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在近年来的语言学研究文献中,“构式”(Construction)这个术语变得越来越流行。宏观层次的构式可以泛指语素、词、短语、句子、句式等任一语言表达式。中观层次的构式泛指任何一种结构,不包括语素和词。比如,在有些文献中,“双及物构式”大致相当于双宾结构,“使动构式”大致相当于使动结构。微观层次的构式特指一些比较特异的研究对象,如惯用语(formulaic phrase)、成语(idiom)、特殊句式等。所以,在提出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前,有必要追溯“构式”这个术语的含义,并给出本书的约定,以便尽量避免术语被误解。

“构式”(Construction,C),在Fillmore等(1988)看来,指“语言中 任何一种与某(几)种表义功能之间存在约定俗成的联系的句式(syntacticpattern),它能对所在句法结构产生规约性影响 ”。 比如,汉语处置式就是一种构式。而构式最流行的定义是Goldberg(1995)给出的。Goldberg(1995:4)把构式定义为“ 一种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记作〈F i ,S i 〉),其形式Fi或意义S i 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构式中得到严格预测(即无法完全推知) ”。 Goldberg(2006:18)把对“构式”的定义修改为:形式和功能的结合体,其形式的或功能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现存构式中预知。在新的定义中,把“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修改为“形式和功能的结合体”。作出这种修改,是因为某些构式只有话语—语用功能而无清晰的语义,如现代汉语中的“真是(的)”“(他)妈的”。后来Goldberg(2006:Ch3)进一步扩大构 式的范围,甚至指出“只要出现频率足够高并被当作整体来记忆,即使其意义或功能完全可以从组成成分或现有构式的意义中推知,也是构式”(Goldberg 2006:227) 。按照Goldberg的最新定义,构式是心理表征实体。只要被当作整体来记忆,就是构式。所以,Goldberg认为双宾句、使动句、被动句、条件依存句(“越X,越Y”)等句式都是构式。可见,Goldberg定义构式的标准先后有两个:一是形式、意义或功能的不可推知性/不可预知性。在实际研究中,Goldberg其实并没有交代什么叫形式的不可推知性,关注较多的是意义或功能的不可推知性。二是心理现实性,即是否被当作一个整体来记忆。不可推知性和心理现实性这两个标准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比如,有些特殊句型/句式(如强调句)很可能是作为整体来记忆的(至少在某些人那里如此),但其意义是可以从组成成分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推导出来的。Goldberg认为心理现实性标准的作用力比不可推知性强。这其实意味着Goldberg在新近研究中主张放弃不可推知性这个标准。总之,Goldberg在构式研究过程中对构式的界定越来越松,越来越倾向于把构式看作心理表征对象,小到语素,大到句式。

Goldberg对构式的界定越来越松与其认知语言学的学术信仰密不可分。认知语言学取向的构式语法信奉符号主义(symbolism)观和连续统主义(continuumism),反对生成语言学的句法自主论(Autonomous Syntax Hypothesis)和模块论(Module Theory),认为构式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有语音和语义两极),具有心理现实性(是稳固的记忆单位)。符号可大可小,小到语素,大到句式甚至语篇 。认知语言学取向的构式语法还追求描写或解释的概括性,认为词汇(lexicon)、词法/形态(morphology)、句法(syntax)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continuum,简称“连续统”),语素义、词义、固定短语义、自由短语义、句子意义、话语意义又构成一个连续统,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也构成一个连续统。对连续统上各个项目的描写可以采取统一的方法。譬如,现代汉语中复合词、短语的主要结构规则相似,内部基本语法关系有五种。我们没有必要采取如下两套术语:

表1 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关系的跨范畴比较

我们认为,追求语法研究的概括性固然没错,但不必因词与短语界限模糊(比如,离合词/短语词、习语词大量存在)、单句与复句界限模糊(比如,“紧缩句”既像复句,又像单句),甚至短语与句子之间界限模糊,就扛着认知语言学连续统主义(continuumism)的大旗,把语素、词语、短、句式等一股脑儿地都看作形义结合体,说它们都是存储在心理词库中的,并给它们贴上一个时髦的标签——“构式”,然后标榜说“我们的处理很概括”。殊不知,句式未必都有心理现实性。有些句式,如常规句式,不是记忆储存单位,而是从无数个句子实例中人为概括出来的。就典型情况来说,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之间,界限还是相对清晰的。把语素、词、句式甚至语篇都叫作构式只是徒增记忆负担人一,给他种陌生化以至时髦化的假象。在构式研究中也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比如,Bybee(1994:37)说:“一个语言表达式中至少有一个变项,才能被称之为构式。”这就把内部无变项的习语排除在构式之外了以上两种做法。(“一个肆意扩大构式”的外延一,个极力收缩“构式”的外延),本书都不赞同。本书采用王寅(20114-:5)的做法,把形义结合体(如语素、单纯词)等称为“象征单位”,而把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构成的复杂形式称为“构式”,无论它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即不管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的(如习语、特殊句式),还是交际过程中临时构建的]。也就是说,本书认为 只有具有结构复杂性(即内部可以进行分解)的语言表达式才是构式,语素、单纯词不是构式。 另外,本书主张, 构式的内部组织模式必须相对固定,典型构式必须具有心理现实性(即被当作整体来记忆), 所以, 自由短语、句子、语篇不算构式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含方言)中的十几个常用构式进行共时与历时互动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本书把这些构式分为三类:特殊图式性构式(即同语反复构式)、普通图式性构式、实体性构式。本书考察的图式性构式有方所存在结构、人称代词反先用结构、动作大量构式“V他个C”、属性大量构式“不要太A”、“S比N还N”构式,实体性构式有“有的是”“真是(的)”“没的说”“美得你”和“(他)妈的”。其中,“有的是”“真是(的)”“没的说”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当作词收录,而“美得你”和“(他)妈的”则未被当词收入。不收“美得你”或是因为其词汇化程度不高,不收“(他)妈的”则可能是因为语言纯洁主义心理在起作用。本书把上述五个实体性构式统称为“习语”。其历史形成是习语化/构式化过程。对“不要太A”“S比N还N”和“有的是”“真是(的)”“没的说”“(他)妈的”等语言表达式,生成语法研究是不屑一顾的,因为生成语法关注语言中的规则现象,而这些表达式多少有些特异,用普遍原则/准则(如格过滤、论旨角色准则、约束原则等)无法对其句法表现或表义特点作出解释。比如,“不要太A”中否定词似乎不起作用,A也不限于述人形容词,这是为什么呢?“S比N还N”中副词“还”为什么可以修饰名词,为什么不能删除或替换为“更”?再如,“有的是”为什么可以表示“很多”义?表示“很多”义时,为什么不能像“很多”那样作定语,“他妈的”和“妈的”句法分布为什么不完全一致。生成语法等主流语法学派或者给这些表达式贴上一个“词汇性成分”的标签而扔进词库(lexicon)这个垃圾箱中,或者说这些是边缘语法现象(如“不要太A”中的“否定冗余”、“S比N还N”中的副词修饰名词),不值得关注。

本书的研究目标有四:其一,“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背景下精致的共时描写,即描写我们选定的十几个现代汉语常用构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句法方面包括其结构特征(即组成部分的语法性质、组成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图式性构式对进入其中的变项的语法选择限制)、句法分布、句法功能等;语义方面包括其表义特点、图式性构式对进入其中的变项的语义选择限制、实体性构式与功能相近构式之间的语义微异(如“真是的”与“也是的”之间的语义微异);语用部分包括构式的语篇/语体/话语分布、语用功能、语用背景等。其二,在认知语义学背景下,对多功能表达式[如“真是(的)”“没的说”]的共时多功能性的描写。其三,在历史语言学背景下,对构式的历史形成(即构式化/constructionalization)的研究,包括追溯其历程,勾勒其路径,揭示其规律/机制,解释其动因。其四,在语言类型学理论背景下,对有些构式(如同语反复构式“不要太A”“没的说”)的形式、意义或用法进行跨语言或跨方言比较,揭示其共性和差异。一言以蔽之,本书不局限于用“三个平面”理论、构式语法理论对构式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功能作纯静态的描写,而着力追求从功能视角、历时视角、语言学类型学视角来解释构式的共时特征,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构式研究的形式与意义互证、共时与历时互动、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兼顾。比如,拿用法向语法的演变来解释构式的结构特征的形成,用历时演变来解释共时多功能性(含多义性),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读完本书,读者当可以明白现代汉语中“有的是”为什么表示主观大量,“没的说”为什么能实施高度评价或爽快应答。这样,我们对构式就会有更全面或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本书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构式语法方面的、历史语言学方面的(尤其是词汇化和语用化方面的)、认知语法方面的,等等。本书试图论证:图式性构式的形成往往涉及语法结构的构式化(或曰“语法结构的语法化”),实体性构式的形成则经常与词汇化(含习语化)、语用化交织在一起,而与语法化关系不大。

其原文如下:C is a CONSTRUCTION if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F i ,S i 〉such that some aspects of Fi or some aspects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s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 dlee4iCzpuIJ5dgSoaxB20XiDWSVfoaZjAyXJG9b9n2AMvDruxRmd+KDpHl2Vm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