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它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刚体的质量,而且还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和转轴位置有关。对于形状简单且质量分布均匀、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刚体,可以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几何形状不规则的刚体,用数学方法计算其转动惯量相当困难,故常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因此,学会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测定转动惯量的方法很多,如用三线摆、扭摆、转动惯量仪等,本实验是采用三线摆,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比较实用,对于形状复杂的刚体亦可以进行测量。为了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本实验仍采用形状规则的刚体。
(1)学会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2)学会正确测量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方法;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图3-2-1是三线摆实验装置的原理图。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状态,并悬挂在横梁上。等长的三条悬线对称地将两圆盘相连。上圆盘固定,下圆盘可绕中心轴 OO′ 做扭转摆动。当下圆盘转动角度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转摆动可近似看作简谐运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可以导出物体绕中心轴 OO′ 的转动惯量(推导过程见本实验附录):
式中:
m
0
为下圆盘质量;
r
和
R
分别为摆线悬点到上、下圆盘中心的距离,如图3-2-2所示,其大小可通过测量上、下两圆盘的悬点间距求得,若上、下两圆盘的悬点间距为
a
和
b
,则
,
;
H
为两盘间垂直距离;
T
0
为摆动周期;
g
为重力加速度。
图3-2-1 三线摆实验原理图
图3-2-2 上圆盘 r 的位置图示
欲测质量为 m 1 的物体相对于某固定轴的转动惯量,只要将该物体放在下盘上,并使其转轴与 OO′ 轴重合。测出此时物体和下圆盘共同的摆动周期 T 1 ,则系统总的转动惯量为
那么,待测物体绕 OO′ 轴的转动惯量为
用三线摆法还可以验证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 m 2 的物体绕通过其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 J C ,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 x 时(图3-2-3),物体对新轴 OO′ 的转动惯量为 J = J C + m 2 x 2 。这一结论称为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实验时将质量均为 m 2 、形状和质量分布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对称地放置在下圆盘上(下圆盘有对称的两个小孔),如图3-2-4所示。按同样的方法,测出两小圆柱体和下圆盘绕中心轴 OO′ 的转动周期 T 2 ,则可求出两圆柱体对中心轴 OO′ 的转动惯量:
图3-2-3 平行轴定理
一个圆柱体对中心轴 OO′ 的转动惯量:
如果测出小圆柱中心与下圆盘中心之间的距离 x 以及小圆柱体的半径 R x ,则由平行轴定理可求得
图3-2-4 完全相等的圆柱体对称放置在下圆盘上
比较
J
x
与
的大小,可验证平行轴定理。
三线摆实验仪、米尺、游标卡尺、电子秒表、物理天平等。
三线摆实验仪的装置如图3-2-5所示,仪器的各部分名称如图标所示。
图3-2-5 三线摆实验装置图
(1)利用上圆盘上的三个调节螺丝,使三根摆线等长,并用螺钉将其固定。
(2)观察下圆盘中心的水准器,并调节底板上三个调节螺钉,使下圆盘处于水平状态。
(3)调整底板上方的光电传感接收装置,使下圆盘边上的挡光杆能自由往返通过光电槽口,并注意挡光杆能有效挡光。
(1)各刚体的质量;
(2)上下圆盘三悬点之间的距离
a
和
b
,并算出平均值
和
,然后根据
和
R
=
,算出悬点到中心的距离
r
和
R
(也称有效半径);
(3)测出上下两圆盘之间的垂直距离 H ,测出圆盘直径 D 0 、待测圆环的内径 D 1 和外径 D 2 、小圆柱体的直径 D x 和放置两小圆柱体小孔间距2 x 。
(1)将光电传感器与测试仪用专用导线连接,再设定计数次数,按“置数”键后,再按“下调”或“上调”键调至所需的次数,再按“置数”键确定。
(2)下圆盘处于静止状态,拨动上圆盘的“转动手柄”,将上圆盘转过一个小角度(5°左右),带动下圆盘绕中心轴
OO′
做微小扭摆运动。摆动数次后按测试仪上的,“执行”键,光电门开始计数(同时状态显示灯闪烁)。到给定的次数后,状态显示灯停止闪烁,此时测试仪显示的计数为总的时间
t
0
,从而得到摆动周期
n
(
n
为摆动次数)。如此测5次,取平均值。进行下一次测量时,测试仪先按“返回”键。
(3)由式(3-2-1)计算圆盘的转动惯量。
(1)将圆环放在下圆盘上,使两者的中心轴线重叠,按步骤3测定摆动周期 T 1 。
(2)由式(3-2-2,3-2-3)计算圆盘的转动惯量。
(1)将两小圆柱体对称放置在下圆盘上,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摆动周期 T 2 。
(2)由式(3-2-4,3-2-5)计算圆柱体对中心轴 OO′ 的转动惯量。
(3)将结果与式(3-2-6)的计算结果比较,验证平行轴定理。
1.实验数据记录
下圆盘质量 m 0 =___;待测圆环质量 m 1 =___;圆柱体质量 m 2 =___。
表3-2-1 累积法测周期数据记录表格
表3-2-2 有关长度测量数据记录表
理论值
___;
求相对误差
。
理论值
;
求相对误差
。
由平行轴定理计算出的理论值:
比较实验值与理论值。
1.用三线摆测刚体转动惯量时,为什么必须保持下圆盘水平?
2.三线摆在什么位置开始计时测量误差最小?
3.在测量过程中,如下圆盘出现晃动,对周期的测量有影响吗?如有影响,应如何避免?
4.三线摆下圆盘放上待测物后,其摆动周期是否一定比空盘的转动周期大?为什么?
5.测量圆环的转动惯量时,若圆环的转轴与下圆盘转轴不重合,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如何利用三线摆测定任意形状的物体绕某轴的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测量式的推导
在图3-2-6中,当下圆盘扭转振动,其转角 θ 0 很小时,其扭动是一个简谐振动,其运动方程为
当摆离平衡位置最远时,其重心升高 h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即
而
将式(3-2-11)代入式(3-2-8),得
从图3-2-6中的几何关系中,可得
图3-2-6 三线摆中各物理图示
简化,得
略去
,因转角较小(
θ
0
<10°),故有
。
则
,于是有
代入式(3-2-12),得
即得式(3-2-1)。
在基础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减小误差特别是系统误差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不断学习、长期积累,并把它上升到实验思想的高度加以归纳,并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在“声速测量”实验中,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的端面位置很难严格平行,两个换能器端面距离也很难严格读出,但换能器移过的距离却比较容易测定。该实验正是由此来测得超声波的波长。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大小未知的定值系统误差。本实验发射-接收换能器端面的距离中包含了近场末端效应的影响,采用差值测量,其影响就被消除了。由于扣除了零点或本底的系统误差,可使测量的准确度大幅度地提高;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千分尺(螺旋测微仪),被测量的值等于测量值扣除零点读数。这在物理实验和其他实验研究中十分常见。
然而差值测量法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出问题。如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中关于平行轴定理的验证,小圆柱体对过质心转轴的转动惯量公式为
式中, J x 为小圆柱体质心距转轴为 x 时的转动惯量。本实验中, J 0 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小量,而 J x 和 mx 2 均远大于 J 0 ,因而出现了两个大数相减得一小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 J x 和 mx 2 的测量误差都很小,但由于它们的差值也很小,因此计算出的转动惯量仍可能有较大的误差。正因为如此,该实验只讨论平行轴定理的验证,而不涉及小圆柱体对过质心转轴的转动惯量的测量。在实验设计中,应注意避免两个大数相减得小数的情况出现。
对一个等间隔或重复过程,其间隔的测量,可以取多个间隔数进行测量,这样可以大大减小测量误差。
如测定单摆的周期,由于周期 T 较小(1 s左右甚至不到1 s),直接测量很难测准确,一般采用测量50次或100次周期的时间,然后再求得周期 T 。显然,多次重复测量的精度要高得多。
类似的例子在超声波波长的测量、牛顿环半径的测量和迈克耳逊干涉仪测波长实验中也能看到。
在用物理天平测量质量的过程中,若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测得质量为
m
1
,两盘交换测量,测得质量为
m
2
,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这样就可以消除因物理天平的左右横梁不等长所带来的误差(上述公式自己证明)。
在自主电桥实验中,除比较臂电阻
R
0
采用精度较高的电阻箱外,比率臂的电阻
R
1
和
R
2
只要使用普通电阻,由于采用交换测量,并不要求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只要
R
1
和
R
2
在测量时保持阻值不变,就可以获得准确度较高的被测电阻
。
分光仪在左右两个对称的位置设置读数窗口进行读数,可以消除主刻度盘和游标盘因转动中心不重合而带来的系统误差。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实验中,要记录加减载荷时标尺上的读数并将对应的数据取平均,这也体现了类似的思想。
总结一下,在你做过的实验中,还有哪些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