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环境与企业自主研发

王爱民 李子联 张 培

【摘要】 理论上看,FDI带来了创新资源,改变了企业获取技术的方式,将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两个方面对东道国企业研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不同渠道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则受到技术环境的影响,因为技术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研发收益和成本。运用 1995—201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FDI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具有微弱的正向影响,以技术市场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表征的技术环境变量与FDI的交互项对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均为显著,这说明技术环境在FDI与企业自主研发关系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分类实证后表明,技术环境对非国有企业自主研发的调节作用更大。基于此,本文从推进技术市场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技术服务发展、出台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企业自主研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FDI 技术环境 企业研发

【JEL分类】 F062.4

一 引言

企业是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以企业研发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开放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发挥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也曾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来促进技术创新。1995—2014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由375亿美元增加到1196亿美元,已经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企业R&D经费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尽管如此,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一些领域仍然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201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4%、17.6% ,仍然低于发达国家。作为FDI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是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是造成技术依赖,致使创新能力被削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出于对自主创新问题的关注,学术界就FDI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强调了FDI的知识溢出效应,但不能解释国际资本流动和技术扩散并未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随后的一些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对新技术有着严格的保护措施,FDI反而不利于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这虽然能够部分解释发达国家技术输出很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技术依赖的局面,但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轨迹的观察表明,企业消化吸收能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DI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影响效果取决于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但是,仅从企业能力的角度并不能从根本性上解释企业创新行为,因为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外部良好的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涉及经济、制度、科技等方面的诸多要素,但从影响力量的来源看,主要包括市场、政府和企业。技术市场是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成果价值实现的重要渠道,是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动力源;政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为原创者独享创新收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企业间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技术服务通过传导信息和提供服务,促进技术合作,实现“技术最优”和“成本最小”。所以本文的技术环境特指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服务。我们认为,企业会根据所处的技术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以获取最大收益,也就是说,消化吸收能力是企业适应技术环境演变的结果,技术环境是影响FDI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关键因素。

技术环境不完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点,也是这些国家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低的深层原因。所以,从技术环境的视角研究FDI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更能揭示自主创新的机理,也为合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试图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创新尝试:第一,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分析FDI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及技术环境的调节作用,构建FDI、技术环境影响企业自主研发的理论模型;第二,引入技术市场、技术制度、技术服务三个技术环境变量,实证分析FDI对自主研发的影响及技术环境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验证技术环境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自主研发调节作用的差异。

二 文献述评

关于FDI对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主要存在“促进论”“抑制论”和“不确定论”三种不同的观点。“促进论”认为,作为国际知识溢出的一个重要来源,FDI主要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人员流动效应等溢出效应,对东道国企业产生知识溢出,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对中国的一些经验研究也支持了该观点。Sourafel Girma等研究了FDI和中国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外资公司以及东道国内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公司,相较其他类型公司,更加具有创新的积极主动性。还有一些类似的研究表明,FDI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

与此相反,“抑制论”则认为,FDI并不能够显著提高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反而阻碍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有着严格的技术保护措施,他们往往把研发机构放在母国,而东道国只是生产和销售基地,跨国公司的入驻难以对东道国企业技术产生带动作用。Haskel等对英国的研究表明,FDI会抑制东道国技术进步。范承泽等通过对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FDI抑制了我国研发投入。周艳梅的研究显示,外资参与对所有行业的内资企业的技术研发强度都有抑制作用。FDI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抑制企业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平均研发支出。

与前两种观点不同,“不确定论”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FDI是否促进技术创新,主要受到技术差距和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Haddad等对摩洛哥的研究得出,当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间技术差距较大时,会阻碍溢出效应的发生。Aldaba等对菲律宾的研究显示,当国内企业竞争能力和吸收能力弱时,FDI对国内企业的溢出效应有限。对中国的一些研究表明,外资的进入促进技术领先的本土企业提高创新投入,但却阻碍落后企业的创新投入。基于研发外溢的FDI前向关联提高了内资企业创新能力,而FDI后向关联倒逼的技术引进则抑制了上游行业的自主创新。还有研究认为,FDI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于技术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了研究。Yongmin Chen,Thitima Puttitanun的研究表明,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创新产生正向的影响。而Lei Yang,Keith E.Maskus,Patricia Higino Schneider则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刺激发达国家的企业创新,对发达国家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也有研究显示,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激励南方的自主创新,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南方自主创新没有激励效应。此外,傅晓霞、吴利学主要以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市场结构、研发资金来源结构等表征研发环境研究了其对企业研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差距通过人力资本等因素影响企业研发决策,而大企业比重、政府研发投入比重对自主研发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杨建君等以电信产业为例,分析了市场势力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技术市场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正向调节市场势力与创新的关系。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企业创新决策的研究比较缺乏。“促进论”主要着眼于FDI的溢出效应,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创新资源流动的作用机理,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有益地研究,但未考虑到FDI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技术依赖)。“抑制论”强调了FDI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能够部分解释“在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仍然落后,甚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但是,上述两种论点都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作为国外技术扩散的结果,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在现实中,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实现技术进步,不仅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更要对引进技术改造、再创新才能真正转化应用。这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在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权衡,其创新决策需要从成本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二是,技术环境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不足。“不确定论”揭示了FDI对技术创新作用的两面性,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但技术差距与吸收能力常常相伴而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其背后的原因没有进一步研究。尽管有文献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缺少技术服务对企业创新的研究,技术环境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更为少见。企业创新,首先面临的是国内技术环境,它们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收益和成本,而收益和成本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依据。尽管FDI流入既可能给东道国企业带来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促进自主研发,也可能给获取国外技术带来了便利、增加技术引进,但最终选择是根据自身所处的技术环境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因此我们认为,FDI对东道国企业研发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但还受技术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拟从收益成本分析入手,考察FDI对企业研发决策的影响,分析技术环境的调节作用,从而给出FDI对企业研发影响的机理,并利用1995—201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三 理论分析

1.FDI对企业研发的影响

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企业研发决策需要根据既定的资源约束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资源如何在技术研发和商品生产之间进行分配,其次是技术研发内部之间分配。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较为落后,常常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进步,但是,核心技术无法引进,所以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这意味着,开放条件下,后发国家可以选择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即需要在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之间进行选择,无论何种方式都要支付可观的研发成本,但最终结果是资源在两种方式中的生产效率相同。

假定只有一种资源,企业拥有量为 W ,固定成本为零,资源价格为 p 。生产两类产品,一种为普通产品,所用资源数量为 Y ,其生产函数为 Q C × Y γ ;另一种是新产品,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所用资源数量为 Z 。如前所述,企业可以进行自主研发获得新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假定用于自主研发的资源为 Z D ,用于技术引进的资源为 Z F Z D Z F Z ),无论何种方式最终都能生产出新产品,但两种方式的知识生产能力存在差别,其生产函数分别为 N D β (0< β <1)为产出弹性, A D A F 分别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技术效率,企业的资源分配问题可以表示为:

其中, U γ (0< γ <1)分别为企业的收益、资源在生产活动中的产出弹性,根据一阶条件可得到资源在研发和生产活动中的均衡投入分别为:

以上结果给出了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的决定机制,给定其他情况,均衡的结果是资源在两类产品中的边际产出相等。

在资本流动条件下,FDI带来了创新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企业可以利用该创新资源通过学习、模仿、启发、消化吸收等途径组织研发活动,从而获取长期持续的收益。事实上,这种研发方式是发展中国家获取新技术的重要途径。Basu和Weil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观察表明,绝大部分国外技术都要经过模仿、改造和再创新等才能转化为后发国家企业的实用技术。企业自主研发往往是开拓性的研究,对未来方向的判断和预测,有着很高的要求,其预期收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FDI的引入,本地企业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方法,通过产业间的关联等多种途径吸纳新信息,并将其运用到自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中,甚至为原创性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有益借鉴,提高了自主研发的预期收益。所以,FDI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研发技术效率的提高,如王然认为,FDI通过后向和前向关联影响自主创新的技术效率,我们可以用(3)式表示这种关系:

式中, β 1 为FDI对自主研发技术效率的影响, CON β 2 表示其他因素及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n 为自主研发的基础效率。

另一方面,FDI也改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的方式,如通过技术合作、合资经营、特许经营、参股甚至技术购买等多种方式获取新技术,从而尽早获取新技术带来的收益。也就是说,FDI流入使得企业技术引进更为便利,成本降低,预期收益增加。从这种角度看,FDI在短期内提高了资源(用于技术引进部分)的技术效率,可以表示为FDI的函数:

式中, β F 反映了FDI对技术引进的技术效率的影响, CON θ 表示其他因素及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n F 代表了技术引进的基础效率。

将(3)、(4)带入(1),企业资源分配条件变为:

利用一阶条件求出资源在各个环节中的均衡投入分别为:

β 1 β F >0 可知, 是FDI的增函数,若FDI增加, ,企业会增加创新活动的资源分配:一是增加自主研发投入;二是增加技术引进投入。我们用(7)式表示FDI对自主研发投入产生的影响:

式中, α 1 为FDI对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 α 2 为其他因素对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FDI流入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提高了预期收益,对企业会产生两种效应: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至于选择哪种方式,还需权衡收益与成本、比较净收益之后,再进行决策。

2.技术环境的调节作用

技术引进一般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收益相对稳定,成本主要由技术合作、技术购买、技术改造等费用组成,不确定性较低,在既定技术条件下,主要由市场决定。相对而言,自主研发的不确定性较大,其成本和收益是内生的,即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条件下,研发成本和收益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自主研发的收益和成本变动对企业研发方式选择有着更大的影响。

研发收益和成本与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更为密切,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分析技术环境对研发收益和成本的影响,那么就可以揭示企业研发选择的决定机制。

技术环境主要包括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服务等。首先,技术市场发展直接影响着创新资源配置,进而影响着自主研发的收益和成本。企业对新技术了解越便利,对未来风险防范更充分,研发成功的概率就越高。新技术研发不仅是一项科技过程,还是一个信息传播和应用的过程。科技信息可以借助合理规范的市场进行传播,有效降低自主研发的交易成本、学习成本,降低风险,促进自主创新产出的实现。其次,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了稳定的预期,降低了风险成本。新技术开发往往具有潜在的巨大收益,一旦有模仿、盗窃等侵权行为发生,将会给原创者带来巨大损失,从而影响创新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作保障,以消除创新成果的外部性,独享创新成果的经济利益,并进一步激励自主创新。Kanwar和Evenson的研究发现,创新成果被保护的程度越强,企业从创新投资中获取的收益越多,越容易进行创新活动,同时还可以抵御模仿。第三,技术服务可以活跃技术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收益实现。技术服务越发达,企业从中获取信息技术和学习技术的便利性便会提高得越快。各种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可以提供技术搜寻、谈判、咨询、技术转让和交易服务,降低技术交易成本,促进知识产权有效配置,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以上分析说明,技术环境对企业研发收益和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前所述,企业研发选择主要通过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进行决策,这意味着,企业的研发选择与其所处的技术环境密切相关。由此可以推断,FDI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受到技术环境的影响,在技术环境利好时,自主研发的成本较低,收益较高,即提高了自主研发的净收益,改变了原来的均衡,企业更倾向于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即技术环境对企业自主研发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技术环境的调节作用可以理解为,在开放条件下,技术环境越完善,FDI对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越大,企业不仅会增加自主研发投入,最终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对外部创新资源和技术的利用和消化吸收能力。我们可以用(8)、(9)式表示这种影响:

其中, 的含义与(7)中的相同,为FDI对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 的含义与(3)式中的相同,即代表FDI对自主研发技术效率的影响, 实质上反映了FDI的溢出效应。 TEN 代表技术环境, η λ 分别为技术环境通过FDI溢出效应对自主研发投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 分别反映FDI单独对自主研发投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将(8)带入(7),取自然对数,得到(10):

该式表达了FDI、技术环境对自主研发投入产生的影响, α 0 表示FDI对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交互项系数 η 反映了技术环境对自主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自主研发往往涉及产品设计工艺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受技术环境的影响更大,技术环境好意味着企业的研发成本更小,企业倾向于增加自主研发投入,我们预期交互项系数为正,即技术环境对自主研发投入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自主研发投入主要包括研发劳动和资本,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刻画自主研发生产函数:

式中, L D K D 分别为自主研发的劳动和资本投入, β 1 β 2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将(9)式带入(3),再带入(11),取自然对数,得到(12)式,以表达FDI、技术环境对自主研发产出的影响:

其中, β 0 反映了FDI对自主研发产出的影响,交互项系数 λ 代表了技术环境对自主研发产出的调节作用。如前所述,技术环境利好时,企业自主研发的净收益会增加,我们预期交互项系数为正,即技术环境正向调节自主研发产出。

四 变量设置与数据描述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我们以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为因变量,以FDI、FDI和技术环境的交互项为解释变量,以自主研发劳动、自主研发资本、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为控制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分析FDI、技术环境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

1.变量设置(见表1所示)

IRD——自主研发投入。自主研发投入包括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两个方面。新产品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反映自主创新活动投入的重要指标。鉴于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所以选用研发经费投入来衡量自主研发投入,用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代表。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借鉴朱平芳的做法,以消费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权重分别为 0.55 和 0.45 计算出R&D价格指数,进行消减。

INV——自主研发产出。目前广泛使用的自主研发产出指标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和授权数,两个指标各有优缺点,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企业研发活动最终效果的体现,较客观地反映了研发活动的市场价值,但缺乏严格统一的新产品划分标准。专利申请和授权数能够直观地反映创新水平,但有些专利缺乏商业化价值,而另一些企业因保密而不申请专利。综合考虑,本文借鉴沙文兵的做法,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自主研发产出,并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FDI——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用每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据表示。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和便于对照,参照彭建平的思路,按照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年平均价)折算为人民币值,再根据GDP平减指数进行消减。

MAR——技术市场发展。技术市场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生产的主要渠道。其最终发展的结果体现为技术市场的活跃程度,参照杨建军的做法,用技术市场交易额反映。

PRO——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选择,一般用专利授权数和专利申请数反映,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专利授权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所以主张用专利申请数量表示。借鉴樊纲等的方法,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量/R&D人员数反映。

SER——技术服务。受数据限制,技术服务指标较难选取,但《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中提供了1998年以后的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技术服务中心数,技术服务企业的数量、收入、总资产等数据,企业数量受企业规模影响较大,服务收入受服务对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综合考虑选用技术服务企业总资产代表技术服务。为消除价格因素,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消减。

RDL——自主研发劳动。由于企业规模的差异,研发投入和产出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自主研发投入模型中引入自主研发劳动作为控制变量。现有研究中,常用的衡量自主研发劳动的指标有:科技活动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数、R&D活动人员数以及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前面几个指标的统计口径更为宽泛,而R&D人员全时当量则更为准确地反映了企业自主研发人员投入情况,本文选用大多数研究采用的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

RDK——自主研发资本。自主研发资本是影响自主研发产出的重要控制变量,用R&D经费支出存量反映,是根据自主研发投入IRD计算出的存量。具体计算过程如下:借鉴Suzuki的做法,按照永续盘存法计算,折旧率按照15%,初始存量用1995年的数据除以样本期间R&D经费平均增长率加折旧率。

INF——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科技信息的传播,企业获取技术资源更为便利,对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信息化水平的代表指标涉及多个方面,如果选择较多,会损失模型的自由度,甚至产生多重共线性等问题。长途光缆是电信通讯能力建设中最为基础的指标,综合考虑,选择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作为代理指标纳入模型。

GDP——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可能会缩小,技术引进可能会有所减弱。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也意味着自主创新意识越强,从而增加自主研发的投入,所以将经济发展水平引入模型,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利用不变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以样本初始年1995年为100%,进行消减计算出不变价格的GDP。

表1 变量及其含义

2.数据描述

本文选取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R&D经费支出等数据最早追溯到1995年,所以文中数据范围为1995—2014年。2011年后工业企业统计口径变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保持一致,利用规模以上工业数据中提供大型、中型企业的数据,加总得到相应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由于缺少1995—1997年的技术服务数据,利用1998—2003年间技术服务企业总资产数据的平均增长速度进行估算。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见表2所示,各个变量的变化范围和标准差都较大,尤其是R&D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交易额三个指标,其标准差变异系数超过了100%,技术服务企业资产的变异系数接近100%,说明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在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方面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同时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基于以上数据,在暂不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我们分别绘制了FDI、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与自主创新投入及产出的带回归的散点关系图,如图1所示。

首先,FDI对企业自主研发具有积极的影响。图1(a)、(b)反映了FDI与自主研发投入、产出的变化关系。两个图形变化极为相似,FDI与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均表现出较为紧密的拟合关系,具有明显向右上倾斜的线性趋势。而且,自主创新投入、产出都体现出与FDI不同的变化趋势,即自主研发投入、产出在初期速度慢于FDI,到后期则快于FDI,这说明FDI只是影响企业自主研发的原因之一,仍然有其他因素影响着自主创新。如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外部的市场条件、技术政策和环境等。虽然如此,FDI与自主研发的正向关系仍然存在。

其次,技术环境对自主研发产生正向影响,说明技术市场是影响自主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图1还分别给出了表征技术环境的三个变量与自主创新投入、产出的变化关系,其中,图1(c)、(d)、(e)分别为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对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图1(f)、(g)、(h)为三个技术环境变量分别对自主研发产出的影响。总体上看,这六个图形比较相似,均表现出正的斜率和较好的拟合程度,说明技术市场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与自主研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后两组图形与(a)、(b)对比不难发现:三组图形具有相近的变化趋势,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对自主研究的影响,都呈现出初期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大,这种趋势与FDI对自主研发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也折射出FDI对自主研发的影响与技术环境有着一定的关联。

图1 FDI、技术环境与自主研发的散点关系图

五 实证结果分析

为检验FDI、技术环境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我们以(10)、(12)式为基础,引入随机扰动项,分别构建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模型:

模型中的变量含义与符号与前面相同。其中,TEN代表技术环境,选择技术市场发展MAR、知识产权保护PRO、技术服务SER三个指标,分别与FDI相乘以交互项的形式引入,以检验技术环境在FDI与企业自主研发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1.总体情形

考虑到文中样本数据的特点,要得到模型Ⅰ和模型Ⅱ的有效估计,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由于FDI及其交互项之间会相互影响,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可能不是完全外生的,而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FDI的一阶滞后作为其工具变量,以克服此问题,同时将交互项逐个引入,避免交互项之间产生多重共线性,分别得到结果(1)、(2)、(3)。二是自相关问题。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随机扰动项往往存在序列相关,所以运用迭代估计解决该问题。

见表3所示,报告了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模型的回归结果。从估计结果看,模型中大部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显著,参数符合与预期的基本一致,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DW值比较理想,说明模型设置和变量选取较为合理,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能够有效检验FDI、技术环境对企业研发产生的影响。

通过实证检验结果来看:首先,FDI对企业自主研发产生了较弱的正向影响,FDI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和自主研发产出。单从FDI的系数看,模型Ⅰ的结果(1)和(2)中,FDI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结果(3)只通过了10%的显著水平。模型Ⅱ中,结果(1)和(3)不显著,结果(2)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FDI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较弱。

表3 总体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估计参数的标准差。

其次,技术环境在FDI和企业自主研发关系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FDI与代表技术环境的三个变量交互项的系数,在所有的模型中都为正,均通过了5%以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了FDI促进企业自主研发的关键在于技术环境,验证了我们前面的理论分析。这也能够进一步解释“不确定论”的观点,FDI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取决于技术环境。当技术环境较为完善时,技术市场比较活跃,企业增加研发活动能够获取更大收益,研发活动较为积极,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研发活动较为积极,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较小,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有效发挥,最终对技术创新产生有利的影响。

最后,控制变量对企业自主研发均产生正向影响,但显著程度呈现差异。其中,信息化水平对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其可能解释的原因是,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研发收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水平较为显著。因为,经济水平提高,创新投资能力和意识会逐步增强。研发劳动投入对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说明该因素不是影响自主研发投入的主要因素。从自主研发产出看,研发劳动投入的影响在结果(2)中不显著,在结果(1)和(3)中在10%的水平上显著,反映出研发劳动投入对自主研发产出的影响较弱,可能的原因是,从技术开发到应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效应,即存在一定的滞后。

2.不同所有制情形

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代理问题和资源禀赋条件,其创新决策和技术选择行为可能存在差异。这说明,对于所有制不同的企业,FDI对自主研发的影响也可能不同。那么,上述研究对于所有的企业是否具有一般性?我们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进行验证。

按企业所有制性质,我国企业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类(以下简称国有和非国有)。为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差异,我们利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减去对应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国有)的数据,得到非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主要从自主研发产出方面通过模型Ⅲ、Ⅳ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见表4所示。

表4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估计结果

(续表)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估计参数的标准差。

总体上看,在表4显示的结果中,FDI、技术环境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与总体情形下较为一致,说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一般性。具体表现为,FDI对企业自主研发具有较弱的正向影响,FDI与技术环境的交互项较为显著,验证了技术环境在FDI与自主研发关系中的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技术环境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调节作用表现出较大差异。两个模型的结果(1)对比表明,非国有企业中FDI与市场化程度的交互项系数大于国有企业的系数,而且更为显著。非国有企业面临的往往是竞争比较充分的环境,生产和发展压力决定了其快速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而国有企业多数处于垄断地位,所有者为全体公民,实际上是虚置的产权关系,面临着代理问题等,这就决定了它们对市场环境的敏感程度出现差异。比较FDI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交互项系数,非国有企业的高度显著,而国有企业的不显著。由于国有企业的利益更多地来自于政府赋予的垄断权力和特殊保护,资源配置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如重视专利的数量而忽视质量,而非国有企业更加重视专利的质量和经济价值。这与徐欣和唐清泉的观点基本一致。从FDI和技术服务的交互项系数看,非国有企业的系数比国有企业的大且更为显著,这说明非国有企业自主研发受到技术服务的影响更大。自主创新投入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收益存在较长时间的滞后,这就要求企业拥有较大的规模和资金实力,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企业实力存在一定的劣势,更加需要技术支持和服务。

六 结论与启示

企业创新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通过比较收益与成本进行研发选择是理性的行为。研究FDI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应遵循收益、成本分析的逻辑。技术环境优劣决定了研发成本和收益的差异,对FDI的溢出效应产生着不同的影响。鉴于此,我们从收益与成本分析的角度入手,通过局部均衡建立企业研发选择的均衡条件,以分析FDI对企业自主研发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技术环境的调节作用。最后通过建立实证模型,验证了FDI、技术环境对企业自主研发影响的有效性。结果表明,FDI对企业自主研发产生微弱的正向影响,技术环境在两者关系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实证表明,技术环境对非国有企业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大。

研究结论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自主研发,关键在于技术环境建设。也说明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关系的重点在于技术环境建设。技术环境建设滞后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进步道路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造成企业学习、吸收能力低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完善技术环境,是促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有效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着力点。首先,推进技术市场建设。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创新资源,促进技术交易及信息共享平台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加大创新成果保护力度,提高企业创新的预期收益并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入社会资金流入创新领域,为企业筹集更多地创新资金,减少企业自主研发的风险。第三,鼓励各类技术服务组织、机构多样化发展,如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要素的效率,节约企业创新成本。此外,通过税收减免、科研补贴、科研项目、减息、贴息贷款等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的自主研发等创新活动,特别是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创新收益分配机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Aldaba R M,Aldaba F T.Assess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to the Philippines[OL].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2010.

[2]Andersson U,M Forsgen,U Holm.The Strategic Impact of External Networks:Subsidiary Corporation Performance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318-343.

[3]Basu S and Weil D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Growth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4):1025-1054.

[4]Blomstrom M,Sjoholm F.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Does Local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4):915-923.

[5]Girma S,Gong Y,Gorg 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ccess to Finance,and Innovation Activity in Chinese Enterprises[J].Discussion Papers,2008,22(2):367-382.

[6]Haddad M, Harrison A.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rom Morocco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1):51-57.

[7]Haskel,Jonathan E,Pereira Sonia C,Slaughter Matthew J.Does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oost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J]. Review of Economics& Statistics,2007,89(3):482-496.

[8]Kanwar S,Evenson R. Do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pur technological change?[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1,55(2):235-264.

[9]Lei Yang,Keith E Masku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xpor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90(2):231-236.

[10]Mansfield E,Schwartz M and Wagner S.Imitation Cost and Patents:An Empirical Study[J].Economic Journal,1981,91:907-918.

[11]Stiebale Joel,Reize Frank.The throug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Innovation in Target Firms[J].Internatio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1,29(2):155-167.

[12]Patricia Higino Schneider.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Growth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 Panel data Study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9):529-547.

[13]Suzuki G K.R&D Capital Rate of Return on R&D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of R&D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9,43(4):555-564.

[14]Yongmin Chen,Thitima Puttitanun.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11):474493.

[15]陈国宏,郭弢.我国FDI、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7-13.

[16]陈守明,戴燚,盛超.我国企业对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反应:形式还是实质?[J]科学学研究,2016,34(2):268-278.

[17]陈羽,邝国良.FDI、技术差距与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8(7):88-96.

[18]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 2011 年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91-114.

[19]范承泽,胡一帆,郑红亮.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43(1):89-102.

[20]傅晓霞,吴利学.技术差距、创新环境与企业自主研发强度[J].世界经济,2012,35(7):101-132.

[21]郭春野,庄子银.知识产权保护与“南方”国家的自主创新激励[J].经济研究,2012,47(9):32-45.

[22]李晓晨,刘金林.FDI与自主创新协同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5(5):91-99.

[23]沙文兵.吸收能力、FDI知识溢出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04-112.

[24]沈坤荣,李剑.企业间技术外溢的测度[J].经济研究,2009(4):77-88.

[25]潘申彪,余妙志.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了么?[J].科研管理,2009,30(5):124-131.

[26]彭建平.FDI存量、R&D存量与自主创新——基于省际动态面板GMM估计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4,31(1):79-83.

[27]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44-55.

[28]王然,燕波,邓伟根.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6-25.

[29]王欣.FDI、知识溢出与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10(7):62-68.

[30]王永军,邱兆林.DI技术溢出、自主研发与内资企业技术创新——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7(6):24-35.

[31]徐欣,唐清泉.R&D投资、知识存量与专利产出——基于专利产出类型和企业最终控制人视角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2,34(7):49-59.

[32]徐欣.企业技术引进、产权与倒U型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9):45-54.

[33]杨建君,刘华芳,聂菁.市场势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电信产业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9):65-73.

[34]张宏元,李晓晨.FDI与自主创:来自中国省际面板的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6(3):24-35.

[35]张望.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J].统计信息论坛,2014,29(10):58-65.

[36]曾诗鸿,姜雪,蔡明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多维度创新产出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4,26(11):28-38.

[37]周艳梅.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43-46.

[38]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45-54.

论文执行编辑:皮建才
论文接收日期:2016年11月8日 jcKl+YnwN/07EwhjcQzFGIwGjfiLIqFhWuVZ5PQDlBPG21jJTIJrkkPTdQTotM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