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安诺德之诗
1923

吴 宓

(一)安诺德之诗才,常为其文名所掩。世皆知安氏为十九世纪批评大家,而不知其诗亦极精美,且所关至重,有历史及哲理上之价值。盖以其能代表十九世纪之精神及其时重要之思潮故也。安诺德深罹忧患而坚抱悲观,然生平奉行古学派之旨训,以自暴其郁愁为耻。故为文时深自敛抑,含蓄不露。所作者光明俊爽,多怡悦自得之意,无激切悲丧之音。惟作诗时,则情不自制,忧思牢愁,倾泻以出。其诗之精妙动人处,正即在此。因之,欲知安诺德之为人及其思想学问之真际者,不可不合其诗与文而观之。十九世纪英国诗人之最悲观者二人,一即安诺德,一为安氏之至友克罗(Arthur Hugh Clough)。二人作诗之方法虽不同,而旨趣及情感则如一。皆恶近世之过重物质及权力,事务纷繁,而思想淆乱。致高明纯一之人,萎靡挫阻,不能有所施为。而尤苦世变之来,宗教道德失其信仰。人心旁皇忧疑,无所依归。欲另求一新信仰,以为立身行事之标准,而卒不可得。如舟浮大海,遇风失舵,四顾茫茫,莫知所之,于是群情惶骇沮丧。而感锐思深之士,尤抑郁悲愤,真能自遣。安诺德及克罗之诗,皆写此种已失旧信仰,另求新信仰而不得之苦。夫二人皆天性笃厚,识高学博,而仍不能得一安身立命之地者,时为之也。吾侪生当其后,承十九世纪之余波,世变愈烈。安诺德等之所苦,皆吾侪之所苦,而更有甚焉。且中国近三十年来政治社会学术思想各方变迁之巨,实为史乘所罕见。故生于今日之中国,其危疑震骇迷离旁皇之情,尤当十倍于欧西之人,则吾侪诚将何以自慰,何以自脱,何以自救也耶?呜呼,此吾之所以读安诺德之诗而感慨低徊不忍释卷也。世有高明之士,尚乞有以教我哉。

在昔欧洲中世,学术思想,统于一尊。欧洲之人,咸心悦诚服,虔信上帝。而耶教仅有天主教而无异派,其所定之信条仪式及规律,全欧之人悉恪遵奉行,莫之或外。至于政治,则行封建,各地之王公诸侯,名义上悉隶属于神圣罗马皇帝之下。彼神圣罗马皇帝及教皇,皆上帝之臣仆,受命而宰制人寰者。故不惟政教各自统一,且政教相合,互为表里。此外如拉丁文,为各国各族公用之语言文字。举凡政令之颁布,狱讼之判决,诸侯之于盟聘,学者之所诵述,无非拉丁文。其他风俗礼节衣饰等等,各国亦均无大异。故中世乃极端统一之时代。虽近人讥其摧残个性,阻碍思潮,并时有争战疫疠荒歉之事,然处此统一之世局之下,以有共同之信仰,人心得所依附,故有安闲稳固之态,少忧愁怨乱之思。无惑无惧,似非后世所可及也。自宗教改革以还,耶教分崩,各宗并立,将谓孰真孰伪,孰正孰邪,人心之信仰遂失,其苦乃甚。又各国独立自主,政俗一切亦渐失其统一,各自别异。至十八世纪,为新旧倾轧异说蜂起之时代,其极遂为法兰西大革命。既经此变,而封建制度之遗迹乃扫荡无遗,而中世统一之精神完全澌灭不可复睹矣。故入十九世纪,凡百分崩离析,杂糅散漫,至于极地。学术思想,纷纭万端。旧日之宗教道德,悉遭屏弃。而人心乃旁皇无主,歧途百出,莫知所从。且政治社会之改革,一时未见收效,世乱日甚,民生之苦不减。十九世纪之中叶,实为迷梦顿醒之时。Age of Disillusion其时高明闳识之士,皆深致忧戚,以为破坏之局已完而建设难期,旧者已去而新者未立。譬之栋折榱崩,石飞瓦散,而风雨飘摇,栖身无所。安诺德之诗所谓Standing between two worlds,one dead,The other powerless to be born者是也。当此青黄不接,危机一发之世局,所以救之之道将奈何。又宗教如为群治之根本,人心之归宿,则倡言救世者,对于宗教将如何主张耶?是时诸家并起,各以其帜相号召。(1)如英之马考黎Macaulay等,则专重人事之改革,有形之设施,以为工场栉比,学校林立,军备修整,版图增拓,便为国福。更若选举权普及,监狱改良,教育强迫,信仰自由。数者既已实行,人民自必日进于康乐,无庸他虑。不知政令制度,不能移易人性。苟无术感化人心,使向善去恶,则世终不治。况兹所言数者,多限于一国一族,帝国主义,非为全世谋也。国与国争,侵掠争夺,动辄大战,流血伏尸,可云治耶?(2)如法之孔德、雷南Renan 。英之约翰弥勒、赫胥黎等,则崇信科学,以为科学进步,新事物新方法之发明日多,生财有道,富源益辟。全体人民之衣食住,均可丰美如意,无复饥寒枯瘠之人。故科学之造福人群,使之无欲不遂,可预卜也。不知科学之于人生,乃一种方法而非目的。夫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但事供给所欲,决无餍足安乐之时。而况科学用之不慎,则但制造机关枪、氯气炮、潜水艇,为杀人之利器耳。以上二派,皆谓世之治、人心之安,无需乎宗教也。至如(3)英之白朗宁Browning则谓宗教固不可缺,然今日者,旧宗教虽去,新宗教业已产出。人皆自信具有绝大志愿、绝大力量,竭力奋斗,不挠不屈,无忧无悲,且能牺牲一己,裨益群众,为社会服务,为后世造福。此种新宗教已渐普及于人心,比之旧宗教,有过之,无不及也。虽然,白朗宁之宗教,不足为宗教,特人心中一种神秘而兼浪漫之感情耳。以此为宗教,虚空渺茫,不可恃也。且社会服务与人道主义等等,不惟时流于矫饰,难期于多数。且往往利小而失大,福一而弃百,而又有亲疏厚薄轻重倒置之嫌焉。(4)如英之Pre-Raphaelites派,则主以美术代宗教,谓人能专心致志于绘画雕刻音乐等,则自有其无上之乐,世中烦恼不足以动其心,且日进于高尚纯洁之域。不知所谓无上之乐者,常为一种淫靡柔冶之感情,体肤之欲,非精神之诚也。以此为宗教,亵渎实甚,匪特恶莠乱苗而已。彼以欣赏圣母像之美而自命为天主教信徒者,是欺人之事也。(5)如英之卡莱尔Carlyle等,则谓人必有所事,苟能以全力经营之,则可忘忧患。今日宜作今日之事,不忆昨日,不问明日。往者不究,来者亦暂不计及。但能精心所业,即身在天国矣。此义,德之葛德Goethe亦曾言之。虽然,欲以事业代宗教,则先当辨其为何种事业。昔亚里士多德以潜思静虑为最高尚之事,而近人则但以手工贱役及其他有形之操作为事业。至性命玄虚之理,存养修省之功,则尚不得为事业。此其去宗教岂不甚远哉?以上诸说,均未能为救时之药。于是(6)如法之De Maistre及Lamennais,英之Newman及Kemble等,乃倡言复古,谓既知今时之弊在无宗教,与信仰之不统一,则惟有复返于中世之情状,尽废各派,而同归依天主教,俾可定于一尊。而天主教亦不可改革,昔日之信条仪式等,仍当恪遵奉行。众惟虔心服从,不必自用思想,妄为判断,则烦恼自除而人心可安矣。安诺德生当其时,于前述五派之说固不赞许,而于此复古之主张亦不乐从,且明斥其非。盖安诺德注重理智,以为科学发达,迷信既已破除,今古异情,安可复效中世?且即强为之,则如纸已着墨,涤之难去。无论如何热诚皈依,人心中终存怀疑之念。邪虑横生,断不能如昔人之浑然无知,一往虔敬。故复返中世之说,在理固不可,在势亦断不能行也。且安诺德以为救时当用希腊之学术思想,由智慧进于光明,不宜再厉行希伯来之教理,专重实行与服从也。安诺德固深信宗教之不可缺,但谓宗教须破除迷信及旧规,而不悖于理智。然何以臻此,则安诺德亦实无办法。譬之人心世局之病,安诺德身为名医,察知其病源,又知他医用药之不当,然己亦无术以愈之,则亦徒唤奈何,于是大苦。安诺德之诗,即专写此种伤感者也。旧宗教既衰歇,无新信仰以代之。己心欲信一教,而己之理智又不许为。于是郁苦惶急之至,而一写之于诗。今细绎其诗,强索安诺德所以自慰自救之法,则见其颇近于古斯多噶派Stoicism之教旨。即谓人须平心静气,尽力于己所当为之事。又用修养工夫,使此心不为外物所扰。无论事境如何,吉凶祸福,喜怒哀乐,均不足以动吾之心。彼宇宙中天然之物,如星如日月,或止或行,各有定程。万年如一日,历久不变,皆为吾人所宜取法者也。安诺德之诗,如“Quiet Work”,“Resignation”,“Self-Dependence”等,皆写此意最明显者。然究之此乃一种消极而非积极之办法,强勉忘忧,未能即为大乐。惟诗以宣泄感情为主,与哲理及批评异。故虽不能示人以终极之归宿及正当之出路,亦固无害其为佳诗也。

由上所言,故安诺德之诗有二特性。一曰常多哀伤之旨,动辄厌世,以死为乐。又多作为挽歌以寄其情。或挽己之亲故 ,或挽世中之人 ,或挽所蓄动物 。要之,皆托辞以寄慨,实写宗教信仰之已失而不可复得耳。甚至如写风景之诗 ,吊古人之作 ,亦皆借以自况而寓此意。读之只觉其幽深绵邈,呜咽慨叹,无往而非哀音也。二曰常深孤独之感。作者自以众醉独醒,众浊独清,孤寂寡俦。又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既不能与世中各派之人勉为同调,而亦不为各派之人所谅,横遭诽诋,忧思郁结,无可告愬。只得自为问答 ,或呼星月木石而共语 。此安诺德一身之孤独也。又凡人与人之间,情意隔阂,终不能互喻。且处茫茫大千之中,人类全体亦为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而物类亦为孤独,禽兽不能达其意于人 。甚至天然之物,亦均孤独。譬彼高峰,突出云表,只与星月之寒光近接,而与尘世隔绝。又如彼旭日,照临下土,其功至伟。然东出西没,无人陪伴,壹志孤行。如此地球,厚德载物,施转运行,无或少息。而呻吟痛楚,无人怜惜,无人襄助 。综按以上云云,盖皆安诺德托物寓意,以写一己曲高和寡,守道行志,终身孤独之情况也。

安诺德之诗之佳处,即在其能兼取古学浪漫二派之长,以奇美真挚之感情思想,纳于完整精炼之格律艺术之中。如上所言,哀伤之旨,孤独之感,皆浪漫派之感情也,然以古学派之法程写出之。故所作之诗,词意明显,章法完密,精警浓厚,锤炼浑成。不矜才,不贪多。无一冗笔,无一懈字,所以难能而可贵也。安诺德虽为奉行古学派之人,然其诗绝少希腊罗马之题目。间有一二 亦皆借题发挥。名为吊古,实则伤今。名为述往,实则自叙。故安诺德所以为古学派者,乃以其诗之形式,非以其诗之材料也。安诺德用古学派之法程,故其诗以Sonnet为最佳。盖此种诗体只有十四行,格律精严,一切有定,不容驰骋,故最适于作者也。或讥安诺德于诗短于写情,又不善叙事,绝少生动活泼之致。斯言固是,安氏所作叙事诗绝少 ,而说理之诗至多。然其写情之才不能谓之缺乏。盖安氏所写者,非寻常男女欢爱之情,亦非天伦骨肉之情,乃另一种之情。即上所言,由宗教信仰已失不可复得,人心无所归依之痛苦。此为十九世纪之人所共有,亦二十世纪之人所同具,而惟安氏感受最烈,故写来亦最美满有力。此其情至深且大,读其诗者靡不为之动,又乌得谓安氏短于情趣哉?

安诺德之诗皆其少年所作。最佳之篇章,多成于三十以前。而三十八岁以后,则几于未尝为诗。寻绎其故,盖有三焉。(1)安氏之诗,情思并深,内外皆工,精湛细密,惨澹经营。然当时之人不加欣赏,即至友如克罗,犹痛诋其失,安氏遂兴致索然。(2)安氏之诗,皆写世变之感触及无信仰之苦。词意哀伤,始终如一。所作诗既多,情文皆已用尽,故不能再作。异乎他人之以诗为业,命题挥毫者也。(3)安氏年渐长,学识益进,恪奉古学派之旨训,以自暴其郁愁为失德。且治心工夫日严,修养进功,牢愁略减,故遂无发舒倾泻之必要云。

(二)今兹所译之诗,题曰《挽歌》“Requiescat” ,托言吊某歌妓舞女,而实则写生人厌世之思。仍本于宗教信仰已失之痛苦,与安诺德前后所作各诗均为一贯也。兹更分释之。(1)其表面之意,则挽此歌妓舞女也。略谓此女生时,以色艺事人,形劳神匮。诸客惟事日夕追欢,无能谅其生涯之苦。今死矣,可得安息,无惊无扰。故人皆吊之,而吾独为此女庆幸。吾且自恨不能随之同死,以享大乐,而犹生息斯世以受苦也 。(2)其中所寓之意,即著精神之苦与厌世之思也。略谓今世之所图者,物质而已,机械而已,功利而已,权力而已。第三首第一二句扰攘纷争,无或止息。彼庸众溺于声色酒肉之乐,恣意欢笑,流连忘返,如醉如狂。第二首第一二句而高明深思之士,以及清醒恬适之人,则其精神异常郁苦。视世中之生活为卑污狭隘,劳生挫形,不可一日居。反不若死去,归于混茫太虚之境。无拘无束,而长得安息也

(三)原文第一首第二句,直译曰以玫瑰花覆洒女身,而勿用水松(Yew-tree又译扁柏)朶。盖西俗吊死送葬者,例以水松枝所编之朶献于柩前或墓侧,以志哀戚。而遇婚礼等事,则致玫瑰花,以志喜庆。今送丧而命用玫瑰花者,盖谓此女之死实为可乐,并不足悲,故宜贺之,不宜悼之也。译者以吾国坟园多长松柏,又送柩入土常用柏朶,而玫瑰非吾国诗文中常见之花。桃李与之性质为近,故译文云云。原文第三首第二句以歌场回旋之舞态,比生涯流转之情形,衣裙蹁跹,笙管吹沸,繁华缛丽,扰攘纷纭,而个中人形惫神劳,以至于死,哀哉。此段笔意至妙,译者愧不能曲曲传出,不得已,略易其词,读者谅之。

(四)此诗之音律与前所译牛津尖塔诗同,即每首之第一第三句为4AX,惟句末皆缺一重音之部分,而第二第四句均为3AX。

(五)此诗每首之第一第三句叶韵。第二第四句亦叶韵。即为aab与前所译古意诗同。今因强效之或反致意思不自然,故只以第二第四句叶韵,以符中国诗体。

附录

原文载于《学衡》1923年第14期 n1Y5v/SlSYmPUQFmdoJ9Zv/Iaq9QipNw/KAiArDGbOK2sdi878EYJkLyUgLkDX0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