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识你自己

斯芬克斯是古希腊神话中长着狮子躯干、女人脸面的有翼怪兽,是埃及除了金字塔之外,最能作为埃及象征的神物了。它的名气不在于它的历史,而在于它以隐谜杀人,即斯芬克斯之谜。它每天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不厌其烦地问着同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也最无能。”最后俄狄浦斯猜出答案,是“人”。当人在生命的早晨,处于婴儿时期,要靠手脚并用地爬着走;到了生命的中午,人已经长成壮年,只用两条腿就可以走路了;到了人生的晚年,就必须拄着拐杖才能行走。

这则古老的神话隐喻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这样的回答似乎对于“人”的认识还很肤浅,谜面仅仅是对人的动物性生命特征的形象概述。其实,人的经历、思想、职业、背景等是何其复杂,又岂是这唯一的答案呢。

至今,留在希腊帕那索斯山脚下的德尔菲神庙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仍是一个横亘在每个人面前的待解的谜。

当你决定成为一名学生记者时,也需要从“认识你自己”开始。

第一,从学生记者的两个观察视角来认识自己。

对学生记者的认识一定不能离开其所处的时代环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从媒介发展角度看,媒介不仅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进化到了第四代——网络新媒体,而且还实现了对传统媒介传播特性的集大成式的融合。以网络为标志的新媒体带来了传播世界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使得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媒体,而且使得信息传播逐渐向个人信息传播转变。

在这“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下,对学生记者要有一个界定。其实,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记者一般特指加入以宣传报道为主要任务的学生组织的特定学生,是和一般的学生相区别的。这种区别并不仅仅是是否加入学生记者团或类似组织的问题,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学生记者的宣传报道是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所从事的以宣传学校新人新事新风尚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政治行为。一般学生尽管也在利用新媒体丰富的传播软件,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自由传播各类信息,但这种传播具有个体性、自发性、随意性、碎片化。这和学生记者“有意为之”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宣传工作职责有本质的不同。

多样化的即时性传播工具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表达需求、交友需求,但是网络的“去中心化”环境也同样消解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约束,进而把网络变成个人负面情绪发泄、低俗信息传播、恶毒攻击、肆意谩骂的垃圾场,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高发、高危”的态势。

学生记者是受高校党委宣传部直接指导的新闻宣传力量。党委宣传部作为党委的喉舌,学生记者就是党委喉舌的可靠助手,承担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繁荣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政治责任。作为校园里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于学生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是学校先进文化的宣传者、精神文明的倡导者、政治文明的捍卫者。

因此,每一名学生记者对自己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新闻业务层面这么简单,而是要从政治高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去从事宣传工作。因为有政治信仰,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因为有政治责任感,所以我们要坚持正面宣传,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不去人云亦云地参与负面问题的网上宣传。作家王蒙说:“越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越要给自己找到正面的东西,给自己寻找正能量,让自己能以阳光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各种遭遇。”这就应该是一名学生记者应该具有的素质。2014年9月,网友曝光了安徽一所高校的领导乘坐“阅兵车”检阅军训新生,学生高喊“首长好”的舆情事件,涉事的高校领导被质疑“官瘾大”。这个事件给学校的对外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了解,这个“阅兵”的图片是由该校大学生记者采写并在新媒体上宣传的。这个学生记者的本意是好的,是想宣传学校,但政治敏锐性不够,对可能引起的舆情没有足够的预判,而且“阅兵”用词有误。这就要求学生记者要自觉加强政治修养,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第二,在学生记者两个服务面向的对比中来认识自己。

各个高校成立大学生记者团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强学校的宣传力量,延伸学校宣传手臂,反映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生活。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学生记者就是学校宣传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不论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名校,不论是刚刚升格三五年的高职院校,成立学生记者团无外乎这个目的。

虽然都是服务于学校宣传工作的大局,但是组建专门的学生记者力量,似乎都是以办好校报这个党委的机关报作为初衷的。即便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今天,学生记者的第一任务还是面向校报完成采访和供稿工作,或者说,学生记者还是以能在校报上发表新闻作品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的,这种依附校报的天然渊源和服务校报的存在意义让一届届的学生记者执著地在校报的苗圃里采写。

笔者上学的那个时候——20世纪90年代,高校里的校报大约是除了广播之外,学校最主要的官方媒体了,处于学校校园媒介中当仁不让的主导媒体和主流媒体的地位,那个时候,如果能够在校报上发表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新闻稿件,那都是一件很轰动的事件。因为校报要发放到每个班级。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都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品读着校报,谁在校报上留下大名很快就不胫而走了。也正因为校报特殊重要的地位以及版面的有限,学生记者能够在上面发表文章那都可以炫耀一个学期了。在与老记者的竞技中,我们这些“菜鸟”记者投出去的稿件基本上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所以,笔者在加入校报记者团两年的时间里,一篇新闻稿件都没有发表出来,内心是何等的纠结与挣扎——放弃与否的纠结以及不甘心、不服气的挣扎。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50%以上。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科技支撑,高校的宣传媒介也日益丰富,呈现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存发展的新局面。昔日“一支独大、一言九鼎”的校报在新媒体发展的“滚滚洪流”冲击下逐渐衰微,不得不在与网络的融合中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相反,异军突起的新传播媒介以更快人(报)一步的传播速度、更高人(报)一尺的传播艺术、更强人(报)一筹的传播手段彻底颠覆了校报的王国。因此,学校门户网站以及官微所散发出的网络气质在对外塑造学校的良好办学形象,对内融合广大师生方面具有校报难以替代的优势,自然也在各个高校的宣传矩阵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数字时代下的学生记者应该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包容的心胸,从印刷时代下的校报这个唯一的服务面扩大到校报、网站和官方微博和微信。这样,学生记者锻炼的舞台更大了,“发表”也就不会是“镜中花、水中月”了,其新闻业务能力也会在多媒体的新闻宣传中得到更加充分的施展,也有助于一名学生记者从单一的“校报记者”成长为一名“意见领袖”或“网红”。

在大学生玩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今天,学生记者如果还抱着“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真的无异于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笔者认为,学生记者既要耕好校报等官方媒体的公田,也要耕好自己的私田。考察一名学生记者的潜在素质,了解一下学生记者微博、微信的建设情况,不失为一个精准的评价方法。

加入记者团,成为一名学生记者可能是一名大学生兴趣使然的激情行动,也可能是拂不过同学或舍友“玩一票”心态的偶然选择,但是,从成为学生记者的那一天起,每个人又开始逐渐地拉开了距离,有的人走在了最前面,有的人落到了最后面,有的人干脆就掉队了。分析个中原因,这既和个人的努力与付出息息相关,也有发展路径不明晰的缘由。这就有了下面的第三点。

第三,从学生记者发展的两条路径上来认识自己。

客观地说,在学生记者的锻炼舞台上铩羽而归的大学生朋友们,绝大多数人一开始都还是有梦想,想有所作为的,并且在某一段时间内苦过、累过、奋斗过,写出了很多一出生就死亡的新闻作品,甚至也曾闻到过署有自己名字的新闻作品的油墨香。但是,由于缺乏个人发展目标的确立和发展路径的规划,很多的努力缺乏持续性,昙花一现。如果把学生记者团作为一个育人的阵地,那么作为指导老师,不仅仅是提供发展的平台那么简单,而且还要设计让他们逐步成长成才的阶梯路径。

这个发展路径不是只有一条,而是两条相互交织的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以新闻作品作为参照而规划的“三步走”。

第一步是新闻作品能够登报。这里的“报”是指校报。学生记者要在为校报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中实现自身价值。由于校报的党报性质,它是目前高校全媒体中唯一一个由编辑老师来制作的媒体,编辑老师负有对稿件审稿把关的职责。因此,新闻作品能够被采用并刊登在校报上,反映了学生记者具备了初步的新闻写作能力,达到了校报的用稿质量标准。按照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评奖要求,一般每年对消息、通讯、言论、文学、摄影五大类作品进行评奖。仅就从文字角度来说,前三类是学生记者最主要的新闻写作样式。这三种新闻类型中,学生记者首先要学着蹒跚起步的是消息。如何在“麻雀虽小”的消息中写出“五脏俱全”的信息量确是新闻入门的基本功。其次是通讯。通讯是消息的扩展,消息是通讯的内核。夯实消息写作的基本功,再逐渐尝试对信息容量更大的通讯的写作,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最后是言论的高峰。这需要更大的信息积累、更强的结构驾驭、更深刻的思辨能力,这是新闻和议论性文学高度归一的完美呈现。

第二步是新闻作品能够获奖。这是高一级的目标。如果说学生新闻作品登报是一种肯定的话,那么学生新闻作品的获奖则能够带来更大的成就感。目前,校报可以参与的好新闻评奖很多,以江苏省为例,既有省教育厅层面的好新闻奖、各个地市党委宣传部的政府奖,也有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以及中国高校校报协会评选的学会奖项。这些奖项针对的是新闻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不在于作者究竟是学生还是老师。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有这样一种胸怀,让师生共同组队,选拔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参与奖项的竞争。笔者所在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起,把徐州市高校报刊研究会的评奖逐渐向学生记者倾斜,给了学生记者极大的激励。以2014年为例,在获奖的9篇新闻作品中,学生记者的作品就占了6篇之多。

第三步是让写作成为你的生活方式。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学生记者的生涯是短暂的,那是大学里一段青春的过往。开始新闻写作,一半是兴趣使然,或许内心充满了对“无冕之王”的崇敬;一半是情势使然,学生记者团的量化考核机制以及记者的天职要求新闻作品的不断诞生。多少有些功利化的新闻生产机制却能够塑造一名学生记者纯净的心灵,种下“让写作成为生活一部分”的种子。作家王蒙说:“喜欢写作的人有个好处,一切的经验对他都是有意义的。有好事儿当然高兴,遇到不好的事儿,有无奈、悲哀,但也‘不糟践’,你的人生和历练是不会糟践的。”网友芦苇小筑也在博客中说:“懂得写作的人,热爱写作的人,必将在一次次的有为中学会旷达,学会执著,学会珍惜,学会惨淡经营自己的人生,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超脱。”

第二条路径是以学生记者的自身成长发展作为参照而规划的“三步走”。

第一步是成为“五星记者”。五星是优秀、卓越的代名词。例如,五星上将是美国军队中的最高军衔,其肩章上镶有五颗星徽,相当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元帅军衔。中国的新车碰撞测试,简称C-NCAP,则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各项试验得分和总分,由总分多少确定星级。星级最低为一星级,最高为五星级。我所在学校对学生记者的管理也是和国际接轨的,根据每个学生记者在两个学期里完成的工作量及工作质量等综合表现来评定星级,被评定为五星的学生记者自然也就是当年度的优秀学生记者,要在年底的宣传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嘉奖。

能够获得“五星记者”的殊荣毕竟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是每一名学生记者都应该有着成为“五星记者”的追求和动力。只要努力了,你就是自己心目中的“五星记者”。

第二步是入选全国高校校报记者团。如果被表彰为“五星记者”就飘飘然了,那只是燕雀之志,学生记者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更高远的鸿鹄之志。本科院校的学生记者应该为入选国字号的记者团——中国高校校报记者团而努力。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6年至今,中国高校校报记者团已经促成了100多名中国一流高校的优秀学子到韩国访问交流,为中韩两国青年的友好交流牵线搭桥。

高职院校也有这么一个全国性的学生记者团组织,成立于2011年6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在教育部支持下,由中国青年报社、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共同面向全国职业院校选拔50名学生记者,作为中国高校校媒联盟组成部分,组成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集中于每年的6月份到天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采访和报道工作,用学生的视角去报道学生的大赛。

能够成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中的一分子,不仅是一名学生记者的至高荣誉,也是一所学校的莫大荣誉。届时将会面临高职院校最顶尖学生记者的同台竞技,争夺这3%的桂冠。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50强选拔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党委宣传部门也从过去重使用转向重培养,从整体管理转向个别培训,力图打造出全时空的全能记者。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已经有5名学生记者入选50强,其中,学生记者肖成龙不仅当选为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第三届执行主席,而且连续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多篇新闻作品,因工作能力突出,目前已经被中国青年报社录用。

第三步是能够成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中坚。学生记者的工作经历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显而易见的。见诸报端的新闻作品是另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不但能够增加就业的砝码,甚至还会让你收获梦寐以求的新闻工作岗位。我校有一名2001级建工专业的女学生季芳,担任记者团副团长,由于有了学生记者的采访写作锻炼,毕业后成为徐州日报社的一名记者。

学生记者的工作经历对于一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资料的搜集准备、采访人的邀约联系、新闻事件的冷静观察、构思写作的逻辑思维训练等都将对大学生文字能力、观察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辨能力、接受多种价值观评价的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学生记者在官方微博的引导、官方微信的选题策划转播中无不是在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与集聚。校园新闻战线的实践对一名大学生的内心成熟、身心成长、意志品质的锻炼有着不可替代的塑造性,这些学生记者一定是未来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这两个“三步走”看似一步步的攀登进阶之路,实则是一个个独立的终极目标。不是说你的新闻作品只有登报了、获奖了,写作才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登报与获奖不是写作生活化的必要条件。即使你没有登报与获奖,仍然可以养成写写文字的生活习惯,同样可以从这种写作中体会到生活的惬意与生命的质感。即使你没有能够成为“五星记者”,没有能够入选全国高校学生记者团,仍然要去做一名“中国梦”的践行者,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表象上的两条路径、两个“三步走”,实质上是为学生记者整体设计了六个奋斗目标。学生记者由于基础不同、专业不同、悟性不同、勤力不同,因此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记者都一一实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只有在目标的激励下,才能最终成为有益社会的人。

认识自己,认识作为学生记者的自己,是为了更加清醒地觉解作为校园记者,其所从事的平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确目标追求,是为了让学生记者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干劲投入到校园真善美的弘扬与传播中去。

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么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就能够在清苦中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享受快乐;在能力提升中记得住责任,在责任中稳健成长;在人生穷通中守得住正义,在正义中服务社会。 KWbFaHoY7O8oHB7xPbYKRNa54tDjCmtvlhlU0XhhoNGxv3c2RWuaaHWo9OuZEN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