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经济发展质量评分排名

(一)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排名分析

本章的经济发展质量分析以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为主,同时涉及23个县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的横向比较,将对江苏省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估。鉴于我国城市群体系的特殊性,本报告以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发展情况为主要依据对江苏省城市群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县级市概况仅为概览参考。首先,本报告将10个二级指标无量纲化,其标准值设定在[-3,3]之间,若出现极端值,则修正为3或-3;随后将三级指标的评估分值以相同权重加总,以得到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评分(见表2.2和表2.3)

表2.2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评分排名

表2.3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评分排名

从地级市的评分排名中(表2.2)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群内部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城市圈及行政中心城市仍然占据明显的先发优势,整个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发展仍然呈现南高北低的阶梯型态势。以苏州市、无锡市为代表的上海周边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本优势,在为上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产业特色。

苏南的城市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代表性案例,也是江苏本省城市群协同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双刃剑”。一方面,苏南地区承担着江苏省内城市群经济领头羊的作用,配合行政中心城市推行规划区域整体发展政策;另一方面,苏南地区由于区位特点,与上海等省外地区有着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反而削减了江苏省内极化区域城市群效应,换言之,苏南与苏北、苏中的区域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江苏省城市体系的割裂感,不利于江苏城市群的协同有序发展。

(二)三级指标排名分析

1.人均GDP

人均GDP指标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指标,其指标评分与城市体系内部基本面吻合。从江苏省地级市排名来看,“南高北低”传统经济态势依旧明显,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城市占据榜单前列,苏中地区的地级市(镇江、扬州)表现次之,排名最后三位的城市全部地处苏北地区(淮安、连云港、宿迁)。

此指标评分排名结果与当前城市发展现状相吻合。以苏州为例,截至本报告截稿时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苏州市电子、电气、钢铁、通用设备、化工、纺织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20 484 亿元,支柱产业的雄厚实力让苏州经济发展底气十足,人均GDP指标评分自然表现亮眼;镇江市虽然不属于长三角北翼核心城市,但是作为全国新兴工业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其该项指标得分甚至超过了南京。

南京市在此项排名中跌出前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为江苏城市群的行政中心,南京的区域经济核心角色仅仅在苏北一带得到印证,苏南地区的地级市在经济实力方面与南京相比毫不逊色,这也是中国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城市群中较为少见的现象。这样的排名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城市群经济发展动力分散的现象。

表2.4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人均GDP指标评分排名

表2.5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人均GDP指标评分排名

2.GDP增长率

GDP增长率指标在本报告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速基本指标综合反映了江苏城市体系内部的经济增长的差异度。如果某个城市的该项指标得分较高,则表明该城市的经济运行表现出了较高的成长性,其经济动能储备充分,处于高速发展期。

表2.6中给出了2014年江苏省地级市的GDP增长率评估排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与人均GDP这样的综合指标评分不同的是,苏北地区的城市在该项指标评分中排名靠前,这表明作为中国经济强省的地级市,虽然苏北、苏中两地城市在省内的综合实力不如苏南,但近期“一带一路”和“沿江经济带”等大型区域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北苏中也开始了高速增长的阶段。特别是评分排名第一的连云港市,作为未来“一带一路”的交通枢纽城市,该市近年来一系列的基础建设投入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表2.7中显示了县级市的相关排名,其地域特征与地级市相同,故不再赘述。

表2.6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GDP增长率指标评分排名

表2.7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GDP增长率指标评分排名

3.非农产业占GDP比重

非农产业占GDP比重是一个用于评估某个地区城市生产体系发展程度的指标。中国的地级市除了作为地区经济中心之外,更多的是作为地区行政管理中心存在的,这样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地级市,特别是市区生产体系与周边农村地区的生产存在着天然的差别。一个地级市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该地级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显示着该地级市城市生产体系的实际影响力。

如表2.8所示,江苏省2014年地级市的该项指标评分中,自古以来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的苏南地区的各个城市均显示出他们城市生产体系的强大实力,而苏北地区的各个城市依然垫底。作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代表性指标,该指标排名结果中,无论是地级以上城市还是县级市的排名结果,均与他们在人均GDP指标的排名结果类似。

表2.8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非农产业占GDP比重指标评分排名

表2.9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非农产业占GDP比重指标评分排名

4.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财政收入指标是一个城市财政收入数据的相关评估指标。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作为财政收入的均值指标,一个城市的人均财政收入是衡量当地市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其充裕程度对该城市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该指标的各地评估得分情况如表2.10和表2.11所示。该指标的排名情况与人均GDP指标类似,这与理论预期相符合,即各地的财政收入与当地的GDP规模、税收规模紧密相关。

表2.10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人均财政收入指标评分排名

表2.11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人均财政收入指标评分排名

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某地区常住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的人均值。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该项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城市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性指标。

该项指标的评分情况如表2.12和表2.13所示。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行业工资收入有着强相关关系,因而在高收入行业聚集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评分则相对较高。并且,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如金融业、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以及提供公共服务行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智力密集型行业,还有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消费行业均属于高收入行业,而这些行业在省会级城市的聚集度要大于地级及其以下城市,这也解释了为何南京该指标的排名明显高于它在其他指标的排名。除南京外,依旧是工业基础强劲的苏南各市排名优势明显。

表2.12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评分排名

表2.13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评分排名

(续表)

6.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显示某城市的财富聚集能力。该指标评分高低可以显示当地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小,同时也可以显示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时能够获得的潜在支持的规模大小,并且与某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成呈正相关关系。

如表2.14和表2.15所示,江苏城市群地级以上城市中,以经济实力最为雄厚、人口聚集能力最强的苏州、南京、无锡三市占据排名前三位。县级市排名中,具有同样特征的苏州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亦占据排名的前三位。

表2.14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指标评分排名

表2.15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指标评分排名

(续表)

7.人均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人均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一个城市金融机构的统计时点为止尚未收回的贷款规模,是一个城市金融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数据,亦可直接显示出当地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据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因而,本报告也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评估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

如表2.16与表2.17所示,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中,该指标得分较高的城市均是苏南地区传统的经济强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异常迅猛的苏州市仍然占据榜首位置,而南京凭借省会的人口聚集优势和对周边地区的资本“虹吸”效应,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对南京的倾斜,促使南京在金融发展方面的指标评分都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是一个城市金融领域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数据,因而在本报告的评估中,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指标的排名也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表2.16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指标评分

表2.17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人均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指标评分排名

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城市作为交通通信、文化教育、金融信息等社会服务方面的区域性中心,其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表现出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趋势,紧密联系城市生产的新时代利润制高点。第三产业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也反映了一个城市产业体系中支柱产业的阶段性特点。

表2.18与表2.19中显示了江苏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指标的得分排名情况。其中,由表2.18的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可以看出,南京市作为江苏城市群的行政中心和科教核心城市,第三产业在整个城市产业体系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与南京的区域地位相符合。而传统的经济强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多以制造业为整个城市的支柱型产业,并且成就显著,在该指标评分排名中反而跌出前五,处于中游位置。

表2.18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指标评分排名

(续表)

表2.19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指标评分排名

9.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企业的生产活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针对城市生产体系基本单位的质量评估指标,在该指标中的评分排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城市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江苏城市群各个城市的排名如表2.20和表2.21所示。

表2·20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指标评分排名

表2.21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指标评分排名

10.人均固定资产完成额

人均固定资产完成额是一个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相关指标,显示的是一定时期在一个城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其规模大小受限于一个城市的资金能力和物资能力,其评分高低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度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度。江苏城市群各个城市的排名如表2.22和表2.23所示。

表2.22 2014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固定资产完成额指标评分排名

表2.23 2014年江苏省县级市人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完成额指标评分排名

(三)现状小结

由经济质量指标的评分排名可知,在传统的地区性产业分工影响下,江苏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宏观状态之下,经济整体实力仍呈现出“由南到北、由高到低”的特点。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前30年间的先发优势,并没有在江苏省内形成外部性效应,苏南地区积累的资本技术优势,并没有在以往的时期内带动苏中、苏南地区的加速发展。这使得原本城市经济基础就厚薄不均的江苏省内三大地区城市经济质量差异更加明显。

虽然单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客观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提速,这种地区性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迹象:苏北地区的城市在GDP增速方面整体已略高于苏南地区,苏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表现与整体苏南持平,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等代表经济未来增长性的指标排名中,苏中的个别地级市甚至名列榜首,呈现出与苏南互为禀赋补充的产业发展特点。虽然城市群内部的差距仍然存在,但是,从城市间不断弥合的经济发展差距来看,江苏城市群若想实现行政性城市群的整体协同发展并非不可能。 jr9fA7ztI01Pi7VkjKfy0O2TS8UnCExZ1uGwxBFeot5mXrJBfJjH1iVVFL7Ixp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