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1
消费者收入

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消耗的资源就是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收入(Consumer Income)是指消费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货币收入,通常包括个人的工资、奖金、其他劳动收入、退休金、助学金、红利、馈赠、出租收入等。消费者收入主要形成消费资料购买力,这是社会购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消费者收入的来源

消费者收入的来源就是其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质产品或劳务来满足。物质产品或劳务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资源是指人们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企业家才能。

(1)人力资源,即劳动力;

(2)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等,这里主要指土地;

(3)资本资源,由以上两种资源生产出来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4)企业家才能,指管理者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企业家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说明企业经营者的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企业家可以是董事长、总经理;但董事长、总经理并非都是企业家。

这些经济资源也被称为生产要素。以上也就是生产要素的四种类型:劳动、土地、资本与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由其需求和供给决定,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特点,不同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具有不同特点。

四种主要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土地、资本具有两种价格;劳动、企业家才能只有服务价格。本教材所讲生产要素价格除非特别指明,指的都是生产要素的服务价格。

生产要素价格构成厂商成本,也构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要素价格决定也是国民收入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即“产品成本=要素收入=产品价值”。

二、工资——劳动价格的决定

劳动力所提供劳务的报酬就是工资,即劳务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提供了劳动,获得了作为收入的工资。

劳动价格的决定要分为完全竞争条件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分别进行分析。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完全竞争劳动市场具有以下特征: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无差别的,该种劳动的供给者很多,劳动要素的需求者也很多,因而,任何单个劳动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不能影响劳动的价格;每个供给者和需求者都不可能形成各自的垄断,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完全竞争劳动市场均衡工资是由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

劳动需求是指在各种可能的工资下,企业愿意雇佣的劳动数量。对于每一个具有理性的企业而言,总是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使用劳动的数量。当工资水平提高时,所有企业使用劳动的数量将减少,从而劳动的市场需求量减少;反之,当工资水平降低时,单个企业对劳动需求量的增加将导致劳动的市场需求量增加。表现在图像上,便如图2-1-1所示(纵轴 W 为工资水平,横轴 L 为劳动需求量),劳动需求曲线 D L 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劳动供给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工资)下,人们愿意提供的劳动数量。劳动供给有自己特殊的规律,一般来说,当工资增加时,劳动会增加,但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劳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这是因为,工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足以抵制劳动的负效应,从而劳动会减少。表现在图像上如图2-1-1所示, S L 为劳动供给曲线,当工资低于一定水平( W 1 )时,工资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大;当工资越过一定水平( W 1 )后,工资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小。

图2-1-1 劳动的供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劳动供求关系决定了均衡工资,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该点对应的工资是劳动市场均衡工资,即能使劳动市场供求相等的工资,此时,劳动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现实生活中,市场工资是围绕均衡工资而上下波动的,当劳动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会上升,从而增加劳动的供给,减少劳动的需求;当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时,工资会下降,从而减少劳动的供给,增加劳动的需求。正如价格的调节使物品市场实现供求相等一样,工资的调节也使劳动市场实现供求平衡,并保证充分就业。

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劳动者的偏好,即指劳动者对工作或闲暇的选择;人口总量或人口规模;劳动力与其他要素相比较的投放比率;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职业及地理分布以及有关的立法制度等。

【案例欣赏】
更高的收入还是更好的生活质量

李玲是某电脑公司的职员,她负责公司的销售,几年下来,凭借聪明和努力,每个月的薪水在1万元以上。今年春天,公司的销售经理升职了,总经理提出由她来做销售公司的经理,谁知却被她婉言谢绝了。其理由是,一旦出任这个职位,势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样自己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如果不能好好休息的话,工作质量也会下降。她对记者说:“如果当经理,我每月薪水增加3000多元,可是我却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我宁愿不要这3000多元,而维持一种生活质量。”

(资料来源:黄海沧.西方经济学课程讲义)

(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现实生活中,劳动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主要表现在:

(1)自由进入某一职业劳动市场的条件存在限制。例如,接受训练的能力有限,工会的反对或其他的阻碍,因而,能够进入该市场的人,总是比希望进入该市场的人少。

(2)雇主的市场力量。当某一劳动市场的雇主只是少数几个厂商时,就会形成买方垄断。这些雇主可以通过协议或单方面的行动,把工资压低到低于竞争性市场通常的水平。

(3)工会的力量。通过组织工会,工人能够对抗雇主的买方垄断,使工资接近甚至高于竞争性的工资水平。

(4)工资法律的限制,如政府实行的最低工资标准。

(5)习惯的限制,如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歧视。

不完全竞争市场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买方垄断的市场,劳动的供给是由众多的相互竞争的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所形成,而购买劳动的厂商只有一家,即对劳动的需求是垄断购买的情况;另一种是卖方垄断的市场,对劳动的需求是由众多的相互竞争的厂商购买形成的,而劳动者却由工会组织在一起,成为要素市场的卖方垄断者。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会对工资的决定通常起着重大的作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

工人通过工会组织在一起,集体出售他们的劳动。工会组织会尽量采取措施以提高工人的工资,具体方法有:①限制劳动的供给。工会通过支持移民限制,缩短每周工时,延长休假期,限制雇佣童工和女工,高额的入会费,拒绝接受新会员,降低劳动强度等,这些都是曾经使用过的限制劳动供给的方法。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劳动的供给,可以提高工资,但会使就业人数减少。②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工会可以使劳动需求增加。通过支持保护关税、广告竞争等办法,增加对厂商产品的需求,以提高对劳动的需求。在劳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工会通过增加对劳动的需求,改变市场上劳动的供求关系,使需求大于供给,从而使工资上升,这样不但会使工资增加,而且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③最低工资法。工会通过其强大的力量迫使政府通过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这样即使在劳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工资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失业人口。工会虽然在工资的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影响程度同时也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例如,整个经济形势的好坏、劳资双方力量对比、政府干预的程度与倾向性、工会的斗争方式与艺术、社会对工会的同情和支持程度等。工会只有善于利用各方面的条件,才能尽可能多地争取为工人提高工资的机会。

从长期看,由于劳动者可以自由流动或改换行业,又有新劳动者加入,所以,劳动者数量是可变的。这种可变性导致劳动供给曲线的弹性较大。

三、地租——土地价格的决定

(一)地租

我们需要区分两种土地的价格:购买价格和租赁价格。土地的购买价格是个人为了无限期地拥有一定量的土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价格。租赁价格是个人为了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定量的土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价格。从一般意义上说,土地购买价格的决定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所以不再分析;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土地的租赁价格,即地租。

所谓地租就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的价格,是土地所有者对生产过程的贡献而获得的收入,它是使用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地租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

1.土地的需求

土地的需求是指在各种可能的地租下,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厂商对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即土地的边际产品价值),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也是递减的。由于每个厂商使用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服从递减规律,因而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2-1-2所示。

图2-1-2 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
N :土地的供给量; R :地租率

2.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供给是指在各种可能地租下,人们愿意提供的土地数量。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以及不能再生的特点。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因为一个地区,它可以利用的土地总有一定的限度,这样,土地的供给数量不随地租率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如图2-1-3所示。

图2-1-3 土地的市场供给曲线
N :土地的供给量; R :地租率

(二)地租的决定

地租是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同劳动和资本的价格由该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之值一样,地租率的高低也由土地的供求决定,租地人对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但由于土地这种自然资源并非人类劳动的产物,也不能通过人类劳动增加其供应量,它具有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以及不能再生产的特点。因此,地租的性质和地租率的大小的决定具有与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息不完全相同的特点。

由于土地的供给量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而土地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因此,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地租水平,如图2-1-4所示。

图2-1-4 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变动
N ;土地的供给量; R ;地租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的供给不能增加,这样,地租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将向右下方倾斜的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土地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即可决定使用土地的均衡价格。

1.地租的变化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的供给不能增加,这样,地租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如图2-1-4所示,横轴为土地量 N ,纵轴为地租 R ,垂直于横坐标线 S N 为土地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D N 为土地的需求曲线, D N S N 相交于 E 点。

从图2-1-4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供给量固定为 N 0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均衡价格即为地租 R 0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土地供给的特殊性使得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因此,地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图2-1-4中,当土地的需求增加时,土地的需求曲线由 D 0 向上移至 D 1 ,土地的供给曲线不变。 D 0 D 1 分别与 S N 相交于 E 0 E 1 两点,所决定的地租分别为 R 0 R 1 R 1 R 0 。这就说明了地租是随着土地的需求增加而增加的。

2.经济租金、准租金、级差地租

(1)经济租金。

如果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则超过的这部分收入就被称为经济租金。经济租金是指要素收入与转移收入的差额。转移收入是指要素在次优用途上可能获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就是经济租金。土地的供给量是固定的,不管地租怎么变化,土地的供给量仍然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土地是自然的赠予,即使地租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土地所有者也会提供土地。如果他们不提供土地,那么他们将什么也得不到。因此,地租不是经济社会为得到土地而必须支付的报酬,它是土地所有者得到的超过愿意接受的收入部分,因而是一种生产者剩余,是土地所有者得到的额外部分,该收入是土地所有者实际收入的增加。

纯粹经济租金(或称纯经济地租)是指从长期来看,供给固定且不存在其他用途的要素的报酬。纯粹经济租金的特点:不是要素成本改变,使用该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格变化,而是相应商品的价格决定着使用该要素的成本——石油的价格决定着油田的租金,而不是油田的租金决定着石油的价格。

油田的供给大体上是固定的,且油田只能用于开采石油,油田的报酬可看成为纯经济租金。是一个店面的租金贵导致商家所卖的商品价格高,还是该店面地点好,东西好卖也能卖出好价钱,导致该店面的租金贵?这也是经济租金可以解释的。

【案例解析】

某电影明星年收入 500万元,他从事其他工作最多可获得年薪10万元,其经济租金为490万元。类似的情况还有超级明星现象。为美国NBA队打球的姚明每年的收入为1000万美元,他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的收入是因为像他这样的专门人才的供给极少,而对他的需求却增长很快。因而,他的收入大大超过了使他留在篮球界所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其剩余的部分就是经济租金。

(2)准租金。

准租金是指供给固定资产(供给固定且不存在其他用途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因其性质类似地租,而被马歇尔称为准租金。

准租金=企业总收益-总可变成本

准租金是指在短期内供给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所有一切人为形成的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供给量在短期内是固定的,而在长期中却是一个可变量。例如,生产设备、出租的房屋、各种专业人才等资源,它们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报酬就是准租金。我们以生产设备为例做一分析。在短期内,企业的生产设备的供给量是固定不变的,要生产一部分新的机器设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如果需求增加了,生产要素的报酬就要提高。这部分资金的报酬就是准租金。但是,在长期里,准租金将消失。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所以称为“准租金”,是因为它在短期里和租金的特点极为相似,属于一种租金;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租金,它在长期里将消失。

准地租与经济地租是不一样的,准地租仅在短期内存在,而经济地租在长期中也存在,属于长期分析,它的存在是以要素供给量的稀缺和对它的高需求增长为前提的。

(3)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存在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土地的有限性;二是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异。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等量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就会不一样,因而人们尽可能选择产出水平高的土地和地段优先耕种。

级差地租理论一般有两种形态。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们耕种劣等地的原因是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增长。在劣等地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能售出的情况下,市场上的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是按照劣等地土地投入的劳动量来计算的。这样,级差地租便产生了,它是获得的超过劣等地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这是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态。

由于存在“土地报酬率递减规律”,即使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如果连续追加等量劳动和资本,产出量也终将下降,就使这块土地上的原始投资获得了超额利润,并形成级差地租。这是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态。

四、利息——资本价格的决定

(一)利息和利息的表示

为什么资本能带来利息?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其可以与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被租借出去,因此,作为生产服务资本也有一个价格,即个人为在有限时期内使用资本要素而支付的价格,或者说,资本所有权所得到的价格,这一价格通常称为利息。资本的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利息是使用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即资本的价格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之所以能带来利息,这是因为使用资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利息是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资本的所有者提供了资本,就可以获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与工资的计算方式区别开来,因为利息不是用货币的绝对量来表示,而是用利息率表示。

所谓利息率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所得的利息与货币资本的比率。利息率也是一种价格,即资本的借方使用这部分资本时向资本所有者支付的价格。

正因为利率也是一种价格,所以它本质上与商品价格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没有区别。在资本市场上,利息率也是取决于资本的需求和供给。

如货币资本为10000元,一年内获得利息为500元,则(年)利息率为5%。5%就是10000元的货币资本在一年内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即这10000元的价格。

由此可见,利息率 r 可用公式表示为:

Z 为资本服务的年收入即资本的价格, P 为资本价值。这一公式是没有考虑资本本身的变化的,假如在这一时期,物价发生了上升或下跌,资本价值本身就会产生减值或增值,因此利息率公式可修改为:

式中,Δ P 为资本价值的增量,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零。

(二)利息率的决定
1.资本的需求

企业借入资本是为了进行投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投资的多少就取决于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差额。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差额越大,纯利润就越大,企业就越愿意投资。反之,结果相反。所以在利润率既定的情况下,利息率与投资呈反方向变动,即资本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资本的供给

资本的供给主要来自于人们的储蓄。人们之所以愿意储蓄,是为了获取利息。所以利息率越高,人们储蓄的就越多。反之,结果相反。所以利息率与储蓄呈同方向变动,即资本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均衡利息率的决定

均衡利息率的形成,是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即资本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决定的利息率,其决定过程与均衡价格的过程是一样的。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五、消费收入理论

(一)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消费函数的概念。凯恩斯认为,在所有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多。

(二)相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他认为居民的消费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相对收入假说具有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1)示范效应。居民的消费水平会受到周围其他人的消费水平的影响。人们会与处在同一社会阶层的其他居民进行比较,力图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不低于所处的社会阶层的平均水平。

(2)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会受到过去消费的影响,即使收入下降,消费者依然保持过去的消费习惯,不会降低消费水平。因此,消费受过去最高水平的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三)生命周期假说

莫迪利安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消费者会对整个人生做出消费计划,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完成最优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消费不仅仅取决于现期收入,它是由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收入决定的。生命周期假说提出,消费者在收入较高的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进行储蓄,老年时期的消费来自整个生命周期的储蓄积累。也就是说,每一阶段的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和已经积累的财富值。

(四)持久收入假说

弗里德曼在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指出消费者的消费并不完全由现期收入决定,主要由永久收入决定,即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弗里德曼把可支配收入划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消费者若干年的收入的加权平均值。

(五)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在内容上非常相似,两者看重的都是未来收入。生命周期假说强调储蓄的重要性,把财富和收入都纳入消费函数;持久收入假说强调消费者一生的预期收入。随着消费收入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

(六)现代收入理论

霍尔于1978年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将理性预期引入了消费函数,用随机方法修正持久收入和生命周期假定。霍尔指出,消费遵循随机游走,如果预期消费会发生变化,则当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与预期的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不同,因此消费者会调整其当期消费,直至预期消费不再变化为止。

兰德于1968年提出了预防性储蓄假说。储蓄的一个重要动机是预防未来风险,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会增加预防性储蓄,用以防范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保证自己的消费水平不会因为收入的减少而下降。

霍尔、迪顿、米什金等人提出了流动性约束模型,消费者可能无法借款以支持现期消费,因此基于预期收入而进行的消费无法实现,消费受到了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只能根据当期收入进行消费。同时,消费者会把更多的收入作为储蓄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K6RpSj7KL/MFHCgWnZeCWlyI0zrt5ZSoehLOeGsccmOyh7eJrYiweNz+61VkcJ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