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米埃尔兄弟在“大咖啡馆”的地下室中向公众放映的那段火车进站的短片,正式开启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之旅。在电影的雏形时期,影片只是类似活动照片的影像,其胶片长度很少超过 20 米,放映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因此,短片是早期电影的基本样式。随着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商业大片统治了电影院线,短片艺术逐步回到实验室与电影学院中。第三次影像艺术的数字化革命,使短片再次作为电影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扮演着影像艺术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1919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立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简称RCA),1941 年,RCA采用艾多福投影放映设备在纽约展示了电子电影。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另外一种用卡车式播放舞台纪录片(Electronovision)的流动工作站,在一些地方被用作体育赛事和电影放映。
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拍摄的影片《星球大战》(如图 1-9),标志着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影片中星空、飞船、外星人、银河中的格斗、星际战争等画面,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数字化的魅力。80 年代末,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影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如图 1-10)是一次数字影像合成的尝试,其第一次将真实拍摄的人物与手绘动画人物处理在一个画面中,让观众感觉到不可思议和天衣无缝,在电影史上开创了数字电影的合成技术。
20 世纪 90 年代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开始以数字摄像机所得的素材,用数字方式采集进计算机内进行非线性剪辑,再将影像与声音压缩成数字视频规格,刻录到光盘上,或经由客户/服务器系统传送到互联网。随着计算机操作平台的不断升级,计算机进行电影特技画面制作逐步兴起,影片《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的成功放映,使人们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神奇。
图 1-9 《星球大战》
图 1-10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21 世纪初,数字高清摄像机逐渐进入电影前期拍摄,从最初的高清到 2K、4K数字摄像机,满足了美国DCI (数字电影倡导联盟)对分辨率的低档要求。当今的数字电影摄影技术已经以迅猛的速度突破技术限制和成本限制,4K、5K、6K、9K甚至 28K的超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都在逐步走进数字电影产业。数字化使得影像变成计算机数据库里的数据,经由运算、操控,可以建立完全虚拟的影像现实。这种虚拟的影像现实,是一种新型的视觉再现模式,完全颠覆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的“再现”传统。
除了前期制作,数字放映技术也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0 世纪 90 年代著名电影《星球大战前传Ⅰ》(如图 1-11)首次应用数字投影机在影院放映,此后数字放映厅迅速增加,到 2010 年年底,数字放映的荧幕数达到 3 万块以上。数字放映通过硬盘、网络、卫星等传输方式,可以多地同步放映相同影片。数字放映机从高价笨重到经济便捷,分辨率从 1.3K到 2K、4K,数字放映技术不断进步。有关数据统计,截至 2008 年,美国全国范围分布约 3000 家数字放映厅,中国以拥有 600 余家数字放映厅位居世界第二,同时中国也已经是全球数字放映厅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10 年年底我国城市数字荧幕达到 4312 块,中档影院放映设备部分国产化,4 万套农村数字流动放映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图 1-11 《星球大战前传I》
图 1-12 《鸦片战争》
我国数字化影视技术的发展从 20 世纪末开始。1997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了我国第一部数字立体声影片《鸦片战争》(如图 1-12),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也相继在 1998 年以后开始了数字立体声影片的制作。1997 年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国家光盘中心合作,开展高精度连续图像数字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2001 年中国电影集团成立“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开始正式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领域。我国最早应用电脑数字特技的是国产故事片《紧急迫降》(如图 1-13)、《冲天飞豹》等。在《紧急迫降》里,波音飞机的空难效果就是通过电脑三维影像创造出来的,观众在观影中如身临其境,大呼过瘾。此后国产电影发现了这一科学技术的巨大优势,争先在作品中使用数字影像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数字影视技术的发展。
图 1-13 《紧急迫降》
作为中国录像艺术的源头,中国美术学院在 2001 年 6 月率先成立了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两年后又正式成立了相关科系,他们与世界各地的媒体中心、媒体学院和影像艺术节等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此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分院等纷纷成立了数码影像的相关科系、工作室、实验室,数字摄像机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作业工具,已经无可替代。
自 2005 年胡戈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以来,被称为微电影的数字短片被推广到网络的各个角落;之后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以及天使投资人甘健出品的最“伤爹”短片《我爸》《线索》等,这些微电影与网络视频为互联网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随着人类进入多媒体传播时代,文字符号日渐失去其影响力,大众书写成为趋势。鲍德里亚说,眼下就是声画传播模式影响观念的时代,视觉习惯以及视觉模型的接受形式统治着人的观念和态度。技术的进步让艺术的感觉和体验变得更加直接,尽管数字短片的美学概念还没有定论,但自由的创作思想,直观的创作手段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人都是艺术家”不再是一种调侃的说法,而是真正进入操作层面。拿着数字摄像机甚至手机的短片创造者们,乐于拍摄、制作与传播。当前,一套相对简易的拍摄设备,几位热爱短片创作的人就可以组成视频制作小组,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虽然其制作水准未必能达到专业要求,但在大众媒体的背景下,短片创作已经不再限于制作精致的专业影视作品了。首先,数字短片的创作特性撕开了影视作品神秘的面纱,以其简洁、快速、低成本,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时尚需求。其次,数字短片创造满足大众传播时代好奇和游戏的心理。当前平面化、世俗化、解构化的后现代特征逐渐成为新一代人的思维模式,成为表现自我的最佳选择,并逐渐影响着影视制作的发展趋向。如全球十大网络视频短片评选,居榜首的“星战小子”,是时年 15 岁的拉扎于 2003 年自拍的一段视频。排名第二的视频短片,是时年 19 岁的美国少年加里·鲍斯玛的一段搞笑模仿秀。
播出渠道的丰富性刺激了数字短片的增加。在院线与电视台的播放途径中,短片很难实现其商业价值,仅以预告片或广告的形式出现。数字时代为数字短片带来了更多的播放平台,2014 年前后,Facebook已将视频作为信息流中优先展示的内容。2015年,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其用于日均观看视频数量已达 30 亿个,该公司运营主管尼古拉·门德尔松曾在 2016 年公开表示,“讲故事的最好方式其实是视频,这种内容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网络、数字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手机这些新的平台已经展现出十分广阔的播放前景,无疑提升了数字短片潜在的价值空间。
我国数字短片的网络需求使上千家视频网站迅速蔓延开来。如优酷网、悠视网、土豆网、我乐网等,已大有取代传统电影电视成为人们观影的主流平台。播放平台的高速增长使数字短片成为未来影像发展的一个方向。国际艾美奖也为新媒体短视频特别设立了奖项,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新闻报道、短专题片、微型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等。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13%的英国年轻人每周至少在线或用数字终端观看一次网络视频短片,网络视频使年轻人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减少。数字短片播放平台的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介的单一播送形式。
当前,数字短片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绝大部分数字短片的制作仍停留于自娱自乐层面,胡戈认为视频短片目前的发展格局还处于个体户阶段。2007 年 12 月 29 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的官方网站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既为数字短片的传播提出了要求,也为其市场化指出了方向。数字短片不论从制作效益,还是创作质量来说,进入市场是其最好的发展方向。媒介与相关行业融合的事实和多媒体时代丰富的播放渠道,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短片的市场化进程。数字短片以其收入类型可大致分为如下经营模式。
(1)以播放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
其最基础的盈利模式是广告收入,在短片播放时打上赞助商的广告或者在下载时弹出商家广告,其次是首播权或独播权的收入,这仅限于有影响力的数字短片,也得益于商家的推广。限制这部分收入最主要的因素是优秀数字短片的短缺,这也是最值得理论关注的地方。
(2)以与相关行业融合取得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
生活空间的应用是数字短片灵活性的最佳表现,不管是简单的搞怪,还是对影像的追求,或者纯粹的情感记录都可以用数字短片来呈现。此外,商业时代的各类影视宣传也是推动数字短片发展的重要动力。宣传片、专题片,特别是植入广告的数字短片正在成为数字短片市场化的主力军。植入广告的数字短片以其成熟的拍摄手法,完整的故事情节,使观众暂时忘记广告的宣传性,这种软性植入与传统广告拉开了距离,让观众在情节、冲突、笑料中接受和判断产品。
(3)以手机平台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
虽然手机平台的利用,还面临着网速、资费、消费习惯等瓶颈,但庞大的手机短片市场不容忽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6 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65 亿,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 75.2%,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 5.25 亿,手机网络视频的使用率为 72.6%。2015 年,秒拍月播放量超过千万的账号数为 15,次年月播放量过千万的账号数接近 200。带有短、平、快特性的数字短片正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成为传媒业的重要风口,抢占了大量用户的碎片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