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一
社交礼仪的内涵与特点

人生一世,必须交际。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取决于专业技术,85%靠人际交往。卡耐基对人际交往的重视程度,基于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尽管我们无法测定卡耐基量化数值的精确程度,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的基础,是现代人立足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人际剥夺”实验:实验者高薪招募应试者到他创设的小房间里去居住,居住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报酬越多。这个小房间完全与外界隔绝,没有窗户,没有报纸,没有电话,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当然更找不到人聊天,只有一盏油灯、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及洗漱设备,传送带按时供应饮食等必需品。先后有5人参加了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有1个人在房间里只待了2小时,有3个人待了2天,只有1个人待了8天。这个呆了8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待1分钟,我就要疯了。”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作为社会人,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人际交往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

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日益频繁的社会交往?如何处理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在繁华的都市和纷繁的人际交往之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拥有雍容自若的神采,潇洒豁达的风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偏执激狂,无大喜大悲,他们的生命在一份从容淡定中展现出成熟的圆润,这样的风采与气度是礼仪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一种境界,你是否已经拥有?学习社交礼仪基本理论,掌握社交礼仪规范惯例,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情境训练】

礼仪,是一份内心的呼唤!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组委,为普及全民文明礼仪常识,树立东道主的良好形象,分别以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电视竞赛活动三种方式,组织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假如同学们有幸代表学院参加了此次活动,请快速抢答什么叫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有哪些特点?比比哪位同学的回答既清楚又准确。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说文解字》中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就是说,“礼”是祈福祭神的一种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交礼仪已经成为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所谓社交礼仪,是指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仪表、仪容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

(一)社交礼仪的内涵

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也就是说,社交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社交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社交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规范建设。

社交礼仪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社交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或背心是失礼的,而在家则是正常的。

(二)礼仪相关概念及作用

在一般人的表述之中,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三个,即礼仪、礼节、礼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被视为一体,混合使用的。但是从内涵上来看,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礼貌

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友好的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礼貌不同于客套:礼貌是谦虚恭敬的表现,其核心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客套则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表里相悖。两者有本质区别。

2.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和日常生活中,相互表现出来的尊重、祝愿、慰问、友好的各种惯用形式,属于外在的行为规范,如鞠躬、握手、拥抱、献花等。礼节既体现于行为举止,也体现于语言表达;既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也体现对自己的尊重。

3.礼仪

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礼貌是礼仪的基础,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礼节是礼貌的外在表现方式,侧重于这种品质的外在表现。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礼仪是礼貌、礼节的统称,它由一系列具体完整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其内涵更深,层次更高。不过从本质上看,礼貌、礼节、礼仪三者所表现的都是待人的尊敬、友好。

(三)礼仪要素及相互关系
1.礼仪的主体

礼仪的主体,是指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小、较为简单时,其主体通常是个人。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大、较为复杂时,其主体通常是组织。没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礼仪也就无从谈起。

2.礼仪的客体

礼仪的客体,又叫礼仪的对象,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没有礼仪客体,礼仪就夫去了对象,就不成其为礼仪。

3.礼仪的媒体

礼仪的媒体,是指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的媒介,即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的统一。任何礼仪都必须使用礼仪媒体,不使用礼仪媒体的礼仪不可能存在。礼仪的媒体,具体是由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事体礼仪媒体等构成的。在具体操作礼仪时,这些不同的礼仪媒体往往是交叉、配合使用的。

温馨提示

人体礼仪媒体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言语、态势来传达礼仪信息的媒体,如微笑、握手、敬礼等。物体礼仪媒体是通过各种物体的各种状态来传达礼仪信息的媒体,如礼品、纪念品、祭品等。事体礼仪媒体是通过各种相关的事体来传达礼仪信息的媒体,如宴请、拜访、庆典、赞助会等。

4.礼仪的环境

礼仪的环境,是指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大体说来,可以分为礼仪的自然环境与礼仪的社会环境。礼仪的环境经常制约着礼仪的实施,不仅实施何种礼仪由其所决定,而且具体礼仪的实施方法也由其所决定。

温馨提示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构成生命和谐的音符,是中华传统美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礼”即“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仪”即“形式”,是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方式。身居礼仪之邦,要做礼仪之民。学习礼仪的关键是,遵守惯例,注重细节,落实行动,把礼仪作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修养准则。

二、礼仪的特点

礼仪和道德、法律一起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规范。礼仪规范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社交礼仪作为礼仪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备礼仪规范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1.普遍性

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社交礼仪与人们的交往行为形影相随,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着相应的礼仪规范,并以此来衡量和判断他人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例如,最简单的问候语“你好”、“再见”等,几乎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问候礼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

2.传承性

社交礼仪的形成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文明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其聪颖的才智和勤奋的力量,创造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交往礼仪。这些礼仪习俗,是社会长期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反映了我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品质,勾画了我国民族的历史风貌,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所沿袭。科学地继承中国特色的交往礼仪精华,对现代“龙的传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3.民族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社交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风习性、特定文化为依据,集中地体现了本民族的心理、文化和习惯。这种民族差异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礼仪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入乡随俗,做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比如“ok”,这种手势在美国表示“赞同”、“了不起”,在巴西则是指责别人行为不端。

4.变异性

社交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着时代的要求与精神。一方面,礼仪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在我国,握手已经替代了过去的作揖、跪拜等。电话问候、手机短信等快捷礼仪方式日益成为众多现代人与亲朋好友交流思想感情的新形式。另一方面,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的传统礼仪也被赋予了许多新鲜的内容,更加国际化。

5.针对性

礼仪是规范的行为习惯,但是由于社交对象的不同,其运用应该有所区别。例如,握手礼仪,在男女之间、老友和新知之间,其力度、时间各不相同。礼仪规范的细微差别,要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要根据时间、地点、对象选择合适的礼仪规范,以保持良好的社交形象。

小贴士

礼仪是双重的,投之以桃,才能报之以李;礼仪是互敬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礼仪更是自律的,不能修身,何来治国、平天下。 m4dTeCRN1VAjLFu7AOR1j0hWIJudavAhSaz29lrz2EWwqOeB+X/ql47p7FIJAE9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