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管理实践中的信仰逻辑与均衡

(一)管理者的信仰均衡路径及实践

只有信仰才能打造出一种至善理性的终极均衡,这样才能建立个体内外、主观之间及主观与客观之间几乎难以达成均衡的互动模式,个体如此,组织也如此。

1.第一步:管理者首先成为真理的皈依者,找到自己的最高管理者

不管自身的知识、经验有多丰富,不管自己曾经取得过多少成功,管理者都要意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和自己主观的有限。如果不能突破自己成功的一切障碍,就常常会成为让自己走向失败的力量。

客观世界是自在的,对于人这个客观世界微小的分子,客观力量具有绝对的主宰性。人的所有行动必然要遵从客观大道的制约,在规律之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运用规律,才能达成良好的结果。“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庄子·天地》)所以作为生命的至高管理者——天地大道,就是管理者的至高管理者。若想不被自己的主观所困,就要皈依这个至高的管理者。如此,管理者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有限理性给自己生命带来的困境,才能够获得至高理性。可见,做好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建立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上述联系,让自己成为真理的信仰者与皈依者。

管理者所面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客观世界。客观的规律是自然存在的,只有在客观大道的规律基础、标准上打造的管理方法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效果。其最后实现的均衡结果是:管理者在自我的存在与客观世界中达成了一种平衡,而不是自己有限主观与客观的对抗。

2.第二步:做真理信仰的修行者

找到了自己的最高管理者,也就有了提升自己、向客观真理靠近的路径。到了这个地步,管理者要做的就是确定自己的至善信仰方向,并在对自己的有限性保持一个理性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目标锁定。在至善信仰的价值方向上,确立自我的信念行为体系,明确基于信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工作方式,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模式,并在自己的生命所及之处全方位践行。在这个过程当中,当自身还没有达成至高理性的时候,通过客观反馈给自己的结果,随时检视自己有限理性所产生的问题,随时调整升级自己的方法和行为模式。这种自省自修都是修正自己,让自己的主观靠近客观,也是一个向至高理性趋近的过程。这一阶段的本质也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过程,是与众人达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前提。其最后实现的均衡结果是:通过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完善自身,做好自身的建设,自己的学习,对心性的把控能力,德行之间的关系,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完成一个自我的均衡,最终达成自我个人能力、外现品格、经济利益、心性四个方面的均衡。

3.第三步:全心全意服务,做众人的使者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中庸》)当管理者意识到被管理者、环境等都是自己的客观,都自有其规律,因而不能用自己有限的主观和理性简单地去决策行为的时候,就会更理性地去观察、寻找、学习这些规律,让自己的决策和行动更符合规律。“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为众人服务的过程本身也是管理者在践行至善信仰中达成内外合一的一个过程:通过为众人服务观察自己的内心、行动,通过对服务结果审查自我信仰实践的水平,并通过对整个过程的省思提升自己的服务方法和实践能力。管理者不再是简单地利用被管理者来干活、赚钱,而是要在企业的平台上,借助工作来帮助被管理者进步、成长,并实现全面发展。管理者在淡季的时候帮助被管理者学习、成长、提高;在旺季的时候帮助被管理者处理难题、增加阅历、增加收入。当被管理者的收益增加,能力提高,管理者还要帮助被管理者提升人品和德行。“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其最后实现的均衡结果是:自己的信念、行动、结果均衡一致,至善理性信仰个体最优,自己与众人的管理和谐而均衡。

4.第四步:管理者自觉地在服务过程中接受客体的监督

当前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时,管理者的心性和能力的成长已经远非一般人能够企及。在这个阶段管理者稍稍松懈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出现倒退。当自我的谦卑性、自我管理能力、服务的心态和结果都已经很令自己满意时,这个时候的管理者很容易忽视客体的感觉,“我是全心全意对你们好”,“以我的能力帮助你们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时候被管理客体的感觉可能就会被忽视,管理者就会出现武断、专制的方式,并且因为自己的卓然不群,管理者也会生出些许傲慢、满足之心,这些都是倒退的表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客体也就是被服务者的感受、他们的想法,对于作为服务主体的管理者突破自我系统的天花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管理者在服务的过程中,随时要保持开放性的心态,归零的状态,接受管理客体的信息反馈,完成一个客体和管理者的有效互动,不断地从外面吸纳能量来帮助自己提升和自我超越。其最后实现的均衡结果是:群体的互动综合收益最优,近期与未来综合性最优。

在以上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对自身的信仰系统做理性、正面的自我强化,并逐渐把这个系统变成了一个外部的其他力量都无法攻破的自洽系统。当管理者在企业的管理环境中,能够以自己作为支点,用信仰的模式去格式化、改变提升自己的同时,以其为中心的各种博弈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形成困境的前提条件已经被完全改变,困境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发生和存在的条件。

管理者在成为信仰者并体验到信仰的力量之后,不仅要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信仰的价值,还要在组织中打造一个机制,让更多的人主动、积极地走到至善信仰的路上来。从信仰模式中受益的管理者,若能将自己的力量放大,将这个过程在企业的平台中打造成一个模式、机制,使得进入到这个环境中的人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行动、意识的转化、强化,使信仰在自己的生命中生根发芽,企业将会因此拥有巨大的力量。

(二)管理者在企业中建立信仰培养机制

毫无疑问,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好的企业环境就会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反之,不好的企业环境则会影响甚至破坏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企业中的人,工作之余还有家庭生活、亲朋好友活动等其他社会活动,企业中人所信奉的价值观、理念会直接通过个人的社会活动影响到其他群体。

在企业工作的人们,自进入企业之后,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企业工作中。因此,企业的价值观和环境,都会对企业中的人产生影响。可见,一方面企业可以成为影响人一生命运的平台,同时企业也生产着带有企业个性和价值观属性的“人和物”,并向社会传递着更大的影响,故而“企业不仅是一个充满个人能量的集合,也融合了社会”。

企业和企业中的人,他们信仰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在不同信仰的物理空间,即使同样的人也会有差异度非常大的表现。当然,对于价值方向与目标已经很明确的组织或领导人来说,其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样的“物理空间”会决定我们想要的行为和结果。其实在现实环境中,很多企业也都在零星地使用一些方法,有信仰的企业管理者也在把信仰带进企业中,并在企业中形成了影响并取得了收效。一些处在生存和发展困局中的企业,也开始思考类似的问题,只是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信念思维行为结果和认知转化”的体系,也没有能够把这些要素统合起来并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运行的机制。

那么,拥有了至善理性信仰并体验到信仰力量的管理者,要在自己的企业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信仰系统呢?下列一些要点可以成为基本的参考:

确立企业的社会使命,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指向、管理者的服务定位方向。基于信仰的企业战略、目标、处事准则,并形成内部的习惯化模式和外部的品牌化效应。

企业所有的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形成一种自动的主体契约形成、承诺、实践的体系。制度的集体契约性质和契约一旦形成之后,就对每个主体有主体性的外部约束力。

将信仰行动具体化,连续化,形成塑造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的系统。个人和上级的自我管理和服务,都将进入日常化常规指标核定、交流、比赛、比学赶帮超的体系中。

在信仰的基础上,人人恪守自然大道,人人的首要责任是锁定自我管理。

企业中的人要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知识经验、心性,对人生、生活、工作和周围人重新定位——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把同事视为生命的伙伴,把工作视为人间的生活,把每一个困难视为自己进步的阶梯,把每一个优于自己的人视为自己的老师,把每一次挫折和事故当成磨炼自己心性之韧性的“磨刀石”,把任何人跟自己关系中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的力量化成自己成长的营养。

管理者在做好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服务于自己部下的成长,并将这一理念具体化成可以考核的指标,让管理的制度流程成为文化的载体,打通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引领人心,觉悟人心。

管理者通过服务于被管理者的快乐、觉悟、能力与技能的成长,造就管理者与部下心性、品德与业绩的共同成长。

对于管理者的考核,要以考核帮助其被管理者全方位地成长作为指标体系,每一个人要把自己从别人那里、从工作那里、从成绩和错误那里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化作个人的进步。以及这份进步又化作下一阶段自己的能力与客观结果的改变与提升作为考核的指标。

管理者建机制、搭平台、做推手,让每个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在集体主体性的氛围中得到完善和成长,让每个人去表达、展现和强化自己生命中最优秀的力量。

管理者可以腾出身来站在一旁,作为一个格局的旁观者、思考者和谋划者,使自己的组织和团队能够走向满足世俗、超越世俗的境地。 qCP4ikWuzQi9lgK4STL9GtosWdntXQ5UIT/g1c8bL9Vvv2D1cGuz1KpTPEA0iX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