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一、研究的目标

本报告以研究中国的绿色发展为目标,以绿色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具体抓手。

对世界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有经济领域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还包括现阶段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诸如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粮食短缺、干净的饮用水来源紧张、气候变化等问题。其不仅威胁全球的财富积累,更是人类生存基本条件和环境的危机。危机频发迫使人类寻找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绿色发展的理念,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发扬光大。其不仅以协同的方式将环境与发展结合起来,而且还有效地将可持续性纳入经济和发展决策,以可持续性思想指导处理所有的发展行动。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既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也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通过绿色理念引领走向可持续。那么,中国应当树立怎样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国绿色发展的现实状况如何,应如何衡量中国的绿色发展水平,如何实现中国的绿色转型,都是本报告关注的研究目标。

推动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在绿色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绿色富国”、“绿色富民”,贯彻绿色中国的发展理念,制定我国的绿色资源资产负债表应该说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探索绿色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放眼未来GDP的核算方法,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是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标本兼治”的现实方法,以绿色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代表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平衡协调的有利抓手。

在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两大短板的背景下,中国的绿色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将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配置之一。绿色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可以真正厘清为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成本。可以说,编制全国和地区绿色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抓住了绿色发展的“牛鼻子”。

二、绿色经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于1989年在其著作《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提出的,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起来的“可承受的经济”——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能够承受的、不因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生态危机与社会分裂,不因自然资源浩劫而致使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给出的绿色经济的定义是,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并保护环境为方向,以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的可持续发展为表现形式,以提高人类福祉、引导人类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一种“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降低生态稀缺性的环境经济”,认为绿色经济收入、就业的增长可以通过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防止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的私营投资、公共投入等实现。

绿色经济概念提出以后,以“经济增长能够抵消环境与社会损失”为主旨的“弱可持续发展”观点迅速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形成共识 。学者们针对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问题等展开了大量研究,由此拉开了绿色经济转变研究的序幕,并且逐渐被西方国家公认为解决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信贷紧缩以及贫困问题等的最佳替代办法,绿色经济概念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地得到外延。Pearce等在《世界无末日》一书中以经济研究进一步表达了可持续发展定义,发展不仅需要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同时也要保证后代人的福利不被减少;Jacobs等提出绿色经济需要在传统产业经济的三种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土地以及人造资本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组织资本,认为社会组织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的总和,无论哪一种层级的组织都会衍生出特别的习惯、规范、情操、传统、程度、记忆与文化等,从而培养出不同的效率、活力、动机及创造力,进而投身于人类福祉的创造;Kahn介绍了不同经济学派关于绿色经济的观点 ,引述了世界各国的大量案例,从绿色经济角度探讨了固体废弃物、污水、噪音、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这些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环境问题应该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2008年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过后,各国开始关注以“自然资本的非减化”为目标的“强可持续发展”,强调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自然资本的大量消耗为代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0月UNEP提出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倡议,试图通过加大绿色投资等手段催生新的产业革命。UNEP给出了服务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绿色经济产业部门和领域,包括环境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等八个领域;有学者为人类社会发展设计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在继续提高全球人类福利的基础上将资源消耗减少80%,实现世界经济的全面转型。其遵循技术改革路线,基于系统设计的思路,详细分析了交通、建筑、农业、钢铁及水泥工业等高耗能行业,提出资源生产率实现五倍提升的可能性以及具体的技术对策与成功案例,从政策法规、市场规律、政治体制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具体的落实对策 ;亚洲科学园协会对所有亚洲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人口增长、减少贫困、污染控制、生态恢复以及区域发展问题等进行大量调查,对亚洲的可持续发展形式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促进绿色转型的具体政策建议和最佳实践指南

三、绿色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在绿色经济概念的基础上,绿色发展的概念被广泛提及。绿色发展是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等热门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对以上词汇的综合归纳和高度概括。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绿色发展的三个基本目标是:(1)优先解决国内的资源环境问题;(2)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资源效率和绿色竞争力,实现绿色振兴,解决增长、脱贫和就业等发展问题;(3)通过绿色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逐步从化石能源转向低碳、无碳的新能源,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经济体系的“绿色化”,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实现智能、清洁、高效、低碳和协同增长。

2010—2019年是中国实现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强度及相关指标,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通过节约能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导向型社会。因此,我们应把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整合到绿色发展的框架下,并把绿色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一时期的集中表现,重点解决相关问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四、中国绿色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已经成功完成工业化起飞,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是惊人的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不仅数量大,而且浪费性使用问题严重。中国的传统产业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第一步;发展先进技术、采用物联网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突破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创造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正是这些诉求的集中体现。而发展绿色经济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九五”时期开始,到如今的“十三五”时期,中国绿色发展的现实状况总结如下。

“九五”时期(1996—2000年),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内需不足的影响,但仍保持了8.63%的经济增长率。此时期也是中国能源消耗的低增长时期,年均能源消耗增长率只有1.1%。此时的能源弹性系数也非常低,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耗的增长为0.127个百分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出现“脱钩”的现象。重要的是,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绝对量还有所下降,年平均下降2.85%,这种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的。由此可以判断,“九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有所转变的。

“十五”时期(2001—2005年),节能减排没有得到重视。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增长,同时而来的是能源消耗急剧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1年到2008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比“九五”时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能源消费的增长率提高了8.3个百分点,资源代价和污染代价十分巨大,是“高代价的高增长”。2005年10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首次做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尖锐地批评了“十五”期间没能实现节能减排,也没能很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中国几乎所有主要经济部门都实行绿色发展的优先化。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其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商业模式方面均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0亿元用于投资节能减排事业,并带动了将近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比“十五”期间增加了70%,用于发展绿色经济的投入可以说位居全球首位。从效果上说,“十一五”期间,中国以每年能源消费增长6.6%支撑了11.2%的经济增长,排放强度下降19.1%,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大幅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从2011年的2%稳步提高到2015年的5.6%。2015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19.2%,五年平均增速为3.6%,与2005年和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18.8%和3.1%,少增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10个北京2014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其中,被视为环境污染重要来源之一的煤炭消费量在2015年实现首次下降,比2014年下降3.7%;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稳步上升,从2011年的13.0%提高到2015年的17.9%。此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技术创新和营业收入“双丰收”。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在“十二五”时期真正拉开大幕。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前所未有地将“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定位为“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五大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之一,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十三五”作为中国经济新旧发展动能的重要转换期,绿色发展有望成为新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质升级。 U1vgjgdWpAYV2iMHpKf+h3Rn7vFgNDcPOmLv1PB6LdKcGQ+JqIjwrWLJNIBnxr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