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状况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是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依据和指导。本研究以1994—2015年为时间节点,以“绩效”、“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管理”、“高等学校绩效拨款”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网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万方数据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平台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期刊论文81篇,博硕士学位论文10篇,会议报道16篇,专著2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类,发现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践的研究

相关文献主要涉及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澳大利亚、荷兰、丹麦、芬兰等国家,其中以对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政策解读与实践介绍最多。相关介绍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基本内涵”、“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兴起的背景与动力”、“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主要特征与经验”、“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基本模式”、“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基本思路”等五个方面。

(1)关于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基本内涵的研究

对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基本内涵做出解释的文献较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引用了国外的定义。有的学者从绩效考评的角度,指出美国学者Burke和Minassians最早从高等教育实践角度提出了“绩效拨款”的定义,即“将州政府财政拨款与大学在某些绩效指标上的表现(如学生保持率、所修学分数、毕业率等)紧密直接相连的一种财政拨款方式。” 有的学者从绩效拨款分类的角度介绍了国外绩效拨款的定义,比如豪普特曼和萨米等人,将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分为竞争性专项经费、绩效专项经费、绩效公式拨款和绩效合同四种类型。竞争性专项经费主要是针对拟定的改进高等学校的目标计划,采取同行评议的方法择优筛选产生;绩效专项经费是相对于一般拨款经费而言的,是政府将一部分一般公共经费单列,然后按照绩效高低以专项经费的形式分配给各目标高等学校;绩效公式拨款是根据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绩效指标的评价结果,按照设定的公式来分配拨款;绩效合同是政府与高等学校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来实现经费分配。目前学者们对绩效拨款问题的思考有着不同的角度,所关注的重点也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认同绩效拨款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效益。

(2)关于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兴起的背景与动力的研究

毛丹在《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政策研究综述》中指出,绩效拨款的产生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经济因素主要是指财政萎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减少;政治因素主要是政治党派和社会公众对绩效拨款政策的偏爱;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关注数量转变为关注质量。任文隆、李国俊在《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政策研究——基于PBF2.0的视角》中提到,“美国在新公共管理理念、成本上升以及财政紧缩等综合影响下,各州高等教育拨款纷纷引进了各种绩效工具”。郑晓凤在《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政策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政府财政支持紧缩、教育等级化显现、民众信誉度锐减是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学者们对绩效拨款兴起的引用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认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以及公众问责制日益兴起是绩效拨款产生的主要动力源泉。

(3)关于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主要特征与经验的研究

有的学者对美国州际间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政策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些州共同的做法与经验,如普遍设立拨款的中介组织;普遍设计了针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不同内容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周期性的政策评估机制,贯彻绩效拨款政策的长期战略;鼓励各利益主体的参与,保证绩效拨款实施的效益和效率等。但同时已有研究中也指出了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不足与挑战,如指标设计过多,不仅不能突出政策重点、不利于操作,而且实施成本巨大;有的高等学校通过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如为提高学生毕业率而降低毕业生门槛、注重指标权重高的绩效项目而忽视权重低的项目,以此来追求短期的、片面的利益;许多州绩效拨款政策的影响力只达到高等学校领导层这个层级,并没有真正影响到院系层级和教师群体等。

孙志军等在《国际比较及启示: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中指出,绩效拨款的优势在于:让大学提高效率,将结果导向和顾客中心的理念植入高等学校;把资金分配与教育生产联系起来,以使那些培养更多学生和质量更高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避免学业标准受到侵蚀;使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机制更简单、公平、透明、自主;促进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绩效拨款的劣势在于:大学的产出指标难以衡量。 刘莉在《欧洲大学科研评价与拨款的相关度》一文中,总结了欧洲各国的经验,认为绩效拨款有如下优势:有利于大学形成竞争的氛围;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等。不利的情况是可能使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更创新和冒险的研究,还可能造成大学或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等等。 夏建刚在《美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的启示》中指出,绩效拨款十分注重高等学校的产出,它通过使用绩效指标引导学校的发展,考虑学校发生的实际成本,提高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并降低了学校的成本,增加了院校竞争拨款的公平性;但弊端在于:绩效拨款的政策设计上包括的绩效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较为复杂,不容易考虑周全,有不同的意见等。

(4)关于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的研究

采用绩效拨款机制的国家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完全以有效学生数产出指标作为拨款的依据;第二类是财政资源中的一半左右按照有效学生产出指标进行拨款,其他的则按投入拨款机制分配;第三类是以投入拨款为主,其中引入了绩效因素,其特点是产出指标是以评估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绩效评估为基础的,绩效评估得分作为拨款公式中的一个因子,而且根据这一因子获得的财政资源目前只占高等学校收入中较小的比例(不足6%),或者是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估影响学校获得的资源。 在国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践中,像丹麦的“计价拨款模型(Taximeter-model)”属于第一类绩效拨款模式,荷兰的绩效拨款模型属于第二类绩效拨款模式,美国田纳西州依据绩效评价的拨款方式属于第三类拨款模式。

(5)关于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基本思路的研究

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施主要包括绩效拨款的发起、设计与执行。有的学者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绩效拨款运作的基本过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作比较分析。这些比较涉及绩效拨款的发起、绩效指标的选取、指标类型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绩效“成功”标准的衡量、绩效政策的评估、绩效拨款的水平以及绩效拨款的执行等系列方面,对我国建立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体系要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关于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理论研究

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模式研究”、“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视角研究”两个方面。

(1)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模式研究

现有文献对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理论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基金制模式。魏新等在《关于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的研究》一文中,从实行基金制模式的目的、基金来源、基金的内涵、基金会的层次与组成、基金会的职能、基金会的归属、基金会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基金会的运作程序、基金的申请渠道、基金制的实施步骤十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基金制模式进行了详解。李文利等在《中外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比较与中国高等学校拨款制度改革趋势》一文中,也提出了建立“普通基金+专项基金”的公式拨款模式。

二是高等教育成本绩效拨款模式。官风华等在《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公式拨款模式,并对成本公式进行了构建。成本公式拨款模式主要分教学拨款、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和社会服务拨款三部分予以拨付,这种拨款模式注重成本与绩效的双重因素。

三是“公式+合同+绩效”为导向的拨款模式。田凤喜在其文章《谈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改革》中,对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提出了多元化的建议,即针对不同拨款方式的特点,实行“公式+合同+绩效”的组合方式,积极试行教育券等间接拨款方式,来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李宏葱、杨卫东两位学者在《建立以“公平+绩效”为导向的经费拨款制度》一文中提出,兼顾竞争的“公平”和“绩效”原则,将高等学校经费拨款分为两大部分:日常运行拨款和专项拨款,并分别对其实施“综合定额拨款法”和“专项合同拨款法”,前者以公平为导向,后者以绩效为导向。

四是“层次定额+绩效发展”模式。张炜在《资源配置公平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一文中提出,我国应该实施“层次定额+绩效发展”拨款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三步:首先对既定层次的高等学校按照上一年度财政拨款的中位数确定该层次高等学校的拨款定额;然后考虑一些高等学校因专业差异而造成的财政需求差异,对部分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补贴;最后结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评价结果,深化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并将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追加绩效拨款的重要依据。

五是教育凭证拨款模式。樊继轩等在《以绩效为特征的教育凭证拨款模式的探讨》一文中,参考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的教育凭证模式,提出建立以绩效为特征的教育凭证拨款模式。这种把拨款换成定额教育券的间接拨款模式引入了公平竞争的机制,充分体现了以绩效为导向的拨款模式。

(2)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视角研究

现有文献对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种:

一是财政学研究视角。财政学研究视角就是运用财政学知识对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进行研究。刘海波在《公共财政视野下的绩效拨款与学校绩效管理》一文中,分析了教育财政中基于绩效与问责的绩效预算、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的任务和特点,提出学校发展性绩效评价的基本逻辑和原则,对财政拨款的有效运用提出了保障措施。 魏良华在《国外基于绩效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在对国外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建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有效运行应积极引进绩效拨款形式。

二是政策学研究视角。政策学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相关政策方面对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施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和分析等方面。王莉华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绩效专项经费改革及完善思路——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例》一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后涌现出一批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框架,包括制度理性选择理论、多流框架、倡导联盟框架、政策扩散框架以及大数量的比较研究框架。 这些理论各不相同,王莉华运用制度分析的理论从行为人、允许的活动、可获得的信息、选择的控制程度、可能的结果、成本和收益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对策建议。

三是经济学研究视角。经济学研究视角主要是从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来对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施进行研究。王敬红、李文长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研究述评》一文中,从高等教育配置模式与绩效的关系,探讨基于绩效目标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和行动策略,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严吉菲在《高等教育绩效拨款运行机制研究——基于部分OECD国家的经验》一文中,以制度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介绍了部分OECD国家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践,在总结主要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运行机制,归纳分析绩效拨款运行机制的各项因素并讨论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我国国情,分层、分类讨论了我国建立绩效拨款运行机制中的若干问题,最后讨论在我国实行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可行性,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3. 关于国内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问题与建议研究

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拨款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指标体系设计方面的问题”、“法规制度环境方面的问题”、“绩效拨款实施方面的建议”等四个方面。

(1)拨款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多数学者认为拨款体制不健全、拨款机构的独立性差、绩效考评机制不规范、统筹协调机制缺失、拨款方式不科学、不合理、拨款机制缺少公平、缺少创新等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主要问题。王莉华在《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局限与对策》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绩效专项经费改革及完善思路——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例》中都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过程中,绩效并非是影响高等学校绩效拨款的唯一因素,高等学校专项资金总控制数是与政府通过协商方式确定,而非直接根据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报告的论证结果确定,这使得拨款方式缺少公正与公平。

(2)指标体系设计方面的问题

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健全、不科学。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绩效指标的设计不宜过多亦不宜过少,过多容易增加实施成本,过少难以全面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有的学者认为绩效指标选择具有复杂性,影响因素太多,如何选择是一个难以实施的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数据收集上面临很多限制,担心无法获得理想的数据;有的认为数据收集过程中无法避免存在偏差,可能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法规制度环境方面的问题

有的学者提出涉及绩效拨款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导致目前的拨款运作仅依赖于政府的一些政策文件;有的学者提出绩效拨款在实施过程中领导不够重视,缺乏讲绩效的制度环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导致一些非绩效因素成为影响绩效拨款的主要因素;有的学者认为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尚未出台,导致一些拨款项目的选择往往由高等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协同有关行业专家以相互协商的形式代替绩效评价的过程,等等。

(4)绩效拨款实施方面的建议

范文耀等在《国际高等教育日趋明显的评估对拨款的影响》一文中建议,我国以国家预算改革为契机进行绩效拨款的试点,在基本的项目预算中专门列出绩效资金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提高。 李莉在《英美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比较及经验借鉴》一文中,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的现状,提出应在我国高等教育拨款中引入多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评价与教育拨款相联系,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提高有限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田凤喜在《谈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改革》一文中,建议我国实施绩效拨款,将竞争引入高等教育界,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高等学校的积极性,提高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研究评述

现有文献为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材料,开拓了人们思考问题的视野和范围。但是,我们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归类与分析,也应看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已有研究仅局限于对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经验介绍与政策解读,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引入绩效因子进行拨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而对于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具体拨款模式设计的研究极少,还没有形成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包括绩效拨款发起、设计与执行等在内的系统理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涉及拨款运作各个环节的实施要素体系与具体运作框架。

(2)对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的政策解读与实践分析,仅注重分类式的介绍,缺少相互比较,没有归纳出共性或规律。如李文利等在《中外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比较与中国高等学校拨款制度改革趋势》一文中,分别对美国、英国、日本的拨款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是却没有总结出相互之间共同的经验、特征或教训。

(3)对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较少,有的也基本上局限于单纯地衡量高等学校绩效水平,而没有考虑政府拨款因素。在文献检索中,迄今还没有发现针对政府拨款导向的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专门研究。

(4)对高等教育绩效拨款运行机制的研究较少,如拨款中介组织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多方利益主体参与机制、分类评价机制等。

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借鉴现有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现状,系统地研究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体系要素与运行机制,进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总体设计思路。

三、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研究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体系要素,探索规划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运行机制,构建绩效拨款运作的理论体系,显然对于丰富公共财政管理理论,充实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理论,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政策提供充足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的现状分析,以及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建立比较科学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要素体系,探索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运行机制,制定高效、公平和透明的绩效拨款制度,对于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现实障碍,平衡公共经费短缺与教育质量下滑之间的矛盾,增强高等学校的责任观念与效率意识,提高有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引导高等学校转换发展模式,挖掘发展潜能,提升竞争活力,实现从传统的“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与跨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H9y8A+UKsBSoeBdMCwBwI909lploZ4ve84w3sSFxnWLSAUPq//U6IfyJ8hzakx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