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章 |

现代汉语特殊图式性构式考察:以同语反复构式为例

本章以汉语同语反复构式这种特殊的图式性构式(schematicconstruction) 为研究对象。同语反复构式(tautology ,下文简称“同语式”)是形式语义学研究中遇到的一个较为棘手的课题。因为同语式在逻辑上是个重言式,其逻辑真值(truth-value)是永真的,即它是逻辑真命题(logically true proposition)。这样,从逻辑角度看,同语式应该是不传达任何新信息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Locke)把这种命题看作是“无聊命题/空洞命题”(trifiling proposition)的一个子类,认为它不会带来知识的增长。但从语言使用角度看,同语式既然频繁出现在言语交际中,那么它显然是表达特定意义的。这种意义在最初应该只是一种依存于特定语境的语用意义,而后因为高频浮现而固化为整个同语式的规约意义(即同语式的语义意义,也可以叫“格式义”)。调查可知,作为一种格式,同语式在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往往能够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意在言外的交际意图,所以非常值得研究。从语义角度看,同语式显然违背了弗雷格(Frege)提出的语义组合性原理(compositionality principle),即整体的意义不是组成成分的意义和组合关系的函项。换言之,整体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推知。简言之,同语式语义透明度低,内部可分析性(analyzablity)差。因此,构式语法把同语式称为“同语反复构式”,认为它跟语素、词、固定短语一样是形式与意义(或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体。认知语义学认为,同语式跟词等其他语言表达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均是进入开放型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其意义常常需要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百科知识(束定芳2000:36)。

关于同语式的研究,以往主要在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中进行,少有的例外是Farghal(1992)对约旦人使用的阿拉伯语(Jordanian Arabic)同语式的研究。近二十年来,汉语、日语等语言的同语式研究方兴未艾。 同语式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同语式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同语式研究路径。甲派(激进语用派,如Levinson 1983,Ward&Hirschberg 1991)认为,同语式本身没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其意义是语境生成的,是语用性质的会话含义。 听者/读者可以根据语境信息的提示,运用不受具体语言类型和特点影响的普适交际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计算出来。比如,当说话人有意、公开违反合作原则时,意义解读应朝什么方向进行;当说话人有意、秘密违反合作原则时,意义解读该朝什么方向进行,当说话人违反的不是合作原则,而是礼貌原则,意义解读又该朝什么方向进行。乙派(激进语义派,如Wierzbicka 1987,1988)认为,同语式的意义是语义性质的,是约定俗成的,因语言而异的(language-specific),用对合作原则等交际原则的违背无法准确解读同语式的意义。丙派(中庸派,如Fraser 1988,Okamoto 1993)则认为,同语式的意义有核心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核心意义是语义性质的,约定俗成的,不受语境影响的;边缘意义是语用性质的,对语境敏感,往往是情态义。同语式的意义解读过程是从其核心意义出发,利用语境信息的提示,计算出边缘意义的过程。本书赞同丙派的观点。我们将以汉语同语式为中心研究对象,展示从同语式相对客观的核心意义(即“对范畴成员资格进行确认”义)到其边缘意义(如有所保留的认同、毫无保留的称赞、不遗余力的批评、对不容混淆的强调,等等)的推导过程。所以,我们认为,同语式是构式,这是就其整体意义并不完全可以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推知来说的。

同语式中的同形成分复现是一种语法手段,可以表示诸如特点历时恒定/无变、观点彼此一致、话题前后衔接、程度加深(这时成分复现就是一种间隔重叠)等语法意义。复现成分的性质对成分复现表示什么语法意义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比如,在汉语中,当复现成分可以是名、动、形任一词类且复现可以是不完全重复(即前后只是部分同形)时,这时构成的同语式通常表示观点的彼此(部分)一致。换言之,这时整个同语式表示对他人观点的有所保留的认同。当成分复现这种语法手段在一个话轮中连续出现两次以上,且复现成分属于同一语义类(即围绕一个主话题展开的多个次话题)时,修辞上的赋/铺排会赋予同语式以极量义。所以,这时这几个同语式形成的整个话语往往执行毫无保留的称赞、不遗余力的批评(详见本章第一节之§2.2.2和§2.2.3)。如果复现项仅限于体词性成分,且构成对比关系时,同语式所在话语往往强调不容混淆。

本章遵循从描写共时多功能性到追溯历时演变,再到跨语言观照的总体思路,研究汉语各类同语式,尤其是名词复现型同语式,其句法特点、语义解读等问题,以期能立体地、系统地展示汉语同语式的使用和演变情况。本章的论述印证了Traugott和Trousdale(2013:3)的如下观点:语言系统和认知系统一样,是一个由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网络系统。处在每个节点上的是作为形式和意义结合体的构式。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有等级的构式承继(inheritancehierarchy)的形式表示出来。比如,在现代汉语中,话题拷贝构式是上位构式,而其下文构式包括:有所保留的认同型构式、毫无保留的称赞性构式、不遗余力的批评型构式。下位构式继承了上位构式的特点,比如话题成分复现。下位构式比上位构式又多些特点。比如,毫无保留的称赞性构式、不遗余力的批评型构式以同语式(“NP是NP”“NPNP VP”)的三项排比为优选形式,虽然也可以是“NP是NP”两项连用;有所保留的认同型构式复现成分不限于NP等。 91PNF/mbYM2RLSKDmTQZag5PjJL2JLgaGH2TS5dc3DA/co7twOLbh783/0KChg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