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国外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

早在1873—1886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已经讨论过,并且对“绿色发展”概念有了十分明确的结论。恩格斯在研究了大量自然社会现象,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耕地而毁灭森林,西班牙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森林,意大利人砍伐阿尔卑斯山北坡的枞树,欧洲传播种植马铃薯,等等,所引起的一系列违反自然规律做法所遭受的报复后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所以,恩格斯郑重地告诫世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使用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在此研究“绿色发展”的议题,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使用自然规律”的强有力的证明 。全人类对“绿色发展”的共识与行动,“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20世纪以来,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有效保护人类的家园,先后出现了传统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等经济形态,随之产生的是这些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理论。为引导经济发展实践,对这些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梳理是有其必要性的,以下对这四种经济发展理论进行辨析。

1.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是粗放式、一次性地从大自然中索取物质和能量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又不加处理地将废弃物丢进大自然,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低产出为特征,是一种单向开放式线性经济。传统经济又称自然经济,它与商品经济相对,多于乡村以及农业社会之中出现,主要是依据社会风俗和惯例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传统经济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采用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

2.循环经济

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不是将废弃物直接排放,而是将其再利用,经济活动就会呈现出一种循环状态,就可以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这种经济运行状态称为循环经济。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提出了循环经济说,即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过程。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产出为特征。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3.低碳经济

最早对低碳经济进行探索的是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他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认为,经济发展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向以太阳、氢能为核心进行转变,需要构建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莱斯特.R.布朗,2002) 。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并且,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同年,Lester R.Brown的《B模式》发行,通过反思西方基于“化石燃料、一次性经济”的传统方式,提出了将生态和环境纳入经济体系来考量的经济发展B模式。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4.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一词由大卫·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书中首先提出 。1990年以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绿色经济也就是闭环型和服务经济的基本方面(Pearce,1989 ;Daly and Cobb,1989;Ayres,1993;Stahel and Jackson,1993),但学者对其内涵、外延的界定仍存偏差,定义选取的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关注生态环境是一切绿色经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绿色经济试图打破人和自然以资源稀缺为前提构建的天人冲突范式,恰当定位人类福利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方式,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共同提升经济与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增长。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UNEP)将其定义为,在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的同时,极大地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即绿色经济是低碳、资源有效利用和社会包容的。第三,从概念构成要素总结绿色经济的特点。绿色经济的中心信条包括可持续性、生产和分配的本地化,尊重生态局限和更平等的资源分配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它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经济的范围很广,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

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二、国内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

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理论来源于三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成为现代的天人合一观,即源于自然,顺其自然,益于自然,反哺自然,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处、共存、共荣,呵护人类共有的绿色家园;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成为现代的唯物辩证法;三是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观。三者交融,三者贯通,最终集古代、现代的人类智慧之大成,融东西方文明精华于一炉,形成绿色哲学观、自然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绿色发展观的本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首先提出“中国的绿色发展”。这一报告阐述了中国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所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目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将会遇到极大的挑战,需要一整套政策和实践相配合,其规模之宏大、程度之复杂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虽然有了明确的承诺和清醒的意识,但在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增长,增长方式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在经济产出中的份额稳步下降,现阶段的发展方式是以社会和生态的严重不平衡为特征的。诸大建认为,我国环境与发展管理存在着“三重三轻”问题,即能源战略中重能源替代、轻能源效率;在减排中重技术减排,轻结构减排;在绿色发展中重供给管理、轻需求管理。目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以土地增值和廉价劳动力为主要发展要素的驱动优势已大幅度减弱,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有鉴于此,Daniel Altman(2011)提出,长期来看,中国资源配错等结构性缺陷可能造成主要问题,他预测,21世纪末,中国经济将停止增长并开始萎缩。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转型,视加快绿色发展转型为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2010年5月8日,李克强在“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主旨演讲中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二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三是完善经济全球化机制,形成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经济活动不仅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健康。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2015年8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在学术界,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常表达近似的含义。刘思华在《绿色经济论》中指出:“绿色经济是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胡鞍钢对“绿色发展”的研究最为系统,在其《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一书中,从人类历史总体进程和世界视野出发,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绿色工业革命为主线,以绿色发展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绿色发展实践为佐证,比较系统地阐释了绿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传统的黑色发展是绝子孙之路,即使是不断子孙之路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适应人类新的危机,对于它的修修补补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危机趋势”。他指出“绿色发展”有特定含义:一要发展,二要绿色。绿色发展本质上就是科学发展。“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既是对当代世界已有的可持续发展的超越,更是对中国已经开始的绿色发展实践的集大成。”“绿色发展将成为继可持续发展之后人类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并将成为21世纪促进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又一大创造”。李晓西等人的观点与刘思华相近,他们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现阶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有三大联系,即都强调环境保护,都坚持以人为本,都体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但这二者也有区别:一是理念与现实的区别,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是指导绿色发展的,绿色经济是解决现实困难的手段,绿色发展能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现实。二是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特别关注我们共同的未来。绿色经济可以有效实现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只有推行绿色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李佐军《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是目前国内较为系统地阐释绿色转型发展的著作。该书首先明确区分了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绿色转型发展的含义,认为“绿色发展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则强调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从传统的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变,是由人与自然相背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相分割的发展形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态的转变。”绿色转型发展就是“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形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形态的转变”。“绿色转型发展是一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深刻革命,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蒋南平教授则认为,绿色发展的实质及内涵应该定义在“资源能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适度发展,损害补偿互相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基础上”。赵建军认为,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以新理念催生新制度,以新制度保障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变化,以新变化带动新发展。 wUb4F9Qj9w88b4AdeKAMPdjQZGJI9NIzez17oe25n8nreQr7Mu0ts6jNPiTdE3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