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2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学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与说明。有人从经济学研究和考察人们的经济活动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面对稀缺性现实必须做出选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怎样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主体为着既定目的去参与经济活动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有限经济资源的配置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社会的福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既定资源条件下怎样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门学科。

从20世纪30年代起,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提出的定义被普遍接受:经济学是研究用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罗宾斯的定义强调了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面临的选择。以后的经济学定义都以此为基础演化发展。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7版中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一、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Scarcity)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永恒的问题,即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活资料。即生存与发展就是不断地用物质产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求源于欲望,而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人类的欲望是无限性的。人们所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说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总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的无限的欲望而言,社会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一个社会的资源在一定时期总是有限的。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就是指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稀缺性存在于一切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从现实看,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国家,无论是富可敌国的富豪,还是一贫如洗的难民,都要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只是稀缺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稀缺性的存在产生了经济学。经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所决定的。或者说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产生经济学。

二、资源配置

一切经济问题都来源于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不同物品。有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怎样使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人们最急需和最迫切的欲望,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

选择是指为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或者说,选择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稀缺性使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选择。

经济学就是要如何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亦即资源配置优化。最优化或经济化是做出选择的基本原则。

假定一个社会用全部资源可以生产出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两种物品:生活物资和战略物资。如果只生产生活物资可以生产5万吨,只生产战略物资可以生产15万件,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生活物资和战略物资的不同数量组合。在决定生活物资与战略物资的生产时,我们提出了A、B、C、D、E、F六种组合方式,则可以做出表1-1-1。

表1-1-1 生活物资与战略物资的生产可能性组合

从表1-1-1可以看到,生活物资与战略物资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多生产一单位的生活物资就要少生产一定单位的战略物资;反之,多生产一单位的战略物资就要少生产一定单位的生活物资。相对于人类无穷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生产出的产品的产量总是有限的。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类社会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不可能生产出无限的生活物资与战略物资。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选择问题:人们必须做出究竟该生产多少生活物资和多少战略物资的决策。

经济学家把选择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什么(What)。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不能生产人们所需要的所有产品,而必须有所取舍。用小麦与大豆的例子来说,就是生产小麦还是生产大豆;或者生产多少小麦,多少大豆,即在小麦与大豆的各种可能性组合中选择哪一种。

第二,如何生产(How)。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生产。生产方法实际就是如何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用资本密集型方法来生产;还是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用劳动密集型方法来生产。不同的方法尽管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

第三,为谁生产(For Whom)。这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和财富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例如,小麦与大豆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阶层与各个成员。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和各个社会所面临的永恒问题,所以,选择,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而产生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一般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

三、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

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一旦某一选择确定,便导致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是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成本或收益。如果做出一项选择而不能不放弃另一项选择,那么,这另一项选择在实际上可能的最高代价,称之为该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在制定国家经济计划中,在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中,乃至工人选择工作中,都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它为正确合理的选择提供了逻辑严谨、论据有力的答案。在进行选择时,力求机会成本小一些,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机会成本的两个条件:

(1)所使用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机会成本本质上是对不能利用的机会所付出的成本,因为企业选择了这种用途,就必然丧失其他用途所能带来的收益。如果资源的使用方式是单一的,那就谈不上各个机会的利益比较。只有当资源具有多用性的时候,企业才要考虑机会成本,这是考虑机会成本的一个前提条件。

(2)把可能获得的最大收入视为机会成本。考虑机会成本时并不是指任何一个使用方式,而是指可能获得最大收入的使用方式。

完整地看,一项决策要运用多项资源,应当使决策收益至少是使用多种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总和。机会成本成了衡量人们选择是否经济性的标准,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时,是经济的;否则,选择就不经济。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程度呈正比,且机会成本递增。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叫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既定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假定一个社会的人口、技术、资本和自然资源等都是既定的,再假设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仅是 X Y 两类商品。用横轴表示 X 商品的数量,用纵轴表示 Y 商品数量,那么,如果这个社会所有资源都用于生产 X 商品,可以生产 OA 的数量;如果这个社会所有的资源都用于生产 Y 商品,可以生产 OB 的数量;如果这个社会所有资源不是用来单纯生产一种商品而是在这两类商品之间分配使用,那么就能生产这两类商品可能的不同组合,如 C 点、 D 点、 E 点、 F 点等。把这些所有的可能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在坐标图中就得到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即曲线 AB 。如图1-1-1所示。

图1-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两个部分,落在曲线以内的点如 H 点,表示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X 商品与 Y 商品的组合;落在曲线以外的点如 J 点,表示即使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也不可能生产的两类商品的组合。只有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才是可能的有效的生产组合,亦即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组合。但是,既然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点,都表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产品组合,那么,哪一点表示的商品组合为最优组合或最佳资源配置呢?或者说,哪一点表示的产品组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呢?这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因为选择不同的点所代表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例如,选择 F 点意味着这个社会将会生产较多数量的 Y 商品和较少数量的 X 商品;而选择 D 点,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会生产较多数量的 X 商品和较少数量的 Y 商品。但是无论怎样,由于社会资源是稀缺的,它要多生产一种商品,就得付出少生产另一种商品的代价,这就是机会成本。例如,对于可能性 E F 之间的选择,多生产出 X 商品,即 ON 数量的 X 商品的机会成本就是 KB 数量的 Y 商品;多生产出 Y 商品,即 OG 数量的 Y 商品的机会成本就是 MA 数量的 X 商品。因而,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以同一资源生产另一个最佳产品或提供服务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当社会确定以某种方式使用资源时,不仅已做出了生产某些产品的决定,同时也做出了不生产另一些产品的决定,因而那些社会决定不予生产的产品,就可以被视为社会决定生产的产品的机会成本。因此,选择就意味着牺牲。

将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两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若一种商品生产多了,就必然会减少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很清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首先要充分利用稀缺的资源,实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生产,然后再根据经济目标,在曲线上点所代表的各种生产可能性组合之间进行选择。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水平,还要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大的产量(如达到 J 点)。这牵涉技术进步的问题。因此,资源的稀缺不仅引起资源的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

(三)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研究资源利用即要解决以下三个相关问题:

第一,充分就业问题。即如何使稀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生活中既不存在资源的闲置,也无资源的浪费,并且使社会既定资源所能实现的产量达到最大。

第二,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是一个时点的要求,它还是一个时期的要求。但在现实中,在相同的资源限制条件下,一国的产量不能始终保持最大,产量会时高时低,这表现为一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就是要考虑如何用既定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即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三,物价稳定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物价的变动对资源配置与利用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很大。物价水平过低会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失业增加,这就是通货紧缩问题;物价水平过高可能导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必须涉及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即如何实现物价稳定的问题。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

四、不同的资源配置路径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当前世界上基本经济体制有两种: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

(一)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Command Economy),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中央集权的经济体系,是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资源配置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的经济体系,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包括: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②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③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④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好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计划经济就是不好的,只能说其不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当然,市场经济也并非完美无缺。因此,还需要政府用各种干预手段来纠正市场经济的不足。经济学家把这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体制称为混合经济,又叫现代市场经济。 jYZYutHy4k6Y/UvlaYHqdf4nebdcZLj6L5rWnLxLhkxagmIYXo4j4ix82EUzFN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