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校报编辑人的“境界”观

高校校报作为报纸的特殊类型,遵循办报的一般规律。办校报重在编辑。这里“编辑”一词你可以理解为动词。确实,办报的过程主要就是一篇篇稿件经过组、编、辑、排、印的生产流程,而编辑是核心环节,这是编辑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精神劳动。“编辑”一词你还可以理解为名词。编辑人的功力彰显报纸的水准,一张校报的水平凸显编辑人的综合能力。校报编辑人在办报上付出多少心血,报纸都会毫无保留、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多少。办报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过程,希望接收到的读者反馈信息肯定都是啧啧的称赞声。所以,“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人不用担心自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相反,个别编辑人在炼字、遣词、造句上的每一点“偷着乐”的躲懒,在标题、策划、版式上的每一点习惯性缺失,读者都能够从报纸上读出来。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是可笑的,企图糊弄了事、不求质量的工作态度也是不可取的。

校报编辑人实是校报风格、校报质量、校报文化力的最具活力的决定因素。在不同的编辑人团队手中,校报幻化着争奇斗艳的图景。虽然校报编辑部多为二三人的坚守,校报人既要做编辑,又要当记者;既要做高大上的策划,又要做最繁琐的校对,工作强度之大更不待言,但相对而言,校报人也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想法去实施。报纸就是你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的体现。每一个校报编辑人都要从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的高度重视校报工作。校报办不好,砸得其实是自己的“牌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年来,校报编辑岗位新人辈出。从每年的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年会中可见端倪,几乎每一年都有校报编辑的新朋进来,故友另就。在校报编辑队伍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下,要一以贯之地办好校报,增强校报编辑人的岗位意识,明确其奋斗目标十分必要。蒋广学先生曾经对编辑人做了一个分类,他说,

一生都在作者背后打圈圈者是庸编;能与一般水平的作者会话者为中编;能与优秀的、高水平的作者侃侃而谈,帮助他成就其学术者为良编;能会集一大群作者,成“一家之言”,从而推动一股学术运动者为鸿编。

庸编、中编、良编、鸿编的分类是蒋先生受到王充在《论衡》中将儒分成儒生、通儒、文儒、鸿儒四类的启发而来的。这个分类有几个特点:一是蒋先生站在学报编辑的视角,从学报的办刊规律上总结而来的;二是这个分类的参照物是作者,以编辑人与作者为友的密切程度来确定的;三是这个分类是立足编辑队伍的整体上,会让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大致为自己定位,并自然而然地去依此类推,增强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

蒋先生对编辑人的四分法,对每一个校报编辑人都有启示意义。我想校报编辑人,尤其是年轻的编辑朋友千万不要当撞钟的和尚,要在岗爱岗,坚定树立成为一名优秀编辑人的目标。在此,笔者尝试提出校报编辑人的“境界”观,并试图铺就一条达此目标、拾阶进步的阶梯。

“境界”概念最早见诸佛经,后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哲理人生,涉及人的精神、思想、人格等难以捉摸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人在做人、做事的人生历程中所能够达到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解。由于个体的人处于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又由于个体的人与人之间超越生理的文化上的差异,又使得“境界”呈现出大小不同的样貌。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就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把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最高造园境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眼中的哲学最高境界是“道”,即“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到此境界,才是人与万物天地、与道合为一体。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在《新原人》一书中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此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个等级既让每个人容易找到自己的坐标境界,又能够激发其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因此,笔者所提及的校报编辑人的“境界”观不是一个高悬天际、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而是具有多重境界、多重阶梯的校报编辑人的目标路线图。

第一重境界是新闻境界。这要求校报编辑人通晓各种新闻体裁式样的写法特点并融会贯通、娴熟运用,具有初步的新闻策划整合包装能力。

要达此境界,须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吸纳百家,博采众长。但凡对高校校报工作有过了解的人都很清楚,校报编辑人不是坐在办公室,等着各部门和学生记者发来的稿件,然后编辑、排版、审校。这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校报编辑人同时还是一线记者,要走出办公室去做采访、拍照;要化身通讯员,积极主动地为地方媒体提供新闻线索;还要变身指导老师,管理、培训学生记者,等等。这样来看,用于编辑的工作不占最主要。所以,高校的校报编辑部是不能和社会上经营性的报社相提并论的。如果说,地方报社是一家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话,那么,校报编辑部充其量也只是一家家小诊所。校报编辑人既要当医生,也要做护士;既要成为编、采、摄、传的全能运动员,也要能够成为娴熟掌握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类型的“万金油”。一句话,校报编辑人既要能文,又要能武。这就要求校报编辑人“吸纳百家,博采众长”。校报的工作舞台为校报编辑人成长为“全能型”选手提供了最佳锻炼平台,一定要做一个工作上的有心人,把每一项工作任务都作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工作的历练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能力。

要增强各类新闻类型的编辑能力,最佳的方式则是自己多写多练。与学报编审环节中众多评审专家介入机制不同,校报的各类稿件一般都是编辑人自己审改,这就要求校报编辑人不仅能够准确发现作品中的问题,而且还要能够掌握“点石成金”的技术,改掉作品中的毛病,让新闻作品“焕然一新”。校报编辑人如果自己没有大量的写作实践,不仅看不清各类来稿中的问题,而且改起来也是束手无策。笔者一直坚持,每一期的校报上至少要有一篇校报人自己撰写的新闻作品,其目的在于不停地唤醒编辑人对新闻类型的敏感度,提高驾驭文字、编辑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个阶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出自《史记·汉高祖本纪》,刘邦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后,在谈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这个问题时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如果把校报中的文字、图片、标题、报花以及版式语言比作千军万马的话,那么校报编辑人就要拜张良为师,经过一番精于匠心的布置、安排、重组,凸显校报“资政育人”的实效,从而“决胜千里之外”。这种整合、提炼能力是深度编辑的体现,确是一种高级能力。校报过长的出版周期也有利于这种能力的提升。校报因出版周期相对滞后,反而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形成新闻资源的集聚优势,面对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新闻素材,要不为琐碎零散的信息迷障所乱,要跳出单篇的狭隘思维,从更高层面宏观把握新闻线索,以更高的立意串起零碎的新闻信息链,形成综合性新闻报道或集合性新闻版块。同质化新闻稿件是办报过程中屡见不鲜的。比如,二级学院(系)开展的学生活动往往是在学工处或团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的,如新生广播操比赛、叠被子大赛、迎新活动等等,其新闻稿件虽然反映了所在院(系)当前的学生工作重点,但放在全校的全局看,都只是一个很小的点。校报编辑人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站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点带面,多点开花,通过抽丝剥茧的原料提炼、高度概括的编辑能力和新闻策划能力,落实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宣传工作职责。

第二重境界是政治境界。这要求校报编辑人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和党性修养,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准确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

政治理论和党性修养,从根本上就是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喉舌和舆论工具,必须要和高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工作重心相合拍、同步调、敲边鼓,必须要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委的要求上来。校报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又必须要求政治上的旗帜鲜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好。这都要求校报编辑人政治上的可靠与成熟。如果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就会丧失政治上的成熟,校报编辑工作就会“跟着感觉走”。中国共产党是把这个看家本领作为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基本要求,校报工作作为党的工作一部分,校报编辑人实为“无冕干部”。

要达此境界,须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来自杜甫《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一篇名作,咏泰山反映了杜甫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盛唐豪迈精神的回响。校报编辑人应当做一名“山高人为峰”的瞭望者,全面地了解、熟悉学校各个系统方方面面的工作情况,了解、熟悉学校党委的最新决策部署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了解、熟悉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和改革的前沿课题。要敢于把自己放在学校党委书记的位置上,去思考谋划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敢于把自己放在校长的位置上,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的意识。校报编辑人应当具有这样的胆识和担当,这更是一种政治觉悟。把自己放在党委书记、校长的位置上,是许多校报编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们认为,学校发展是领导们的事,我一个校报编辑操得这是哪门子心。有这种想法的校报编辑人不在少数,这其实是一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心态在作祟,深层次反映了政治上的不成熟。作为校党委的机关报,校报要敏锐地感知党委脉搏的跳动,全面地展现学校的办学成就和育人成效,必须要求校报编辑人能够站在高处,瞭望学校全局;想得高远,主动思考,才能正确把握办报的方向。

第二个阶段——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句话原出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认为,人们的是非观念是根据人们的局限性观点建立起来的,所有这样的观点都是相对的。如果从一个更高的观念来认识事物,即道的观点,它们都是可以相通为一的。所以,天下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动物的毛发的末端还大的话,那么泰山也是微小的;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早夭的孩子寿命还长,那么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也是短命的。天地和我一起产生,而万物同我齐而为一。从宇宙本体的更高角度观察万事万物,天下的万物之间、万物与人之间都是通而为一的。这个阶段要求校报编辑人的观察触角要伸得更远,观察视野要覆盖更广,站在全国全党的高度,密切关注党的重要会议,学习研究党的重要讲话、文件精神,静看学校基层党组织在党中央、教育部最新部署中的发展变化,并打通“任督二脉”,让校报也和党的最新精神、号召相契合,从而把全校师生员工创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努力统一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

第三重境界是文化境界。这要求校报人要自觉从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出发,把校报打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和文化策源地,推动校报人的学者化、学术化。

要达此境界,须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这句格言出自我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读物《增广贤文》。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连嚼菜根都觉得很香的话,那么他就能领会古代圣贤们的快乐了。可见平常吃菜根的穷困艰苦,对于一个人的涵养、君子之德具有多么大的意义。校报编辑人从校报工作中觉解到了所从事的寂寞“爬格子”工作的更高层次的意义——这是一种超越学校层面利益,着眼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着眼于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传承创新。在这种觉解的指导下,校报人了解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于他有了非凡的意义,即使是从事最琐碎、最繁杂的校报校对、派送等编务工作,在校报人的眼中也是属于文化传承大业的一部分,从而具有了“兼济天下”的大义。校报人在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视角,用文化悲天悯人的力量,自觉地从事校报工作中,逐渐嬗变为先进文化自觉的推动者、践行者。

第二个阶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对自己当时正在编纂的《史记》的评说。支撑司马迁忍受身体亏残的巨大侮辱的精神力量就是要完成一部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就一家的独特思想的历史巨著,“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有在理论和学术上具有造诣的学者才能立一家之言。成一家之言,也是蒋老先生一直推崇的古代编辑的上乘功夫口诀。他一直坚持一个观点——编辑,应自觉入流于学者。这对于校报编辑人又何尝不是一个心驰神往的境界呢。“编辑未必都是学者,但优秀的编辑做起学问来一定是一名出色的学者” 。校报编辑人要在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昭示下,在各种学说、理论、思想的荡涤之下,在经年“皓首穷经”的文字磨砺下,“立学识于卑琐,建德业于杂务”,逐渐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论建树,建立起自己的自由王国。“由自己的才学识营造的小屋要胜过世间最巍峨的学术殿堂。编辑作为学者,最可怕的不是在学术的圣殿中有无座次,而是在心灵中有无智慧的茅庐” 。成长为一名学者型编辑应成为校报编辑人的终身奋斗目标。

三重境界六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我所理解的校报编辑人的“境界”观。新闻境界、政治境界、文化境界是校报编辑人成为学者型编辑或编辑型学者的三个层次,六个发展阶段则是相应的校报编辑人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增进校报编辑人思想日臻成熟、清醒、圆融,臻于化境的动力和阶梯。

如果换作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我以为能达到第一重境界的编辑,算得上是合格编辑了;能达到第二重境界的编辑,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编辑了;能达到第三重境界的编辑,文化学者的称呼似乎更恰当些,也肯定是一名优秀的编辑家了。

如果非要给校报编辑人的境界加上一个期限,我以为3年左右的时间即可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但要达到优秀编辑,则需要5到8年左右的时间;10到15年的时间即可达到文化学者的高度。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对校报工作的虔心好学。“身在曹营心在汉”,则遥遥无期也。

个人陋见,定贻笑大方矣。 J7Jrlr1lGbBg3/5CMl05G1qtIlxIE+qFHkdgROFnaLy5EikMgF9+yId73sCh4Dw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