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3 公共意识对公共存在在反映基础上的设计

意识的能动性通过能动地反映并创造世界得以彰显。公共意识对公共存在的把握并不是动物的被动反映式或照相的原版复制式的,而是通过理性思维的选择性认知、创造性提炼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把握外在客观本质规律的目的,根本在于通过在观念中形成创造性的关于世界的目的和蓝图,进而引领主体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世界。这种基于客观世界,又能通过创造性超越客观世界的活动,正是人类历史不断书写新篇章的奥妙所在,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列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精辟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公共意识能动性的展现过程,就是主体以反映既有公共存在为基础,通过发挥能动性对新的公共存在进行设计创造的能动过程。

唯物史观意义上社会公共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正是主体通过对自身作为社会公共存在本质的把握,最终通过实践创造出更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社会公共存在条件的能动过程。首先,主体公共意识萌芽发展的过程是能动的创造过程。主体对自身公共存在本质认识的过程,理论上是一种反映的过程,因而是受动的、被动的。但这一过程又不单纯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并富于创造性的。社会公共存在作为一种理论的表达,在其现实性上,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物质资料生产等具体的社会现象、社会活动中,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社会公共存在的概念,反映了人类主体的抽象、反思和建构能力。也正是这样,主体把握了“公共存在”这一高度抽象的内在本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公共意识的萌芽和发展也因之成为现实。

其次,主体在社会公共意识导引下,主动设计创造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本身没有的各种制度规范,实现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反作用。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实现改变事物的目标。主体在认识自身作为社会公共存在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共存在内部运行规律、联系的把握,主动创造有利于公共生活健康有序发展的外在条件。现实中,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法律条文、社会规范以及道德伦理,都是主体在认识到公共存在本质的基础上,主动创建的用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外在条件。这些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现实条件,是主体能动创造性的产物,并事实上内化为现实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客观性公共存在。在这过程中,主体根据现实需要,通过改革等方式推动社会公共存在不断演进和创新,逐步发展为更加科学有序、更加符合公共生活需要的状态,主体的生存发展条件也得到不断的改善。

再次,社会公共意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促进社会公共存在样态的革命性变革。社会公共存在对社会公共意识的决定性作用,是在本源意义即发生学意义上的阐述。在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公共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社会公共存在样态变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列宁在谈到理论对于革命的重要性时曾指出,革命的运动以革命的理论为前提和导向。 毛泽东也认为,在革命过程中,首先确立相应的方针、政策、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性意义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器,紧密团结并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公共意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变革,是全体中国人民公共存在样态的革命性发展,也是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翻身做主人这一公共意志的结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cDrURRYLb7ZSUUakbildtB2AtCwU9z2GDW36fZU+hh4L9/cDnkgLyNFinB9yJb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