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反映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石刻画。三千七百年前殷商时代,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古称为甲骨文。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和秦汉时期的石刻与汉砖、瓦当、篆刻以及明清时期玉刻的繁盛,这都为瓷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图3-1 季云华:《童趣》
从刻瓷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刻瓷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明末清初,就有画家和艺人在陶瓷器制品的釉面上以硬质钢为刀具作过一些瓷刻尝试,曾刻出一些线条(单线条)粗糙的花草和人物,这可以说是真正的早期瓷刻。到了清乾隆年间宫内就设置了“造办处”,聚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从事各种类型的工艺作品制作。当时也有一些帝王将相在瓷器制品上舞文弄墨,而由工匠将它们加以雕刻,从而成为精美的瓷刻作品,随之刻瓷工艺也就成为我国民间一种独立的艺术。
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刻瓷艺术家,其中以华法先生(字约三)和他的门生朱友麟、陈智尧等人的刻瓷技艺最为超绝,他们对我国刻瓷艺术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后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战争纷乱等原因,我国的刻瓷艺术不仅不能发展,而且面临后继无人和技艺失传的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刻瓷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把我国的刻瓷工艺推向了新的高度。刻瓷艺术家取前人之长,集全国之精粹,创造出了一些新的刻瓷技艺与瓷刻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刻瓷刀具也在不断改革,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不断更新,刻瓷这一古老而稀有的艺术得到了新生,它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