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促勤政以奋发有为

在《论语》中,“敏”有两义。一义指“敏捷”,如《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另一义指“勤勉”,如《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本文引论中的“敏则有功”(《论语·阳货》),即取第二义,指“勤于政事”的意思。按照儒家的思想,当政者要做到“敏则有功”,自己就要任劳任怨,率先垂范;对民众要劳而不怨,爱惜民力;在用人上则要量能授官,考核功过。这些,就是儒家勤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关于“敏则有功,任劳任怨”。大禹就是儒家心目中无可挑剔的典范。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了治水,身先士卒,不怕劳苦,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让人民安居乐业,为华夏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从政当官,究竟是为个人享受还是为民众操劳?这个问题在汉代就有过争论。官员们认为,“官尊者禄厚,本美者枝茂”,所以当官发财、荣华富贵、封妻荫子,乃是天经地义。儒生们则指出:“禹、稷自布衣,思天下有不得其所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故起而佐尧,平治水土,教民稼穑。其自任天下如此其重也,岂云食禄以养妻子而已乎?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劳。一人失职,一官不治,皆公卿之累也。故君子之仕,行其义,非乐其势也。”(《盐铁论·刺权》)他们以大禹为例子,说明当政者来自民众而为民众排忧解难,胸怀天下之志而担当天下之责,只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才对得起民众的委托,也对得起民众给自己的这份俸禄。因此,君子当官从政,是为了推行道义,而不是为了享受其权势。两千多年前的这场争论至今依然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现在有的干部说什么“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把手中的权力看成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工具而不是报国为民的责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从不从政完全是个人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须知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在中国当官和发财是完全不兼容的,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来当官。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我们的干部要通过辛勤工作而建功立业,造福于民,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关于“劳而不怨,爱惜民力”。为了“敏则有功”,当政者本人要率先垂范,做到任劳任怨;对民众则要爱惜民力,做到劳而不怨。孔子将“劳而不怨”作为治国理政的“五美”之一,“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当政者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规模去使用民力,就不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孔子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所谓“敬事而信”,就是要求当政者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而率先垂范,真诚无欺地对待民众而取信于民;所谓“节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节约”,而是指“节制”,即按照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政府的财政支出;所谓“使民以时”,其中的“时”本义指“农时”,也可以扩展为“规律”,指当政者必须按照生产规律指导民众、使用民力。宋儒进一步指出:“《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朱熹:《论语集注·学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当政者要有爱民之心。有了爱民之心,财政支出就会保证民众的实际需求,该花的钱就花,该省的钱就省;有了爱民之心,使用民力就会充分考虑民众的真实意愿,该做的事就做,不该做的事就不做。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各级干部提供了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舞台。但是这种功业,必须以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为此大肆举债,寅吃卯粮,所使用的民力财力大大超出了所在地区的财政状况和实际需求,这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需要的“政绩”,必须是真正造福于人民群众的功绩,而不是为领导者脸上贴金的光环。即使是这样的“政绩”,也必须量力而行,不能违反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和长远利益。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必须立法确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规范政府债务和财政支出,严格科学规划,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充分民主协商、公开征求民意,并执行决策者终身负责制,将领导者的政绩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功在当代,惠及千秋”。

关于“量能授官,考核功过”。儒家的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既强调道德品质,又重视实际才能。荀子提出:“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君道》)在荀子看来,审察德行来确定等级,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使每个人都能够承担他们的工作,都能得到和他的才能相适合的职务,这就是任用人的办法。董仲舒也提出:“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汉书·董仲舒传》)在董仲舒看来,在授人官职的时候,不应该以他当官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他的功劳,而应该以他实际表现的优劣作为任命的依据。量度才能而给予官职,根据德行而决定位置。这样,就能做到清廉者与无耻之徒不同路,贤能者与不肖之徒不混杂。为此,就需要对官员的实际表现给予严格的考核。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向帝舜报告说,自己在治水的过程中,地方首领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后来,“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固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考核官员功过的最早记录。而根据《唐六典》记载,早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的官员考核体系。其中“四善”指品德方面的标准,内容包括:道德操守皆有口碑,廉明谨慎表现明显,公平正直值得称道,勤勉工作没有松懈。“二十七最”则指二十七种岗位官员的工作职责,是才能方面的标准。考核成绩分为九等,作为官员升迁或罢免的依据。此外,对于没有官位的一般行政办事人员的考核则分为四等:廉明、谨慎、勤快、公平者为上等,办事公正不牟私利者为中等,工作不勤快者为下等,贪污腐化者为下下等。对于当政者来说,廉政与勤政同等重要,腐败丧失民心,勤政则获得民心。当前,中国的反腐败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在路上。我们既需要克己奉公、气正风清的廉政,也需要勇于承担、奋发有为的勤政。为此,要建立完善的干部选拔、考核和问责制度,任贤使能,赏勤罚懒,让有能有为的“千里马”竞相驰骋,为伟大的时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xKH4OoTc3UJJcKjW48Jx99O3/18EkEE470HL8NOoiF9pAtbrvcFw14VYb/5in4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