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新工科建设中的融合发展

新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需要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人才跨界培养需要教师先受培训,因此研究与探索面向新工科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创新意义重大,紧迫而又必要。

(一)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教育部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2月18日,以北大、南大为首的30所高校齐聚复旦大学召开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针对新经济对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挑战等问题,达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随即又推出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自此“新工科”概念“横空出世”,百度搜索量超1800万条,《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众多媒体评论“新工科——未来工程教育的新趋向”“新工科:悄然带来的大变革”。《新工科建设指南》中提出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两项重要任务:一是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组织机构,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问题的课程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二是制定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师资评价标准与教师发展机制,探索与新工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强化教师工程背景,对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

新工科提出了五个新——“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其中新模式指“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即“要打破学科界限,梳理课程知识点,开展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 。2017年4月,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天津大学做关于“新工科”建设的主题报告,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引发的产业改造提升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行业专精的基础上,应具备交叉复合特征,应加强跨学科、跨产业的知识能力储备”。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指出,以“互联网+”为新业态的新经济时代是跨行业、跨领域的概念,“互联网+”的产业创新模式急需一批具备跨学科、跨产业的跨界整合能力的“新经济工程科技人才”。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二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上解读新工科内涵时指出新工科不是单指“新的工科专业”,也不是独指“工科新要求”,而是两者的结合。原先理科与工科两个学科是分明独立的状态,而现在的新工科是两者相交的部分,没相交的原先工科的部分是工科的新要求,而且很重要的一点,“现在我们要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把人文社科,特别是道德伦理、职业操守等内容加入工科专业的建设中去,赋予新工科新的内涵”。可见,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高校借鉴CDIO等工程教育理念,根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为导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等。

(三)新工科建设关键是提升教师跨界能力

新工科人才跨界培养需要教师先受培训,即教师的跨界发展。跨界培养理念即打破专业边界、学科边界、学校与社会边界,通过专业间、学科间、校企和校社的协同育人方式,形成一套符合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人才跨界培养体系。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在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教师,合作开展研究。新工科建设关键是教师队伍的跨界能力提升,要求高校从新工科人才跨界培养的视角做好教师跨界发展的顶层设计、平台搭建、体系优化、实践探索,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拓展教师发展内涵,深化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和路径,唤醒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穿透师生交流隔阂,消除校企合作障碍,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当务之急,要从工程教育特点和教师跨界发展的需求出发,厘清满足新工科建设的教师任职要求,明确产业经历,明晰高水平卓越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中锻造出与新工科相匹配的高水平卓越师资队伍,制订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同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追求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能积极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未来考虑,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heYx+p8HX1darqZVuLIcigswiT829S8G+AKFQkg9SbucHAs6/6bp9JhTc7B9Ys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