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明威的中国之行
1983

杨仁敬

1941年3月,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炮声连天,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严重的时刻,美国著名小说家厄纳斯特·海明威以纽约《午报》记者身份来我国访问。陪同他来访的是他新婚不久的太太玛莎·加尔虹。这次访问,不仅是海明威个人历史上引以自豪的事,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大事。

海明威夫妇对中国之行进行了充分的准备。1941年1月他俩到纽约度蜜月时先后会见了《午报》和《矿工之报》的主编。1月27日他俩乘飞机去洛杉矶,2月初飞到旧金山,然后乘“玛特桑尼号”客轮到夏威夷,接着乘泛美航空公司“剪子号”班机飞抵香港。海明威夫妇在香港停留了一个月。3月25日,海明威夫妇乘飞机离港,越过日军封锁线到广东省的南阳,又由南阳转乘汽车去韶关国民党第七战区前线司令部。4月4日坐汽车转火车到达桂林。6日乘载钞票的运输机由桂林飞往重庆,会见了蒋介石等国民党军政要人。9日由重庆飞成都参观。13日飞回重庆。14日出席了各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会;秘密会见了周恩来同志。16日离重庆飞昆明,然后从昆明乘汽车沿着“缅甸之路”顺湄公河南下至腊戍,再由腊戍经曼德勒至仰光。海明威在仰光停留了一周,然后飞往香港。玛莎从仰光飞雅加达转岷尼拉。5月6日海明威从香港乘飞机去岷尼拉与玛莎相会,然后两人一起飞回美国,结束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远东之行。

海明威为什么要在战火中访问中国呢?有人说是为了“收集写小说的抗战资料”, 其实并不尽然。

从表面上看来,海明威来华访问是他的新婚太太玛莎促成的,事实上,他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午报》的主编英格苏尔要海明威亲自来远东看看美国与日本的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要他具体了解下面几个问题:(1)蒋介石与日本的战争打得怎样?(2)中国发生内战的威胁是怎样?(3)日苏条约签订后有什么影响?(4)美国在远东的地位如何?(5)造成美日开战的因素是什么?(6)如何避免美日开战而使日本给拖在远东? [1]

上述这些问题是美国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恐怕也是朝野人士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苦战阶段。在欧洲,德国法西斯侵占了许多国家后对苏联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在亚洲,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准备进攻东南亚,形势十分紧张。尚未参战的美国正在密切注视着日本在远东的军事动向,以设法避免对日战争。海明威是个具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早在成名之前,他就是个出名的战地记者。第一次大战时曾在地中海一带打过仗,后又参加了西班牙内战,熟悉战地生活,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因此,《午报》选择他作为特派记者来访问战火纷飞的中国决不是偶然的。

海明威在香港停留期间,曾为访华进一步作了准备。他到处走访,既跟中国人谈,也同日本人谈,有时一个人在街上闲逛,跟人力车夫、小摊贩和餐馆的侍者等聊天。通过英国将军莫里斯·柯恩的介绍,海明威还拜访了宋庆龄。他对宋庆龄十分敬重。柯恩是个中国通,能讲中国普通话和广东话,二十年代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私人警卫,1938年广州沦陷前曾任广州警察局长。他讨厌蒋介石。他给海明威讲了许多蒋介石和广东军阀的故事。海明威对他很钦佩,曾想为他写一本传记。 [2] 他的介绍对海明威具有一定影响,至少使海明威对蒋介石和中国的时局抱着比较冷静而客观的态度。

海明威夫妇从香港到达韶关后,便在第七战区司令官的陪同下到前线参观访问。他们和士兵一起住在小村庄里,与他们一起巡逻。海明威还参观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并对它赞不绝口。海明威称赞桂林是“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海明威夫妇在桂林稍事停留后便乘飞机去重庆和成都访问。

作为访问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一个美国记者,海明威到达重庆时受到国民党当局破格的欢迎。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请海明威夫妇共进午餐,还整整谈了一个下午,由宋美龄当翻译。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如财政部长、教育部长、交通部长、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也纷纷出场,与海明威夫妇见面。蒋介石和海明威交谈时,连假牙都没有戴上,据说,这是对待外国贵宾的一种特殊的“荣誉”。 [3]

事出有因。日军侵华前,蒋介石亲德;日军侵华后,蒋介石节节败退,躲到重庆。这时他想投靠美国,所以对海明威大献殷勤。

蒋介石国民党1941年1月7日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这一行动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的强烈谴责。美国进步记者埃迪加·斯诺和阿格尼斯·斯沫特莱等人在美国报刊上作了公正的报导,引起了美国进步人士的激烈反响。美国人民的正义呼声使蒋介石坐立不安。他希望通过海明威这个闻名全球的美国记者回美国后能帮助作些宣传,以改变他在美国舆论界的形象。因此,蒋介石对海明威的访问也倍加重视。

在午宴上,蒋介石以介绍战局为名,竭力贬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吹嘘国民党的军事实力如何雄厚。蒋介石和宋美龄不但矢口否认他们所制造的皖南事变,而且指责共产党军队经常解除国民党军队的武装。

海明威对蒋介石这些谈话持保留态度。海明威夫人后来回忆当时谈话的情况时指出:蒋介石夫妇极力给他俩灌输他们的观点,结果是竹篓打水一场空。她幽默地说:“我们俩不知道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恐怕蒋氏夫妇也不知道吧!对他们俩来说权力就是一切。他们怕共产党,而不怕日本人。日本人总有一天要从中国消失的。对他们权力的真正威胁是中国人民,也就是生活在人民之中、领导人民的共产党。” [4] 这个见解是十分精辟而富有远见的。

在海明威夫妇即将结束访问、离开重庆的前夕,中国新闻学会、各报联合委员会和全国文艺抗敌协会等九个团体在重庆嘉陵宾馆举行盛会,欢迎海明威。到会的有中外各界人士三百多人。当时有这样的报导:四十二岁的作家兼记者海明威“绛红的脸,棕色胡须,肥壮的体干,个子高,手指头比头号派克笔管还粗,使记者握起来很吃力”。欢迎会上,海明威夫妇品尝了中国的烧卖、春卷、花生和酒等,欣赏了古瑟和琵琶演奏的《阳关三叠》、《蜀道行》等中国古典名曲。会前商定不讲话,海明威没有在会上致词。当记者问他对中国有什么感想时,他回答说:“太奇妙了!太奇妙了!”有人问他:“你将要写些什么呢?”他说:“总不会,而且你放心——当然没有什么坏的可写吧?!”重庆《中央日报》记者煞有介事地在报导中写道:“海明威很短的停留,除了‘中国是奇妙的’以外,可曾有着其他的感觉?不过,可相信的就是他不会歪曲事实。” 这反映了国民党官方对海明威的态度:既想拉拢海明威,通过他扩大国民党在美国的影响,又怕他如实报导在重庆的见闻,揭露国民党统治区的弊病。海明威本人始终小心谨慎,多观察,少讲话。有一次中央日报记者到宾馆登门访问时,他托词不见,由他的夫人婉言应付。

事实上,海明威在中国停留的时间虽然不长,对于中国情况的了解却不少。除了“中国是奇妙的”以外,他的确还有许多观感和想法。这些观感和想法集中反映在他回国后写给他的朋友亨利·摩根的一封长信中。这封信从来没有发表过,也没有被收入1981年出版的卡洛斯·贝克教授编的《海明威书信选》。这可能是因为信中谈到了蒋介石和海明威谈话的内容,而海明威生前一再强调不想发表这个谈话内容,所以贝克尊重作者的原意,没有把它编入书信选集。

海明威在信中着重介绍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不要忘记蒋介石剿共十年,西安事变后在共产党影响下才转向抗日。但是,国民党官员仍然把共产党的存在看成他们的“心脏病”,而日本侵略仅仅是“皮肤病”。蒋介石称他拥有大量军队可以消灭共产党,用这种“外科手术”来治疗所谓“心脏病”。海明威认为中国内战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可以帮助推迟这个内战。美国在中国的代表应十分明确地随时向蒋介石表明:美国决不以任何方式资助中国打内战。海明威个人认为采取任何武装手段是不可能治疗所谓“心脏病”的。国民党在中国西北部集结重兵准备进攻共产党可能是中国即将发生的最危险的事件。

海明威还指出:国共摩擦事件总是和日军新的进攻同时发生的。这种摩擦一方面是汪精卫傀儡政府制造的,他们希望挑起内战,从中渔利;另一方面是蒋介石手下主和派的将领和政客们人为制造的。他们属于中上层阶级,留恋战前的特权,希望结束对日战争,消灭共产党,以维护他们的天堂。

总的来看,海明威这些看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的分析比较深刻有力,有的见解是非常精辟的。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去陕甘宁边区?海明威说:因为美国记者埃迪加·斯诺和阿格尼斯·斯沫特莱等人已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了十分精采的报导,所以,他此行只到国民党正规军的前线去采访。 [5]

尽管如此,海明威对于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很赞赏的。他访华回国不久在纽约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军队有三百个师……其中有三个师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三个师防守的地区是极其重要的,而且他们进行了十分出色的战斗。” [6]

不仅如此,海明威还赞扬共产党人是“优秀的中国人”,他们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与周恩来的会见,是海明威中国之行的一次不寻常的经历。

有一天,玛莎在重庆的菜市场参观,一位高个子的金发的荷兰妇女悄悄地走近她,问她和她丈夫是否想见见周恩来。玛莎一时不知道周恩来是谁,便回答说她得去问问海明戚。海明威听了后高兴地说:“对啦,他是乔里斯·伊文思的朋友。”他马上表示乐意和周恩来见面。玛莎便带着这个口信再到菜市场转告那位荷兰妇女。伊文思是著名的荷兰电影导演,1938年至1939年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周恩来和海明威就在他精心的安排下秘密地进行了会见。

第二天,海明威夫妇按事先约定到街上溜跶,甩开了密探的跟踪后就到菜市场和那位荷兰妇女见面。那位妇女带着他们穿过许多小巷,再次避开特务的跟踪,最后匆忙坐进人力车,用布盖住车斗跑了一段路。他们终于来到一间墙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里。屋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三张椅子。周恩来就站在桌子后面迎接他们。

周恩来穿着一件短袖开领的白衬衫和一条黑色的裤子,十分朴素大方。他和海明威夫妇谈话是用法语进行的。周恩来有个翻译,但海明威夫妇觉得从他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知道他明白他们的谈话,毋需通过翻译。宾主双方谈笑风生,毫不拘束。玛莎回忆说:他俩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觉得和一位中国人相处好象在家里一样,十分愉快。 [7] 海明威向周恩来介绍了广东的情况。周恩来可能谈了皖南事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还针对国民党政府总参谋长何应钦和付总参谋长白崇禧关于皖南事变的声明专门写了两个纪要给海明威。后来,海明威就将这两个纪要带回美国,告诉他在财政部任职的朋友摩根,希望他们读读双方截然不同的报告,以此作为将来中国发生事件时分析的参考。

周恩来给海明威夫妇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海明威认为:周恩来将军是一位非常英俊而聪明的人,他在国民党遍布密探和特务的重庆出色地工作,同各国驻重庆的外交使节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并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观点。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重庆,他是能够接近蒋介石的少数持相反观点的人之一。

海明威夫人玛莎回忆说:周恩来先生衣着平凡,坐在他那空荡荡的地下室里,但他是个伟大的人物。我们认为他是我们在中国见到的真正的好人。他可能是个胜利者。假如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典范,那么,未来就是他们的。 [8] 玛莎很想把周恩来当时跟他俩的谈话传给后代,可惜没能办到,因为交谈时,他俩被一位令人神往的巨人所深深吸引,以致心里太激动而忘了作记录。

几个月以后,海明威夫妇回到华盛顿。人们问起有关中国的问题时,他俩说:抗日战争以后,共产党将接管中国。为什么?因为蒋介石一伙太糟糕了,一点民主也没有。人民要求变革。中国最优秀的人物是个共产党人,他还有许许多多跟他一样的战友。他们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所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玛莎看到当年在重庆一间地下室里秘密会见他们的周恩来就任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她并不感到惊奇。他俩觉得:许多有关新中国的游记和电影记录片表明:中国已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9]

海明威对于毛泽东同志虽没直接评论,但还是很敬重的。在他保存的访华的照片中有一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前的全身照片。笔者在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看这张照片时,这个馆的海明威藏书部主任奥格斯特·乔教授解释说:毛泽东先生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海明威对他的崇敬是不难理解的。

海明威对于人世间的一切具有极其丰富的知识,但对于中国的了解尚显不足。他回国后曾对朋友说:根据他在西班牙的经验,共产党总是力图给人们这样的印象:他们是唯一真正同敌人战斗的人。这是他们斗争策略的一部分。这种看法未免流于片面。

海明威是个知名的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他曾经到过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地,亲身参加了第一次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写了许多精彩的报导和小说。有人估计海明威访问中国之后会写出“传之永久的佳篇”。

然而,海明威并没这样做。他只写了六篇关于中国抗战的报导:《日苏条约》、《日本必须征服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需要改善空军》和《中国加紧建设机场》。这些报导分别发表于1941年6月10日至18日的纽约《午报》上。《午报》发表这组报导时,刊载了海明威与主编英格苏尔的谈话纪要,扼要介绍了海明威的访华经过和感想。这个纪要经过海明威本人的修改,并作为这组报导的前言 [10] 。这些文章都是来自中国的第一手材料,又出自名家之笔,在当时烽火漫天的日子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美国各方面读者的强烈反响。

在这六篇报导里,海明威反映了有美中国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问题:

(1)日苏条约签订后,苏联继续援助中国,苏联的军事顾问仍然留在蒋介石的军队里。海明威在前线亲自碰上苏联的军事顾问,看到苏联的轰炸机和歼击机等源源不断地运来。

(2)蒋介石是个军人和政客,十年来,他的目标是消灭共产党。西安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放弃剿共,转而抗日。海明威认为:从那时以来,“蒋介石没有放弃打败日本的目标,但他心里也从来没有放弃另一个目标。” [11] 蒋介石需要美国的援助,才能坚持抗日,否则他可能转而依靠德国,与日本媾和。

(3)日本正在准备进攻东南亚,以夺取石油、橡胶、钨、锡等战略物资。假如英美要避免另一个“慕尼黑”事件,保护他们在东南亚的利益,就要设法阻止日本南进。

(4)美国应支持中国各个政治派别联合抗日,明确告诉蒋介石:美国不支持中国打内战;要制止主和派的活动。

(5)日本暂时失去了与中国媾和的机会,而且决不能征服中国。日本凭着海空优势和机械化部队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但战争已推进到无路可通的山区,日本丧失了它的有利条件。

(6)中国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中国人民有勤劳勇敢不怕艰难牺牲的精神。他们能对日本发动反攻,而且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海明威对中国之行是满意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旅行,但很有趣。他在中国抗日的前线和士兵们在一起感到很愉快……。他打算写几篇短篇小说。 [12] 可惜,这些拟取材于中国的短篇小说后来并未问世。尽管如此,海明威关于中国抗战的那些报导仍不失为佳作,它们记录了海明威对战斗中的中国人民的友谊。

海明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冷静的头脑。作为一个知名的反法西斯战士,他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肯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坚决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呼吁美国政府明确向蒋介石表示:美国决不支持中国打内战。这对当时处于最困难的战争情况下的中国人民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支持。

总之,海明威的中国之行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来中国进行的一次特殊的访问,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原文载于《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2期

[1] By - line Ernest Hemingway ,p.303.

[2] 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 by Carlos Baker ,p.457.

[3] Travels with Myself and Another ,p.59-60.

[4] Travels with Myself and Another ,p.59-60.

[5] By - line Ernest Hemingway ,p.306.

[6] By - line Ernest Hemingway ,p.307.

[7] Travels with Myself and Another ,p.59-60.

[8] Travels with Myself and Another ,p.59-60.

[9] Travels with Myself and Another ,p.59-60.

[10] By - line Ernest Hemingway ,p.303.

[11] By - line Ernest Hemingway ,p.327.

[12] Selected Letters of Ernest Hemingway ,p.523. zyk07hr/2c/jHXaSOr0CtnHuDqBb23UzOxB2H7tS16dNOkbe1RanXrB9dhxIIr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