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的产生同国家的产生相联系,但不等于说国家权力创造了财政分配关系。
出现剩余产品,并产生需要由剩余产品去满足的共同需要,是财政关系产生的物质条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劳动产品超过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 当然这也是财政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产品没有剩余,因而也谈不上用剩余产品去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后来,随着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相应地产生了社会的共同需要。氏族首领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集中分配一部分剩余产品,用于满足共同需要。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贡品、礼物便是财政关系的萌芽。
随着劳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逐渐增加,氏族首领开始凭借自身权力占有剩余产品,私有制由此而产生,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国家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也应运而生。这时,社会的共同需要变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国家作为这种社会需要的代表集中分配一部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财政。因此,虽然财政的产生同国家的出现相联系,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财政产生以后,决定财政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条件,而不是国家权力,“在一无所有的地方,皇帝也和其他暴力一样,丧失了自己的权力” 。
财政产生后,在各个社会形态中,其分配形式、作用范围、规模和数量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的发展。
在奴隶制中,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这时,财政关系和一般分配过程没有完全分开。奴隶主国家的支出主要包括军事支出、维持政权机关运营的支出、王室的享用以及宗教祭祀支出等。奴隶主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直接占有奴隶的剩余劳动,此外,其财政收入还包括附属国和居民的贡品,但这部分贡品在奴隶主国家的收入中不占主要地位。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产品的分配一般采取实物的方式,因此财政分配也采取实物的形式。总的来说,奴隶制国家的财政关系和直接占有剩余劳动的过程是混为一体的。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地主的地租逐渐分开,于是,财政关系与一般分配关系逐渐分开,国家的一般费用与维持各级官吏的生活费用也逐渐分开。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增长的结果。赋税收入、官产收入和诸侯缴纳的贡品及专卖收入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开始出现国债这种筹资方式。财政支出包括军事支出、行政开支、皇室享乐支出、宗教文化支出以及少量的农田水利建设支出。早期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商品经济、货币关系也日益发展,与此相适应,财政分配的形式在封建社会早期以实物为主、货币为辅,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则以货币为主、实物为辅。例如中国古代税赋从产生直到唐朝中期,主要缴纳实物;公元780年开始,唐朝税制实行“两税法”,以货币计税,并以货币缴纳。
资本主义打破了封建生产关系,市场经济关系得到了充分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相应的,财政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首先,资本主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剩余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从而为财政关系的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国家承担的社会职能在不断增加,相应地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国家的财政不仅要给政府管理国家提供经费,而且要提供不可缺少的社会福利资金,甚至要承担某些经济投资。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大危机后,根据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财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调节国民经济的主要杠杆。财政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为提高。在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有的已接近50%;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在50%左右。相比较而言,中国这一比重偏低(见表1-1、表1-2)。财政已成为资产阶级政府用以摆脱经济危机,对付通货膨胀,克服高失业率的主要武器,“由于现代政府的巨大规模,没有财政政策就等于宣布死亡” 。
表1-1 世界部分国家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8年)
(单位:%)
资料来源: 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 6th ed. McGraw-Hill, 2002,12.
表1-2 中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9年统计公报和2009年国家财政决算报告。
政府的职能是由财政支持的,因此财政规模与政府职能相关。政府执行公共职能,相应的财政就是公共财政。政府执行公共职能包含其经济职能。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即政府影响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方式;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即运用税收、支出以及货币政策来影响就业总水平和价格总水平。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尽管政府职能限于公共职能,财政是公共财政,但绝不意味着财政规模不大,从其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见财政在一国经济中是举足轻重的。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财政关系的物质内容是按照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在全社会范围有计划地分配剩余产品,保证整个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是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社会主义财政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财政除了以国家权力为依托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外,还以资产所有权为依托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从国有企业取得的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在国家的财政分配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的比重一般都高于资本主义国家。
总的说来,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国家财政的含义和公共财政的含义有不重合之处。例如公共财政把国家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归结为公共财政,国家财政仅限于财政分配;再如公营经济部门的活动也具有财政的性质,而国家财政分配虽然也要进入国有企业的财务分配领域,但企业的财务分配并不具有财政性质,其原因是在实行公共财政的西方国家,公营企业的范围很小,仅限于公共部门,而我国国有企业面广量大;还有,我国国家财政承担的经济建设职能要比西方的公共财政大得多。现在我国已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财政制度上转向公共财政是不可扭转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