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阅读·写作·做人及其体系构建

2012年7月,我开始任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暑假两个月,我一直在思考学院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问题。随着思考的深入,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明朗起来:既然是文学院,就应当围绕“文学”二字做文章。在学校办学转型的背景下,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我要赋予“文学”二字新的含义。在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我开始将“文学”拆分为“文”与“学”两个字,将“文”阐释为“文以化人”,将“学”阐释为“学以致用”,并将“文以化人,学以致用”作为文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这里,“文以化人”强调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以致用”强调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这正是我们这一类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点。

那么,如何落实“文以化人,学以致用”这一理念呢?文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是六个字:“阅读、写作、做人”。后来,每一年新生入学时我们都会强调这六个字,并要求他们大学四年学会做三件事: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和学会做人。我们认为:只要这三件事情做好了,文学院毕业生什么工作都可以胜任。

关于阅读,我们要求学生先弄明白三个问题。一、为何阅读?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文学院学生来说,“阅读”是必修课和首要任务,是积累知识、提升修养的必由之路,更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追求。我们相信阅读能够使高贵的灵魂更加高贵,能够使神圣的信仰更加神圣,因为文学是永远的精神食粮。二、阅读什么?当然是阅读经典。关于经典,意大利20世纪最著名小说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十大遗珠之一的作家卡尔维诺曾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可见,经典作品不仅值得阅读,还值得再三咀嚼与玩味。经典的恒定性与典范性是其最重要的艺术魅力。三、如何阅读?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其含义不是说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指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即由“思考”之状态而知道“存在”之本质。简而言之,思考能让主体意识到存在的重要性。因此,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住,更是为了思考,亦如中国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认为,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质疑与反思、求证与批判,比能记住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关于写作,必须明白的是:它不等于文学创作,还包括读书笔记、创意写作、文学评论与应用文写作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可以将阅读中的思考转化为文字,就此而言,写作是阅读成效最有力的展示,也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文学院提倡写作并非为了培养作家,而是希望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文字功底的人。文学院的学生若都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何愁没有立身之本?

关于做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与阅读、写作有着紧密联系。阅读能使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今生才更有意义。写作则让别人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将带给这个世界怎样的精神与惊喜。做人则意味着要用一生对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做出回应与总结。那么,文学院的学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文学院的要求是:一、做一个有点“文学”的人。期待每个学生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并不现实,但起码可以做一个博览群书、学养丰厚的人。二、做一个精神高贵的人。1929年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国维已成历史之绝响,而此后的顾准、林昭、遇罗克、张志新等人前赴后继,用生命再次昭示独立、自由、民主、平等之可贵。做一个坚守公平、正义与良知的人,应当成为中文专业学生的自觉追求。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人是桥,有人是路,有人是船,他们扮演的作用或大或小,但无疑都是最应该珍惜的人,理应受到受惠者的尊重与感谢。感恩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文化乃至文明。这样的认知,在阅读中可以获得,在写作中则可以传承。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文以化人、学以致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含理念的更新,还包含实践路径的选择。为有效地推进阅读与写作计划,文学院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为学生成人成才铺设路径。“十”,即要求每个学生大学四年至少有十次讲台(舞台)经验,或演讲,或朗诵,或表演,或汇报,形式不拘;“百”,即双百方针,要求每个学生新增背诵百篇优秀诗文、写作百篇优秀短文;“千”,即要求每个学生新增阅读千篇(部)以上经典文学作品。

2013年上半年,学校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文学院党政班子经过深入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将上述思考体系化,并融进文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构建立体的阅读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重要改革,在保持原学分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将“中国古代文学”改成“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将“中国现代文学”改成“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同时增设“《楚辞》精读”、“《论语》精读”、“《史记》精读”、“《文心雕龙》精读”、“鲁迅精读”、“沈从文精读”、“张爱玲精读”、“钱钟书精读”、“西方现代派文学经典精读”等课程,旨在通过课程设置引导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强化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与此同时,文学院还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推进课外阅读,一是编写《阅读经典,放飞梦想》读书指南与《文学院学生必读书目》引导阅读;二是编写《优秀诗文经典名篇必背》引导背诵;三是举办“雅好诗书”读书笔记大赛、“经典诗词四六级大赛”、“风雅颂:我爱记诗词”等活动,以检测阅读的效果。

二、健全多维的写作体系

一是将原先开设的“基础写作”课程改成“写作理论与写作训练”,将“文献学”与“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两门课整合优化为“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理论讲解有其必要性,但写作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训练,课程改革的目的即在于强化师生的这一认知。文秘系教师编写的教材《写作理论与写作训练》即将投入使用,今后的写作训练会更有针对性。二是将“百篇短文写作”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并给予学分认定,以此强调写作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不可或缺性。三是创建“博雅园”文学网络空间,资助出版《涟漪》《起兮》等社团期刊,鼓励学生文学创作,并使之常态化,最终结集出版《诗文趁年华——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佳作选》,以实际举措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四是规范学生论文写作,以“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掌握论文写作的必要知识,通过小论文式作业、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来锻炼和检测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水平。同时遴选培育一些优秀学年论文,鼓励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体化,支持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并出台论文发表奖励政策,资助出版《初涉集——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优秀论文选》,使论文写作及教师指导更具目的性、更加规范化,也更具可操作性。

三、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个性色彩、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文学院特别制定了全程育人的导师制度,如在大一阶段配备新生导师制,主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二阶段配备职业规划导师团队,主要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比如考研、考公、考村官或者直接就业等等;在大三阶段配备考研导师制,指导学生复习考研,帮助学生实现考研理想;在大四阶段配备就业导师团队,帮助学生分析市场与理性择业。

四、打造全员化的第二课堂

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提供给学生的是方向、方式与方法,只有把这些充分运用到课外活动实践中,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有益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一是根据中文专业特点举办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如“四月的思念”、“翰墨春秋:汉字听写大赛”、“风雅颂:我爱记诗词大赛”等文化活动,借以塑造学生品格,丰富课外生活,取得很好反响。二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成立中文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如“采菊诗社”、“起兮文学社”、“翔宇戏剧社”、“燃灯剧社”等。其中,“采菊诗社”为学校明星社团,多次赴台湾地区交流演出,在大陆具有一定影响力,已成为本专业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起兮文学社”、“涟漪诗社”等文学类社团也已成长为学校著名品牌社团,定期出版刊物如《苏北青年》、《翔宇论坛》、《语言艺术报》、《涟漪》、《起兮》等。戏剧社团则及时排演话剧并公演,2015年12月,“燃灯剧社”排演青春版话剧《雷雨》,在校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得到省内外诸多兄弟高校同行的赞赏,主要演员一举成为校园明星,并被淮安市有关部门选入话剧《少年周恩来》的主演阵容。通过主编刊物、剧本创作与话剧演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是文学院对学生社团的基本要求。三是开展多管齐下的技能训练,如:建立健全训练机制,由院行政负责总安排,教师负责总指导,院团总支负责总实施;建立“小老师”队伍,形成“传帮带”机制,以评比促进训练,采用“每周一练”方式训练中文专业学生“三字一话”等基本技能。

五、精心打造品牌活动

一是高端前沿的“翔宇论坛”,自2009年创办以来,目前已开设90余讲,张炯、黄修己、吴福辉、陈思和、刘勇、吴义勤、周勋初、钟振振、王钟陵等著名学者;王安忆、毕飞宇、范小青、赵本夫、阿成、徐则臣等著名作家;六小龄童、沈铁梅等著名演员先后做客“翔宇论坛”,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论坛成果《翔宇论坛名家讲演录》即将出版。二是深入浅出的“名师讲堂”,创建于2012年,旨在借助国内一流名师资源,紧扣课程教学内容,深化作品阅读,培养学生的作品解读能力,陈思和、莫砺锋、萧兵、周建忠等先后为学生开设公开课,令学生获益良多。

当然,上述思路与做法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前后几届文学院党政班子共同智慧的结晶。近五年来,由施军副校长和我共同主持的课题“高师中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基多能人才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先后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由施军和我领衔申报的教学成果“高师中文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基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淮阴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6年),即是最好的证明。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值学院制定“十三五”事业规划与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之际,将既往的想法与做法略作总结,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相信每一次精心的付出,都会在文学院的办学历史上留下印记,以启示后来者。

在“淮师翔宇文丛”即将付梓之际,写下这些感想,是为序。

李相银
2016年4月28日于淮阴师范学院 mgj7yOYg6fcg+1JUJPNaU8hjKkj5pFdO/cHP/dvDyhoLt561x7C2lXkO8WvKCN2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