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生记者的入门锦囊

锦囊在古代是经常和妙计联系在一起。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送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助得刘备成亲,并安全返回荆州,破坏了周瑜的如意算盘,只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谈。

在各个高校,学生记者的组织名称大同小异,或为“大学生记者团”,抑或“大学生通讯社”“大学生传媒中心”。不论是团、社还是中心之类,大学生加入进来后就会摇身一变而成为一名学生记者,佩戴上神气的采访证,油然而生“无冕之王”的职业底气。当然到文印店里花上几块钱,也可以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山寨采访证,不会有人来核实真假,但那终归是可笑而无聊的把戏。在传播权力由大众分享的今天,人人掌有自媒介,时时体验贵为记者的荣光,但这依然不能阻挡大学生对学生记者光环的追逐与向往。

笔者并非要给大学生朋友们介绍什么旁门左道的入团厚黑学,尽管这确是一个门槛,但这个入门的门槛相对还是太低了,充其量算是一所大院的院门而已。对于学生记者来说,打开院中堂屋的大门才是真正的入门,继而“登堂入室”。如果说加入记者团是形式上的入门的话,那么入堂屋门,窥见新闻的真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门;如果说加入记者团是显性入门的话,那么新闻的大门则是隐性的;如果说加入记者团是兴趣者的权利,那么新闻的门径则是属于勤奋者的奖牌。

从院门到堂屋大门的距离是每一个学生记者都要立志去走完的。这段路的距离却因人而异,耗时各有短长。许多大学生记者绕了很多弯路,仍然“求索无门”,这往往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我所在的高职院校,每年从新生入校开始宣传纳新、考核选拔,试用50余人,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用期考察,一般只有一半才能留下来,而留下来的这一半,最终只有一半的一半,才能勉强算得上扣开了堂屋的大门。所以,这一段时期也是大学生记者所面临的挣扎期、瓶颈期,挺过去了,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度不过去,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瓶颈期是共性的,不仅适用于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而且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也是同样适用的。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如果不能摸索到新闻的大门,不具备较强的新闻发现、写作的能力,那么他也要在工作中慢慢度过这个瓶颈期,或者干脆去做一些和文字无关和媒介技术有关的工作。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经过锲而不舍的写作实践,一样可以登堂入室,最终在新闻事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往新闻的大门如此幽暗晦明,它不会因为你通过了试用期考察,成为一名正式的学生记者而自动打开,它也不会因为你付出得比别人多而获得额外的垂怜。叩开这扇大门既需要汗水,又需要灵性;既需要笔耕不辍,又需要理论浇灌;既需要毅力,又需要禀赋。这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天龙八部》里面的一个情节,无量剑宗几十年面对石壁参研而不得其解,却被大理镇南王世子段誉这傻小子误打误撞地找到了,并学得一身古怪的武功。新闻的大门或许就是那石壁,就在每一个人的眼前,却始终无法真正参透。这样看来,入新闻的大门不仅和通过试用期无关,相反这才仅仅是开始。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评语,主要是针对一名学生记者的工作态度、兴趣、组织性、纪律性、新闻灵敏性的一个综合评价,很大程度上与新闻的专业水平无关,更似乎是为了选拔具有新闻潜质的未来好苗子的一次初选。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通过试用期的学生记者无一不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学生记者。但这一个时期的学生记者由于有了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对记者团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初找到组织的兴奋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工作中的失落感、失望感和失败感。主要体现在:

一是新闻写作中的迷茫无措。写了很多新闻稿件,但是能被校报采用发表的几乎没有;自己感觉良好,但是新闻作品一直不被老师认可。学生记者看不到一丝曙光,找不到一丝成就感,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二是工作模式上的个人制造。活动是社团的生命,但记者团这样的学生组织,其工作的主要形式不依赖于开展热热闹闹的活动,而是有赖于个人的头脑,用手中的笔记录校园文化日记。除了一些需要组成团队采访的大稿件之外,同一新闻题材的排斥性使得学生记者的工作具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主要依靠单枪匹马,实现把个人苦心孤诣、静心苦禅地构思作品发表出来。

三是精神支柱的坍塌崩溃。长时期新闻写作中的迷茫无措、个性创作的彷徨无助,无一不在侵蚀着学生记者精神支柱的础石。当这种灰心、沮丧、苦闷达到一定“临界点”的时候,学生记者内心便开始自我否定,否定自己的选择,否定自己的能力,于是在精神支柱的土崩瓦解中“逃跑”了。

新闻写作之路上一时积累不了获得感,这是每一个学生记者初期都需要经历的彷徨。工作性质上的苦诣静修决定了个人主义的英雄式悲剧,这是客观事实。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淡然处之,就像谈恋爱一样,当成为一名试用期内的学生记者的时候,就像恋爱中的恋人一样充满了对新闻的无限激情,但是真正经营婚姻的时候,夫妻间的感情就应该由磨合与激越转向默契与理性。通过了试用期就类似于进入了婚姻,对新闻的热爱和兴趣就要慢慢转移到对新闻业务水平的钻研与实践,享受孤灯长夜、电脑一方的寂寞,以不断的获得感来进一步增强对新闻事业的献身精神。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何让学生记者调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在校园新闻实践中培养新闻基本素养,顺利地成长为一名准新闻人是需要一定指导的。在这里,有几个入门锦囊供参考。

锦囊之一:坚持的志。

坚持是一种意志品质,是成功者的精气神。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记者,必须要有决不放弃的毅力,它是对兴趣指数的真正检验。坚持不了的兴趣,终究是“叶公好龙”式的笑谈。

坚持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叱咤风云的宰相、猛将都是从州部、卒伍的基层一点点坚持,一步步干起来的。

新闻敏感性、新闻写作能力作为一种内生素质,不可能靠行政指令凭空获得,除了投身到新闻写作的实践中去,别无他法。要从一名学生记者的身份转化为学生记者的相应能力,坚持是第一位的。喜剧之王周星驰是笔者比较欣赏的一个明星,笔者欣赏的是他的演技,更是他的人生坚持。早在1985年,香港武侠剧《射雕英雄传》在内地上映万人空巷的时候,周星驰出演“宋兵甲”,在第一集7分30秒时,被杨铁心一枪扎死了——没有一句台词,无名的小角色,不到一分钟的出场时间。他从小混混、小坏蛋的跑龙套演起,靠着锲而不舍的执着坚持,1991年终于奠定了“两周一龙”的地位。

坚持不是风轻云淡的享受,坚持是一段灰暗时光的磨砺;坚持不是速热的微波炉,坚持是“红泥小火炉”里的文火,散发着滚滚的人文暖意;坚持不是时间的简单积累,坚持是时间的酿造。指望自己不费一点气力,熬够时间就功到自然成,新闻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的想法是幼稚的。那样的坚持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的愚蠢做法。

坚持没有时间表,与攻克新闻的难关相比,人生何处不坚持!

锦囊之二:好奇的心。

好奇一贯给人留下的是不稳重、不成熟的形象,好奇心似乎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的专属标签。尽管好奇心与忠诚、意志、诚信、友善等素质相去甚远,但是,好奇心却是一切伟大科学的原动力。“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是对杳不可知的宇宙,怀着极端好奇心的人” 。“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的衰老从失去好奇心开始。而保持好奇心是青春永驻的良方”

人的好奇心,是指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未知的新奇事物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 在法国科学家Jules A.Hoffmann眼中,“科学就是好奇心”。Jules A.Hoffmann在免疫学和癌症治疗领域的贡献可谓无出其右。这位法国先天性免疫领域的先驱因发现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活性作用,与美国科学家Bruce A.Beutler、加拿大科学家Ralph M.Steinman共同荣获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一直有一个奇怪的观点,每一位科学家都应该永远拥有一颗好奇的心,永远不要忘记科学的初衷是好奇心,而不是诺贝尔之心。他说:“一个科学家如果能够获得荣誉,是因为你拥有知识的激励和渴望,你想知道答案,你想要理解所有事物。”他在2014年接受《科学新闻》记者专访时又说道,“让我们给好奇心驱使的研究留一些空间”。

两颗核心部分只有西瓜大小的原子弹将日本的广岛、长崎夷为平地。新闻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虽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巨大威力,但是新闻和一切科学研究一样,由“新”而生。科学家总是怀着对科学的好奇心,提出各种疑问,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学生记者也要一直保有一颗好奇心,才能够发现身边的各种新鲜事、看似寻常而最奇崛的事。

锦囊之三:奔跑的腿。

新闻永远在路上,所以我们要拥有两条奔跑如飞的腿,才能永远做新闻的追赶者。“闭门造车”式的新闻创作,诞生的无一例外是谣言和谎言。即便是在网络新媒体发达普及的今天,真正的好新闻还是要用脚板跑出来的,从来不是坐在房间里臆想出来的。

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而言,驱动双腿的应该主要是好奇心,通过脚板的实地了解,满足一个又一个好奇心。“宅男”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亚群体,他们喜欢宅在宿舍里,不愿意去人多热闹的地方,所以排除掉自媒体的二次转播行为,原创的新闻作品一般不属于宅男,而应该属于“奔跑的兄弟”。

对于“菜鸟级”的学生记者来说,重要的不是让编辑部老师教如何写消息、写通讯,而应该是发现新闻,在发现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记者找到老师,迫切希望老师能够抽空给他们辅导一下新闻写作技巧,但是到了周末时间,学生记者们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记者身份,要不和同学相约出去游玩,要不“妈妈喊他回家吃饭”,要不宅在宿舍里叫外卖……殊不知,大学周末时间恰恰是学校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最丰富的时候,也是锻炼新闻敏感性,投身新闻练笔实践的最好机会。所以,每一名学生记者最需要的是迈开双腿、甩开脚板,奔跑于活动现场,穿梭于同学中间,关注身边同龄人的喜怒哀乐、思想变化和成长足迹等,去报道更多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锦囊之四:提问的嘴。

俗话说,“好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这句话足以说明采访的重要性。采访主要依赖记者提出问题,被采访者回答问题完成的。可见,提问题是采访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提出问题,才能了解事实真相、幕后原因及来龙去脉,不论这种采访是正式的人物专访,还是对新闻事件当事人以及周围相关人员的调查式暗访。只要是记者,就必须要提问。

提问的水平往往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经验、职业素养、职业水平等,提问也是奠定记者作为“无冕之王”荣誉的基石。大家应该还记得中央电视台关于幸福的提问,策划设计的初衷很好,但是由于提的问题没有一定的铺垫,单刀直入,造成被采访者的手足无措,毫无思想准备。

有一位捡瓶子老人因为耳朵不好,就有了下面一席对话:您收了多少瓶子了?73岁了;您收了多少瓶子了?我吃的政府低保,630块一个月;您觉得您幸福吗?我耳朵不好。知名学者易中天回母校演讲,当被学生问到“你幸福吗”时,他发表了一连串幸福感言:“一个幸福的人也有不幸的一面,一个不幸的人可能也有幸福的时候,你幸福吗?你是问我天天幸福吗还是此刻幸福吗?你要问我现在幸福吗,我肯定说幸福,因为我回母校了。但那不等于我永远是幸福的,说不定今天晚上我遇到一个堵心的事,就不幸福了。”

对于“菜鸟级”学生记者来说,练就一张擅提问的嘴需要新闻实践的长期磨砺,眼下更重要的事,是练就足够的胆量敢提问。只要你敢于上前去向一名素昧平生的同学、老师、学者等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了。很多“菜鸟级”的学生记者,往往是人到了活动现场,只凭借自己眼睛看到的具体情景来写新闻,不敢或不好意思向主办方去深入了解活动的有关背景资料、背后故事、目的意义,满足于浅尝辄止,当然也就失去了其新闻价值。

大学生记者在开始从事采访的时候,一定要克服自身的胆小、内向等问题,逼迫自己张开嘴,问东问西,东问西问,在问的过程中积累采访技巧,在问的过程中掌握新闻素材。当有一天别人说你跟个话痨似的,你就渐入佳境了。

锦囊之五:模仿的意。

如果把在校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视作新闻入门标志的话,那么向范文学习模仿也不失为一个自我提高的方法。中国各大中央级、省市级纸媒以及兄弟高校的校报中都有着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不仅新闻类型多样,而且是相对规范的“学院派”新闻,非常适合学生记者作为范文、例文临摹。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入手,这样消息的结构会更清晰;要尽量选择消息中的教育类消息、公益活动类消息、校园类消息,这类消息正是学生记者主要的接触题材,也在校报中占的比重最大,所以模仿的价值也最高。

学生记者在“依葫芦画瓢”的模仿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开发一些好玩、有趣的游戏。例如,庖丁解牛式。采取“倒扒皮”的逆向思维对选中的标准消息进行解剖,了解内部构造。看看消息如何开头、导语是什么,主体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起承转合的。可以尝试着对范文进行拆解,像庖丁解牛般地划分出段落,再从段落划分到每一句话,理清楚行文的框架结构,并在对五个“W”进行精确定位的基础上明晰作者的逻辑构思。例如,掀起盖头式。先把消息中的原标题用东西盖上,在对消息通读的基础上自行拟定标题,至少要拟两到三个标题以上,然后再对照原标题。在对比中,标题的优劣一目了然,无形中提高了炼字的水平。例如,先声夺人式。先盖住消息的正文部分,然后根据标题,你来添加导语,导语要至少写两条以上。然后与原文中的导语相对照,则高下立判矣。

锦囊之六:实践的场。

科技发展让数字时代进入了微媒介阶段,当代大学生不仅呈现出“无网不在、无时不网、移动上网”新特征,而且赋予了人人都具有的网络媒介机构,可以让大学生尽情地通过自己的微媒介平台实现表达欲、发表欲,进而拥有自己的粉丝。在这个“人人皆记者”的个人信息传播趋势下,对学生记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能还停留在使用笔纸、投稿箱的时代,必须要具有网络思维,把互联网作为自己新闻起步的实践场。

如果学生记者还不会织“围脖”、刷微信,或许你就真的OUT了!因为人们利用这些即时交流工具实现沟通,就如同吃饭睡觉般司空见惯。学生记者不仅要会使用,而且还要有意识地经营好自己的微平台,既可以在微博的麦克风面前“喊麦”,也可以静心打造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更可以把自己的思考、作品发表于自己的博客,从而让自己的微平台充满人气。

虽然这些碎片式的信息表达与纸媒上发表的新闻作品还是有着一定差距,但是,网络新媒体所营造的巨大的新闻实践场却是最好的实训现场。这个场所培养的不仅是新媒体传播技术上的操作,更是新媒体传播理念的深入人心;不仅享受发表的快感和“圈粉”的成就感,而且这是锻炼学生新闻意识、新闻敏感的有效形式,也是培养未来实现“中国梦”所需的“公民记者”的热土。这个24小时不关门、不打烊的网络实训场对于学生记者新闻素养的提升要远远优于指导老师的一次新闻业务的讲座。

以上传授的这六个锦囊,无外乎是为了让学生记者顺利度过入门阶段所提出的素质要求及重点事项,希望能够尽快帮助他们叩开新闻的神秘殿堂。

锦囊已授,功夫修为全在自身了。 skRY29X5McsRiqe/HhqaiE5ZDAAtXPEIUaJB0eiAbKqZ86BnOrYU+7tIk9/vpB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