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形式美的理论根据

1.动态平衡

在中国古人看来,形式美的原理是建筑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美的形式沟通着天与人,从而让客体变成为美,让主体获得了美感。西方的完形心理美学对此作过有趣的探讨。他们认为,优秀的艺术都追求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动态平衡。静止的平衡是一种各种力相互抵消的物理平衡,艺术追求的平衡则是一种刺激物刺激人的视、知觉产生的心理上的各种力相互作用的心理平衡。他们认为:“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都是通过上面列举的各种力的相互支持和互相抵触而形成整体的平衡。由于色彩形成的重力,也许会被位置产生的重力抵消;由某一特定形状的轴线的方向产生的力,有时又会被一个趋向于中心的拉力抵消。由于这些力的关系所造成的复杂性,对造成一件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就是说,艺术形式中的力与力之间的关系尽管不平衡,但当它们处于艺术作品的整体结构中时,它们却相互平衡了,这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优美的艺术作品都能给人以这样一种动态的平衡感,相反,拙劣的艺术作品往往都缺乏这种动态的平衡感,它们或是混乱,或是僵死。因而,完形心理美学认为,运动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所以,艺术形式给人的只能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有时又被称为艺术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完形心理美学还从宇宙论与人类学的角度来论证这种积极的平衡观。他们指出大千世界乃至宇宙的运动,都是以从无序到有序为普遍规律,都具有自组织与自调节的减熵功能,也就是说宇宙是在一种运动中求得平衡的,这是宇宙的活力所在;另外,从人类学的角度,人类的心理也是处在追求一种运动中的平衡的,这也就是说它在运动中总是不断地避免于失衡或力求获得新的平衡。这是因为人也是生命体,是活动的,因而这种平衡也只能是一种开放中的变化中的动态平衡。这样,他们就从宇宙学与人类学两个方面为这种艺术的积极的平衡观寻找到了深层的理论依据。在他们看来,艺术形式的这种积极的平衡观是建立在人类学与宇宙学的广阔深奥的异质同构的理论假设之上的,艺术作品的力的结构与人类情感的力的结构之所以是同构的,是因为从本质上讲,“那推动我们自己情感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些作用于宇宙的普遍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 。这种说法与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通一气”是很相似的。当然,这方面的探讨还是初步的,还有待深入。

2.象征意味

民间艺术有着自己深厚的传统,它的表现形式或因素往往具有一定文化象征意味。简单地说,象征就是作品的意义超出了它的形式,并把人引入一种难言难尽的审美意味。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民间艺术的形式与要素往往都具有超出自己本身的文化象征意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如中国的京剧脸谱中的用色就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红色常象征性格忠义、耿直、有血性,黑色常象征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与勇猛,白色常象征奸诈多疑,蓝色常象征性格刚直,紫色常象征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桀骜不驯……民间艺术形式美之所以美,与文化的象征意味也是有关的。

民间艺术也是美的艺术,也非常讲究艺术的形式美,学习民间工艺,我们应该对艺术形式美的知识有所了解。

(胡 健) /w4908B79Pe0Dm0UAvJYjlfvii/7vMd2GrVCBZwWJH0GS54xdBhKRne2M6DwTX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