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及内涵

情境导入

3岁的牛牛,今年9月份上幼儿园。刚进入幼儿园的一周,牛牛每天早上都会拉着妈妈的衣角又哭又闹,不愿意跟老师走。在班级里,牛牛也会时不时哭着找妈妈。一周之后,牛牛就能高兴地跟妈妈再见,主动跟老师进入班级了。

这是幼儿进入幼儿园普遍会出现的分离焦虑现象。在家庭中,妈妈是主要的养育者,幼儿以妈妈为中心去认识和探索世界,幼儿对妈妈都有着特殊依恋。然而,幼儿终究都要走出家庭,适应社会,所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意义重大,必不可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质与任务。对其性质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明确学科学习与研究的方向。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

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介于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间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主要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原理、方法与途径。它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从理论性来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揭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探索幼儿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据此来建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等。

从应用性来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教法课程。学习者应能在充分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方法和策略,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知识内核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行动中去。

从实践性来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学习者掌握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里的相关知识并不能以间接经验的方式直接传递给幼儿。学习者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品格素养和行动智慧,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并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在丰厚的土壤中不断得到发展、升华和创新。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存,必须学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才能融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要想真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必须掌握社会性、个性和社会化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性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马斯洛把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即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例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眼、觉醒、排泄、避痛等的需要。动物也有这类需要,所以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某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会产生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的恐惧和忧虑就越重。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性就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

社会性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为适应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是与个体的生物性相对而言的。狭义的社会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其生物性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社会环境、与人交往、竞争和合作,以及影响他人和团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例如,儿童遵守规则、交往能力、利他行为、合群性等。本书是从狭义方面来理解社会性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通过接受教育和社会影响而逐步习得的,其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终身的历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社会性的品质和发展的关键期也不同。但总的来说,儿童期是社会性发展的上升时期,学前期更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个性

个性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结合构成的整体。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学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前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逐步发展起来,虽然,社会化不等于社会性的发展,但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只能在他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社会性发展水平与他的社会化成熟水平是相互联系的。

学前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显著的联系。由于社会性的发展主要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相适应,社会文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容和程度,故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制约因素。个性朝着与他人区别的独特性发展,而社会性则朝着与社会群体相适应的共性方向发展。学前儿童在社会化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但他的表现如果违背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就会被看成社会性发展缺陷或发展不足。二者只有协同发展,才能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三)社会化

社会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下,个体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延续的前提条件。

幼儿社会化,也称作幼儿社会性发展,它是幼儿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幼儿的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这些社会经验和关系系统包括多方面内容,如参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自我调节与人际交往技能等。幼儿就是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社会经验,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的。

人类社会是绵延不息、持续不断前进的,这就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究竟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呢?应该说整个学前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们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与立场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与解释。当前,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

第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幼儿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

第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幼儿施加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第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幼儿生活,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幼儿心灵,最终实现培育具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完整、健康的幼儿之目的的教育过程。

为了方便理解和运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及2012年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有关文件,充分体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有关要求,我们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为:以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取向,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幼儿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协调发展,使幼儿成为诚实的人、守信的人、勇敢的人、活泼开朗的人、善于交往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实质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旨在帮助幼儿成为一个健康、乐观和幸福的人。 JJQU0em8dg0Fl7iwo+NVwJIyQ7KJE09aEEZwjbXRLYq2ayOlgbmcMeWDm6+dhj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