和合作,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使其自身蕴涵的价值效应得以放大和增强。知识、经验、信息、品牌和信誉是知识密集的专业服务公司赖以创造价值的要素,也是专业服务公司各条价值链的主体部分。

四是强集聚性和辐射力。国际经验表明,商务服务业高度聚集于国际大城市,强力辐射相关工业产业。跨国公司以此进行全球统一管理和协调,提高其区域控制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务服务业国际贸易和国际转移呈现加快趋势。世贸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初步统计显示,2011年全球商务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1%,进口同比增长10%。出口方面,美国为世界第一大服务出口国,2011年商务服务出口额达586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英国和德国分列第二和第三,出口额分别为2842.1亿美元和2521.8亿美元;中国位列第四,出口额1819.4亿美元,同比增长6.9%。进口方面,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服务进口国,2011年服务进口额3930.1亿美元,同比增长6.8%;德国世界第二,进口额2871亿美元;中国位列第三,进口额236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商务服务业国际转移主要以跨国投资为主。近年来,万宝盛华、马士基、毕马威、德勤等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企业纷纷落户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独立或非独立分支机构,广泛分布于调查咨询、市场研究、客户服务、企业管理、财务结算、投资服务、人力资源、会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行业。

1.管理咨询服务业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新产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解决市场危机、组织结构重组、流程再造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此也催化了管理咨询业的飞速发展。在发达国家,管理咨询凸现出其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管理咨询国家协会欧洲联合会(Federation Europeene Des Associationa De Conseils En Organization,FEACO)统计,2011年欧洲管理咨询业较2010年增长6.6%,2012年比2011年增长5.8%,总收入为977亿欧元,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商务服务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来增强实力,表现出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从业人数在2011年出现明显减少。细分行业来看,商务咨询业占到全部管理咨询业收入的50%以上,且占比呈持续增长态势。此外,IT咨询业在管理咨询业中的比重也出现较快提升的现象。

2.会展业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节事活动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日益显现出来。

近20年来,国际会展业呈现比较平稳的发展趋势。全球会展行业的发展预期在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将有积极增长的态势。2014年22个欧洲国家召开经过统计确认的展会2181个,展览占地221百万平方米,涉及601323个参展商和6.05亿名展会游客。35%的展会为经贸类,36%的展会为公共类,其余29%兼具上述两种目标功能。总营业额调研结果显示,在所有地区,平均6/10的公司声明在2015年和2016上半年其会展营业额会呈增长态势;相比2014年,美国和欧洲的发展非常稳定,而亚太区、中东和非洲则会出现缓慢的增长态势。营业利润调研结果显示,除亚太区外,2/5的公司声明在2014年和2015年的营业利润增长均超过10%,相比2013年呈稳定的增长态势;在亚太区,仅3/10的公司声明其在2014年的营业利润超过10%,但结果显示有1/2的公司将在2015年提高表现;在中国,58%的公司积极预期2015年的营业利润将超过10%。在调研的10个地区中,2/3的公司认为经济危机对其业务发展的影响将在2015年或2016年消失。根据对业务发展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80%的公司认为以下问题为影响业务的重要因素:国家的经济状况(占比25%),公司内部管理的挑战(占比19%),本地/国内会展业的竞争(占比18%),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占比16%),市场环境的挑战(占比9%)。

从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角度来考查,世界各国的会展发展很不均衡。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讯、服务业水平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有绝对优势。作为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欧洲会展业整体实力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北美(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是世界会展业的后起之秀。亚洲会展业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比拉美和非洲强。其中新加坡曾被UIA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日本、新加坡、阿联酋和中国的香港地区凭借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其广阔的市场,或凭借其发达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为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分别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和地区。大洋洲会展业发展水平仅次于欧美,规模小于亚洲。主要代表是澳大利亚。拉美国家会展业发展较好的依次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其他的国家会展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很小。非洲大陆与拉美类似。北部非洲以埃及为代表,南部非洲以南非发展最好。纵观历史,一国会展业实力与发展水平是与该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其发展水平相对应。发达国家凭借各个方面的优势在会展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向世界各地扩张。会展业呈现出蓬勃生机事实上,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早,特别是近年来会展业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图17 2008—2014年我国会展数据

(三)信息服务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有稳定而持续的需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球信息服务业正处于产业恢复、产业变革和产业跨越的战略叠加期,信息服务投资市场以及服务外包市场均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图18 全球信息服务业市场(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 Gartner,Https://Www.Gartner.Com。

1.信息服务业增长稳定

世界知名IT市场调查及研究企业Gartner研究数据表明,2015年各类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硬件、企业软件、IT服务、电信设备、电信服务)支出达到4.968万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4.26%,预测2016年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支出较2015年将增长5.1%,全球支出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电信服务在信息服务行业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大,2015年相关支出达到1.862万亿美元,约占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支出总额的44.61%。软件行业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相关支出在2015年达到3561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8.24%。

2.服务外包市场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是IT服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Gartner的分析,随着自持设备(BYOD)和基础设施服务(Iaas)的发展,2014年全球信息技术外包(ITO)支出达到2715亿美元,与2013年的2613亿美元相比,增长3.92%。由于企业正采用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手持设备,支持移动终端用户设备的外包将会强劲增长,许多智能管理服务提供商(MSP)将从中获益。Gartner预计未来4年全球信息技术外包支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8%,到2016年全球信息技术外包支出将达到2922亿美元。

3.服务外包稳定发展

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总体向好,2015年中国服务外包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离岸服务外包保持稳步发展。2015年中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309.3亿美元,执行金额966.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1%和18.9%。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72.9亿美元,执行金额646.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1.5%和15.6%;在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6.4亿美元,执行金额320.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3.3%和26.1%。主要发包市场格局相对稳定。2015年,中国企业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的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为150.6亿美元、98亿美元、95亿美元和54.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7.5%、17.6%、28%-和9.8%,合计占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61.6%。受日元持续贬值和中日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企业承接日本市场业务意愿不高,日本对中国发包呈下降趋势。

图19 全球信息技术外包支出规模(亿美元)

数据来源:Gartner,Https://www.Gartner.Com。

(四)金融服务业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过去七年的时间里,金融服务业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以重建信心,加大力度进行内部重组来走出恢复期,巩固一个更加稳定的商业运营环境。总体来看,金融服务业业绩复苏明显,但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1.互联网金融裂变式发展

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金融产业,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迅速行动,加大了对互联网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力度。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出现已经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根基——支付手段的变革,而它带来的思想、技术、模式的冲击将继续深化,并有力推动“无现金社会”的到来。作为重要的基础行业,金融业的互联网化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普华永道最新全球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显示,全球信息安全事故正不断增长。2015年,全球被检测到的信息安全事件总数同比增长25%,其中金融服务业信息安全事件的增长高达170%。

2.风投交易活跃

2015年全球金融服务行业风险投资交易数量408起,在各行业中排名第六;披露交易额54亿美元,列各行业第七。中国市场交易数量52起,占比13%;其中23起披露交易额8.3亿美元,占比18%。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美国正式退出量化宽松,各国金融市场呈现剧烈震荡,风险投资领域在2014年共发生12起大额投资交易,披露交易额8271万美元。

图20 金融服务行业2015年度风险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

3.金融业监管规则深入执行

在全球层面,巴塞尔Ⅲ协议对银行一级资本金的要求以及对流动性覆盖比率(LCR)的明确要求成为银行加强其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动力。而在欧美各国,针对高风险的投资银行的不同业务做出分类监管的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之中。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正试图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尤其是在隔离银行业高风险活动与基本存款业务方面,美国有“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英国有“维克斯框架”(Vickers Framework),欧盟则有2012年芬兰央行行长利卡宁(Erkki Liikanen)提出的报告。显而易见,这些规则对金融业的业务重组施加了直接压力。

4.削减固定成本增加外包

由于监管上的压力、抵押贷款再融资活动减少和银行非利息收入下降等原因,金融服务业近年来净资产回报率不断缩减。对此,金融服务业不断采取措施以降低成本,在削减增量成本比如员工津贴等的同时,削减固定成本比如复杂的技术系统、大型的运营设施。此外,金融机构通过审查所有业务部门,区分核心竞争力业务与可商品化业务,对可商品化业务越来越多地通过外包方式利用行业资源得以实现,比如标准化的证券产品参考数据等。

(四)文化创意产业

根据联合国数据,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有1.3万亿美元的产值,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的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现代后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提供一种“体验”,创意产业在许多经济体中代表了一种新的、日益增长的价值来源。这些行业生产的消费品传达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兼具信息和娱乐功能,生产的创造性服务涵盖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创意产业现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将商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达经济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休闲和娱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增长。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发达的城市经济中。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2008年至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于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复合增长率,凸显出文化产业成长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潜力。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763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025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1%。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2008年至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43%增长至4.68%;文化产业对2015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6.2%。另外,我国近年来产业构成保持相对稳定,2015年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9024亿元,同比增长17.4%;文化批零业实现增加值1698亿元,增长9.4%;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069亿元,增长16.7%。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0.1%、6.6%和53.3%。

图21 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值(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UNCTAD and WTO。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意经济在创造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出口收入方面成果卓著,已经成为强劲的发展驱动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6)的数据表明,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全球贸易额在2015年达到8682亿美元,是2002年的2.5倍多,在此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9.1%。当前,发达国家创意经济正处在越界、扩容与转型升级之中,正在蓄积和展开更大的能量。以美国为例,全国的创意企业有54.8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4.3%),就业人数达299万(占总就业人数的2.2%)。发展中国家则在迅速走向国际文化创意经济的前台,正在形成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创意经济模式。例如,作为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最重要主体的个体艺术家在发展中国家难以成为产业链的核心,发展中国家的创意更多的是由管理人员、企业家、生产商、中介机构等发起的更广泛的企业活动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正成长为全球文化创意经济的一支新军。2002年到2015年间发展中国家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速达到11.6%。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包括需要获取可靠数据来理解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价值链,缺乏治理相关贸易的有效模式和知识,以及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通过技术整合来创造机会等。

三、大数据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与冲击

作为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社会又一次革命性技术的突破,大数据正将信息社会发展引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大数据为代表的IT技术将催生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融合,促发人类巨大的革命。我们在这个条件下所讨论的现代服务业其实是指在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条件下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基础上的一些服务业,包括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一)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具有体量大、种类多、商业价值高和处理速度快的特征。这四个特征在2009年前后得以集中突破,使整个大数据的应用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大数据资源将像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十分重要的禀赋,并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行政管理产生非常深远的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商业价值,可以实施精准的营销,不断发现商机。根据典型的案例分析,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条件下,零售商可以实现将近60%的利润增长,制造商可以降低50%的成本。比如,亚马逊根据消费记录,推测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潜在需求;世界第二大零售商乐购从用户的购买记录中解析了每一个用户的类别,进行品种推送和精准营销。

二是经济价值,会催生新产业和促进产业升级。当前,从事数据掌控、数据交换、数据分析的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衍生出数据设计、数据制造、数据营销等新产品或服务。几年来,全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业的市场增速远远高于IT产业增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令人期待。

三是社会价值。越来越多的政府利用大数据进行医疗健康、食品卫生、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社会舆情、国防安全等服务,大数据也对行政效能的提高大有裨益。麦肯锡的研究表明,欧洲部门应用大数据以后,行政管理费用降低2500亿美元。

四是思维价值,大数据可以拓展思维形式。大数据几乎包含信息数据的全部,我们可以直接从中得到最精准的分析,所以大数据科学很可能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学。

五是战略价值。美欧日都在加快实施大数据战略,特别是美国2012年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这是美国的又一次重大科研战略部署。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日本新ICT战略研究计划都将大数据作为研究重点。

(二)大数据与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崭新的模式,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数据的支撑,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崭新的亮点,并将深刻改变人们的消费、流通和生产,有力地推动全球化。纵观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商品交换和贸易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电子商务和传统商业没有根本区别,都是为了开拓市场、争夺市场、占领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下所有商业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信息化时代,电商实际上是插上了大数据的翅膀,飞到了全球各地,提供传统商业做不到的一些服务,是一种升级版的商品贸易。

中国传统商业和物流的不完全发育,给电商发展提供了一个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好的机遇。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亿,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已经突破1700万家,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超过了1万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商国家。

中国电商的发展呈现几个特点,一是超强发展,贡献卓越。2012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8万亿元。从2008年到2012年网络零售商业增长达到79%,网络创业创造了1000多万个工作岗位,2015年预计将达到3000万个。电商对拉动国内消费的贡献很大。我们曾请麦肯锡做过全面分析,几年下来的结论是,电商的营业额里面有60%左右是从传统市场分流过来的,有40%是因为这种购物形式而新增加的。

二是模式不断健全。目前电商形成了B2B、B2C、C2C和C2B四种模式,还有一种O2O的模式正在试验尝试中。2012年,B2B的交易额达到6.3万亿元,占了电商市场份额的80%,包括B2C和C2C在内的网络零售额达到1.3万亿元,份额为17%。今年,我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大数据时代不仅使电商的零售份额增加,还解决了未来个性化定制和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将使C2B逐渐兴起,而且真正实现消费决定生产。如广东的商品宅配家居,通过为客户家居做免费设计,聚合起其中70%的分散分布但数量庞大的用户需求,形成一个强大的采购和加工制造集团,实现了仅用15天就能将一套新房子从设计到最后完全安装好。几年的时间,这家企业已成为销售过亿元的全国知名电子商务家居设计制造企业。

三是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在国内的电商发展中得到融合。电商经营的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台式的电商,为电子商务企业搭建网上平台,但自身不参与交易,比如美国的易贝、中国的阿里巴巴;另外是自营模式,直接进行交易,比如亚马逊、京东、苏宁、1号店等等。我国电商市场快速增长,为这两种模式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并呈现出融合趋势。如京东、苏宁、1号店已经开始开放电商平台,腾讯2012年定位开放平台加自营的模式。同时,电商们正不断跨界发展,如通过掌握大量中小企业的交易数据,向金融界跨界,建立一套信用体系,使得贷款不再依赖抵押品和担保,坏账率远远低于1%,有效缓解了当前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短缺的问题;阿里巴巴正在打造菜鸟物流平台,京东也出巨资自建物流网络,向物流等其他行业跨界。

四是电商们正抢占移动市场商机。2012年,移动市场实现销售额965亿元,同比增长35%,今年有望达到1300亿元。围绕着移动电商市场的争夺,今后可能会愈演愈烈,如微信将成为一个巨无霸卖场。今年9月,阿里推出了一款名为“来往”的即时通信软件,这是与微信竞争的开始。4G牌照的发放将进一步拓展移动电商市场。我觉得只要竞争是有规则和公平透明的,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更加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经济发展。

五是跨境电商的发展迅速。2015年海关快件超过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5%,远远高于外贸整体增速。阿里平台直接订单就有270亿美元,超过了浙江全省的出口额,京东今年出口100亿元。跨境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拓宽了中国企业进入世界经济的路径,也为抵制反倾销、反补贴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利用电商扩大进口,对中国未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引导潜在消费、提升国内产品质量和稳定奢侈品的价格方面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也是今后开放政策方面下功夫的着力点。

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电商的B2C市场年均增长68%,C2C增长66%,传统零售业增长只有16%,这使得网络零售品比重或于2015年突破10%,2017年甚至有望达到15%。与此同时,2013年8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增速持续下降,从4月份的12.6%下降到8月份的9.9%。现在人们过多谈论电商如何冲击百货和零售,而对百货和零售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快自身转型升级的关注远远不够。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电子商务和传统商业不应该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而应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当前,传统商业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电商模式的挑战,更有店面成本、费用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压力,唯有综合改革,才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出路。一是线上、线下融合,打造O2O模式;二是和信息化结合,积极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商场为商户统一建立数据分析平台和发布促销信息。三是区域商圈的整合,通过共享信息,共享导购,共享一些礼券的使用。四是改变单纯商业形态,走向吃、穿、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业态。

历史证明,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起飞或走出困境都离不开技术带来的突破和引起的思想变革、产业提升和管理创新。从当前的认知水平看,大数据很可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铺平道路,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将由此得到深刻改变。未来这个时代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们现在还难以假定,但必须未雨绸缪,勇敢探索和应对。

第一,要把构建和应用大数据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包括成为国家的战略,让大数据成为整个民族的一种意识,成为我们提高效率、精准分析各个经济指标的一种手段。首先是确立战略地位,其次是在行政、市场两个层面推动创新,比如政府的医药、卫生、信用、社会舆情的管理。最后还要夯实大数据发展基础,让大数据工程得到超前投资。

第二,要促进电子商务依法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电子商务的重要地位,鼓励电商向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渗透,向跨境贸易、服务贸易拓展,促进传统产业转结构、调方式。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层面对电商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一些接口标准的统一设计等等。要保护创新、保护竞争,要看到新生事物对我们国家缩小流通成本、化解小微企业融资、由消费引导生产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如,目前我国流通费用占GDP的18%,而发达国家全国物流总费用大概是GDP的10%,起码我们还有8个点可以下降,但如果没有大数据和电商这种新的商业形式支撑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未来的商业不仅是买卖商品的问题,应该从买卖商品走向买卖服务。一方面,消费者的知识水平会越来越高,仅在商场或网上介绍一下商品的品牌、式样、如何操作等等已经远远不够,必须非常精准地把一个商品的结构解剖出来,把它的各种性能指标都告诉大家,这就要靠大数据来支撑。另一方面,现在人们要买的往往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一揽子解决方案,需要系统集成和服务。未来的商场应引进一系列的设计单位来整体完成服务方案,并将大量的商品配进去,我想这也许是将来我们的商业要改造的一个方向,从卖单一的商品到卖一揽子方案、卖我们的服务,这也会使商业回归到真正的现代服务业。 EmfbtAuHtaXix5bbK3xR0NBRRhRwwqO9lUMU04fk4bH5k3XVEpdQhL+l/FEXax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