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动画电影的发展

动画片的普及与发展伴随着各种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以及工艺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这一时期主要是指赛璐璐片被发现的前后。

1824 年彼得·马克·罗杰(Peter Roget)出版了一本谈眼球构造的小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 Persistence of Vision with Regard to Moving Objects )。书中提出如下观点:形象刺激在最初显露后,能在视网膜上停留若干时间。当多个刺激相当迅速地连续显现时,在视网膜上的刺激信号会重叠起来,形象就成为连续进行的了。

上述观念,就是作为动画基石的视觉暂留现象。而罗杰的书也引起了一阵实验热,很多人针对潜在的欧洲和美国市场制作了不少动画短片,并利用视觉暂留发明了“哲学式”工具,如“幻透镜”(phenakistiscope)与“西洋镜”(zoetrope,回转式画筒),在纸卷上画上一系列连续的素描绘画,然后通过细缝看到活动的形象。还有“实用镜”(praxinoscope)、“魔术画片”(thaumatrope)、“手翻书”(flip Look),也都是利用旋转画盘和视觉暂留原理,得到了赏心悦目的戏剧效果。

事实上,动画创作同时汲取了纯绘画的精致艺术以及漫画卡通通俗文化的精神。这种包含前卫精神与通俗文化的两极特性,一直都是动画吸引人的地方。

法国人艾米儿·科尔(Emile Cohl)是第一位将当时知名的通俗漫画家乔治·马努斯的漫画作品制作成动画的人。在 1908 年到 1921 年,科尔共完成 250 余部的动画短片。他的动画不重故事和情节,而倾向于用视觉语言来开发动画的可能性,如图像和图像之间的“变形”和转场效果。他所秉持的创作理念是使动画成为自由发展的图像,并坚持个人创作的路线。此外,他也是利用遮幕摄影(matte photography)结合动画和真人动作的先驱者,因而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

这一时期的另一位伟大动画家是温瑟·麦凯。麦凯不是发明动画技术的人,但是却是第一个注意到动画的艺术潜能的人。他于 1867 年生于美国密歇根,早年曾为马戏团、通俗剧团画海报,后来进入报社当记者和画插图,并成为知名的漫画专栏画家。他最著名的漫画集 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 首刊于1905年,他以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幽默的趣味表现、丰富的想象力和气派的空间调度,树立了作品的特殊风格。1911 年,麦凯制作出了生平第一部动画影片,内容取自 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 漫画中人物的逗趣动作以及其经历的怪事。他亲手一格格着色,动画从此有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此外,麦凯更擅长在平面动画中营造三度空间的流畅动作,观众甚至以为他参照了真人演出的影片。1912 年 1 月,麦凯又完成了《蚊子的故事》,除了表现角色动作外,该片还具备了故事的结构。1914 年,麦凯推出电影史上著名的代表作《恐龙葛蒂》( Gertie the Dinosaur ),如图1.3 所示。他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安排成互动式的情节,恐龙葛蒂跟随着麦凯的指示,从洞穴中爬出向观众鞠躬,表演时顽皮地吃掉身边的树,而麦凯则像个驯兽师,鞭子一挥,葛蒂就按照命令表演,结束时银幕上出现的是动画的麦凯骑上恐龙背,让葛蒂载着慢慢走远。这部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电影,用墨水和纸张所绘制的画超过 5000 张,整体感流畅,时间换算精确,显示了麦凯不凡的创造力。

图1.3 麦凯导演的《恐龙葛蒂》

麦凯对戏剧效果也有充分的掌握。在创造了《恐龙葛蒂》之后,他接着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 20 分钟的动画记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The Sinking of the Lusiitania ),如图 1.4 所示。他将当时悲剧性的新闻事件,在银幕上逐格呈现,特别是船逐渐沉入水中,几千人坠入海里,消失在波涛中的画面,让观众十分震撼。为了重现当时的情景,他画了将近25000 张的素描,这在当时可说是创举。在发展多重角色的塑造,结合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以及暗示三度空间的画面美学风格上,麦凯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发展全动画(Full Animation)观念的人。而他以一个漫画家的专业素养为动画开辟的路线,也预告了一个美式卡通时代的来临。

图1.4 《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剧照

1915 年厄尔·赫德发现了塞璐璐胶片,用它取代以往的动画纸,画家不用再每一格背景都重画,而只要将人物单独画在塞璐璐上,并把衬底背景垫在下面相叠拍摄就行了,由此便建立了动画片的基本拍摄方法。这一年,在巴瑞公司工作的麦克斯·发(Max Fleischer)发明了“转描机”(Rotoscope),这个装置可将真人电影中的动作,转描在塞璐璐片或纸上。他在 1916 年至 1929 年创作的《墨水瓶人》( Out of the Inkwell )和《小丑可可》( Koko the Clown ),就是利用转描机和动画技巧大显身手的成绩。

1919 年,菲力猫在《猫的闹剧》中首次登台,如图 1.5 所示,由派特·萨利文(PatSuliivan)公司出品,奥托·梅斯麦(Otto Messmer)导演。加菲猫是米老鼠出现前美国动画中最重要的角色,其受欢迎的程度足可与后来迪斯尼公司的卡通角色媲美。加菲猫影片包含了很多表现动画特性的视觉趣味,梅斯麦沿袭了麦凯创造葛蒂的诀窍,赋予加菲猫独特的个性,并设计了好几款表情和姿势,使得加菲猫在众多动画角色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连续 10 年最受欢迎的卡通角色。加菲猫也是第一个成为商品的动画角色,加菲猫玩具、加菲猫唱片、加菲猫贴纸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个以儿童为对象的新市场,一套有创意的电影销售模式,也由此建立起来。

图 1.5 《猫的闹剧》中的菲力猫及菲力猫的周边产品

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创造出来的动画人物有米老鼠(Mickey Mouse)、大力水手波派(Popeye)、啄木鸟伍弟(Woody Woodpecker),这些角色即使在今日仍然脍炙人口。尤其是米老鼠,它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顽强生存的精神使得当时的人们备受鼓舞,至今仍然是孩子们喜爱的动画形象,如图 1.6 所示。

图1.6 米老鼠的首部电影短片《蒸汽船威力》、大力水手波派、啄木鸟伍弟

而在这段时间,欧洲动画家的景况却与美国大相径庭,动画制作远没有像美国一样发展成动画工业模式。斯坎德纳维亚半岛的动画家维克多·柏格达(Victor Bergdah)于 1915 年曾拍过一部九分钟的动画片Trolldrycken,这是一个 关于酒精作用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评价和票房都不错,但它所引发的热潮,在瑞典也 只是维持了几年而已,到了 1920 年就逐渐冷却了。而从美国输入到欧洲的卡通动画片,又使费用较为高昂的本地动画片相形失色。

20 世纪 20 年代战后的欧洲,各种思潮云涌,电影创作者关心的是如何重塑电影的形式,相比于技术的开发,他们更侧重于尝试引进新的美学观念。抽象艺术运动的旋风;写实主义电影和印象主义电影分道扬镳;蒙太奇理论的发展;重叠、溶接的运用;以及对于非平衡式构图的趋向,这些都对视觉艺术的制作,包括对动画电影的制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个运动也受包豪斯设计学院理念的影响,其主旨在改变和统一艺术的规则,包括设计、建筑、戏剧和电影。抽象的前卫动画在此运动下相应而生。这次运动的先锋,包括芬兰的舍维吉、瑞典的维京·伊果林及德国的奥斯卡·菲斯辛格、汉斯·瑞希特、华特·鲁特曼等。

同步声音的发明给欧洲和美国的动画发展带来显著的差别。在美国,声音主要用来改进角色的特征和个性;而在欧洲,声音却是用来做实验的原始素材,影片中的音乐、动作的影像和音效之间的关系被探索到极致。如奥斯卡·菲斯辛格以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Hungarian Dances,1931)为主旋律表现的抽象动态图案,和音乐中的特定元素产生了同步对位的效果。

当欧洲的动画正在往前卫的方向发展时,一个完全不同的运动却在美国崛起了。1928 年,迪斯尼推出以米老鼠为主角的卡通动画《蒸汽船威力》( Steamboat Willie ),这是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并获得了成功。1932 年,又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卡通片《花与树》( Flowers and Trees ),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影片;1937年的《老磨坊》( The Old Mill )是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的影片。这一年,迪斯尼动画从早期动画在性格塑造和技巧实验的土壤中开花结果,进入了所谓的“美国卡通的黄金时代”。 1LEB9BtMwiPzcqd7N6CPB2J4eHuhHD+/zq6G+JCXf7FJbcBB3Q8e3a+e4yJU0h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