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性支出概述

财政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以直接进行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的财政性支出,含有直接和间接参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特征,对于我国财政运行具有特殊意义。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投资性支出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投资性支出是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资金来源(改革以后,尽管经济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化,但国家财政的投资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来源,且这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较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总投资的增加,而社会总投资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部门投资两部分。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这两部分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经济体制的差异。一般来说,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非政府部门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部门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2)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小;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特别是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投资性支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的投资规模逐年有所下降,但是对社会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财政投资项目的基础性特征,对社会投资起到刺激和引导作用。

(2)财政投资项目的单件资金规模巨大,必将产生社会投资的乘数效应。

(3)财政投资的市场化操作,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

显然,财政投资性支出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根据我国国家预算的支出分类结构,投资性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资金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和农业投资支出。

二、基本建设支出

(一)基本建设支出的内涵

基本建设支出是形成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内容。固定资产是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分为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前者是指参加生产过程和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固定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铁路、桥梁、电站等;后者是指不参加生产过程和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固定资产,如学校、医院、住宅、俱乐部、文化馆等。

无论是生产性固定资产,还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会不断地磨损、损耗,以至报废。为了保证生产活动的连续进行,需要对固定资产不断进行补偿和替换。同时,由于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又需要不断地进行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

基本建设支出是指在购置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物资的基础上,经过建筑与安装,增加新的固定资产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可见,基本建设支出的范围既包括扩大再生产支出,也包括简单再生产支出,不应该把基本建设同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完全等同起来。其实,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作为一种生产过程来看也是基本建设支出的范畴。

(二)基本建设支出分类

在我国,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称为基本建设支出。为了加强对基本建设支出的管理和监督,就必须对基本建设投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按费用构成分类的基本建设支出可分为三大类:①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这部分支出需要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一般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0%—60%。②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这部分支出是通过基本建设部门的采购活动来实现的。③其他基本建设费。这部分包括土地征购费、青苗补偿费、原有建筑物拆迁费、建设单位管理费、生产人员培训费等。

(2)按规模分类的基本建设支出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建设项目支出。不同性质的基本建设、相同性质不同行业的基本建设,划分基建支出规模的依据和标准都不一样。

(3)按固定资产用途分类的基本建设支出可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大类,前者如经济建设项目的基建支出,后者如事业单位的基建支出。

(4)按项目性质分类的基本建设支出可分为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等四种。新建一般是指从无到有、新开工建设的基建项目,基本上是属于外延扩大再生产,但也有些是属于简单再生产,如以新建的矿井代替报废的矿井等。扩建,一般是指在企业原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以增加原有的生产能力,基本属于外延扩大再生产。改建是对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或者为了平衡生产能力,而增建一些附属的设备或工程,这是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内涵扩大再生产。重建是对因自然灾害、战争等而被破坏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依照原来的规模进行恢复性的建设,显然这属于简单再生产。

(5)按投资最终用途分类的基本建设支出可分为对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对消费资料的购买。一般说来,无论是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还是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都是直接购买生产资料,但由于基建过程中,必须要招聘各类劳动力,且涉及基建办公用品,这样就有一部分基本建设投资转化为对消费资料的购买。据测算,转化为购买消费资料的比重约占基本建设支出额的40%。

(6)按资金来源分类的基本建设支出可分为国家预算内基建支出和国家预算外基建支出两类。

(三)基本建设支出指标

基本建设支出可用两项指标表示,即基本建设投资额与基本建设拨款额,这两项指标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基本建设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当年基本建设工作量,是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综合性指标。影响基本建设投资额大小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状况。从需要方面看,一定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决定着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在投资效果一定的条件下,计划期工农业生产增长总值与新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比例关系,没有生产能力的增加,就不能使预期的生产增长计划得以实现。所以必须首先考虑经济发展对增加生产性固定资产的需要。其次,商品流通、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在流通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在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大体测算出一定时期内增加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所需要的投资,这是确定基本建设投资额的基础。从可能方面看,固定资产的再生产需要在长期内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要充分而又稳妥地考虑为满足基本建设投资所能提供的人、财、物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基本建设投资额的确定首先受到财力的制约,如果不考虑财力的可能性,硬性扩大投资规模,必然会受到物资能力的制约,结果造成通货膨胀,拉长建设周期,降低投资资金的整体使用效果。总之,基本建设投资额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既要考虑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可能的基础之上。盲目地扩大或者不必要地缩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

基本建设拨款额是指国家财政对当年的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性支出。它是基本建设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从所有制来看,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居民个人的基本建设,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自身的积累,不足部分则通过银行贷款以及其他方式解决。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基本建设投资,其部分投资资金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还有银行贷款、企业和地方的自筹资金,以及利用外资(指不通过财政的部分)进行的投资。由于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而财政拨款只是其中的一个来源,因此基本建设投资额和拨款额在量上有差异。

即使靠财政资金进行的基本建设投资,投资额与拨款额之间往往是不相等的。这主要是因为基本建设需要的时间较长,一般都要跨年度,许多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建成,要超过一年,有的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样国家财政在预算年度内的拨款数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上年度投资剩余的资金,二是为下一年度准备的储备资金。考虑到这两个因素以后,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拨款额之间的关系如下:

基建拨款额=基建投资额-上年度的投资积余资金+为下年度储备的资金

如果上年度的积余资金正好等于为下年度的储备资金,那么投资额与拨款额相等。

当然,从一个建设项目来看,如果建设项目是在当年开工并在当年建成投产,既没有上年结余又没有为下年的储备,且投资资金全部来自于财政拨款,这样全年拨款额同当年的投资额是相等的。

(四)基本建设支出效果

所谓基本建设支出效果,是指进行基本建设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所占用的劳动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即基本建设支出的“所得”与“所费”之间的对比关系。基本建设支出活动的“所得”可以表现为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也可以表现为产品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高、GDP增长等。基本建设支出效果的提高,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1.基本建设支出效果指标

衡量基本建设支出效果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分析基本建设支出微观效果的主要指标有以下三个。

(1)建设工期指标。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基本建设项目的工期越短,说明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越好。

(2)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指标。基本建设项目的新增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越小,投资效果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

(3)投资回收期指标。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越好。

分析基本建设支出宏观效果的主要指标有以下两个。

(1)建设周期。同样数额的基本建设项目,其建设周期愈短,投资效果就愈好;反之则愈差。由于建设周期延长会增加在建工程,推迟建设项目的竣工投产和降低新增固定资产的形成比重,因此从综合的投资效果考察,通常用固定资产形成率(新增固定资产占投资额的比例)和建设项目竣工投产率(竣工项目占建设项目的比例)来表示。

(2)投资效果系数。投资效果系数指标是指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同基本建设支出额的比例。此指标综合反映每单位投资能够提供的国民收入增长额,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效果越好。但是,当年新增的国民收入不一定都是当年投资所提供的,因此,投资效果系数只是近似地说明投资效果的趋势。

提高基本建设支出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优化。这是指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一定要与国家所能提供的用于基本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相适应。基本建设支出规模的适度是提高基本建设投资宏观效果的重要前提。

(2)基本建设支出结构优化。因为投资结构决定经济结构,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投资结构安排得比较恰当,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符合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要求,从而能够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益,基本建设支出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为此要正确处理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关系,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沿海与内地、大中小型项目之间、农轻重及其各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等等。在动态的经济社会中,必须注意及时调整基本建设支出分配方向,改善分配结构,矫正国民经济中已经出现的比例失调现象。

(3)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优化。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革高度集中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一个责权利相结合、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管理体制,是全面提高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关键。其具体措施是在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强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改变财政的基本建设支出方式,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宏观控制。

2.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也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家财政用于对现有企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称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支出。这也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除了仍然需要建立一些新的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重点放在对老企业的更新改造上,这是增加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既可节约投资,又可缩短投产时间。对于我国资金短缺、物资紧张的现状来说,这是一条既经济又现实的提高生产力的好办法。

更新改造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是,更新设备、厂房和生产性建筑物;改造生产工艺,对原有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改造;综合利用原材料和治理“三废”等措施;试制新产品措施;改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措施;购置零星固定资产、零星自制设备和零星土建工程等。更新改造资金的来源和运用都比较分散,为了防止资金的挪用和盲目建设,提高投资效果,必须加强对此项资金使用的宏观管理。

三、流动资金支出

流动资金是垫支于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支付工资的资金,其价值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的价值中去,并随着产品价值的实现一次性完全得到补偿。流动资金是保证生产和商品流转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需要追加一定数量的固定资金,而且需要追加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财政性流动资金支出,是指国家财政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因其发展需要对国有企业增拨的流动资金。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流动资金供应与管理方式曾发生过多次变化,因此,国家财政对流动资金的支出,在不同时期,其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

对国有企业来说,财政性流动资金的供应方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多次变化,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种供应方式。

1951—1958年,实行流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和分别管理的办法。企业流动资金中,属于保证企业再生产所必需的最低需要的流动资金,称为定额流动资金,实行定额管理,即由财政核定定额,并由财政直接拨款供给企业;对因季节性和其他原因属于临时性需要的流动资金,称为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解决,并由银行计划管理。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分别管理的方式,称为“双口供应”。

1959—1961年上半年实行全部流动资金由银行供应的办法,称为流动资金的“单口供应”。其具体内容是,财政以前拨给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全部转给银行作为信贷基金;以后企业每年新增的定额流动资金,仍由财政核定定额,但要由财政拨给银行,再由银行贷放给企业,这样企业全部流动资金均通过银行贷款进行供应。

1983年7月起,实行企业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的办法。其具体内容是,企业原有的国拨流动资金,仍然留给企业使用,但由银行进行管理;对一般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供应,国家财政不再拨款,财政只对核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和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流动资金负责拨款供应;建立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制度,企业应从本身的积累中提取一定比例,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地方和部门用自筹资金所建的企业,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要安排一定的自有流动资金。

现在我国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单独供应和统一管理,其优点在于:①银行把资金供应和资金管理结合起来,统一负责,有利于加强对资金的管理。②企业所需要的流动资金更多地依靠信贷方式提供,采取有偿使用,这样可以促进企业健全经济责任制,精打细算,节约资金。③银行把信贷杠杆和行政措施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从而有利于挖掘流动资金的潜力。④建立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制度,有利于企业的自我发展。

由于国有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关系尚未割断,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自有流动资金补充不足,在改变资金供应渠道之后,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占用过多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其结果是导致国有企业利息负担过重,银行资金周转不灵。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国有企业体制和银行体制的深化改革。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实质进展,银行不实行企业化经营,要使我国流动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是困难的。 mIVigmig7xDX4N2EuZYw0eA32WYWJun5oE7A6yIakDkVg0wZ/+82EcpYKa06y5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