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信仰均衡与至高理性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阶段都有各种信仰形式存在,而无论是人类个体或者群体对于信仰的需求也从来没有间断过。一些宗教和信仰的形式,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依旧存在,而且在人的精神领域和心灵空间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那些信仰的信徒和使者,用至善、爱、奉献践行着他们的信仰,净化着自己的心灵,也凝聚和影响了一代代人。汇总起来,占据今天社会主流的一些信仰形式和教派,尽管在表述的方式和内容上有差异,但教义中的核心和精髓都是相似的。

(一)信仰者的至高理性

人类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即使是当今最先进的仪器也不过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一般来讲人们都相信眼见为实,即使人眼看不到的东西,也要通过各种仪器,变换到人能够看到后才会相信。人类认识自己和探索世界的历史,基本上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更新和不断否定自己的历史。“人们只有在认识了整个世界连同全部在其中起作用的那些力量时,才能按照这些规律成功地在世界秩序所允许的程度上,实现他们的生活目的,所以人们行为的第一个规则是全力以赴地去获得这一认知。” 而理性是人的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是人的头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与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无限真理的有限认识。对于人类来讲,“那种最高的规律是能够控制观念活动的,是生命观念与观念之间的最一般的和最根本的关系的东西。人的理性是可以控制我们精神的根本能力,对于这种至高理性的追求与满足就是最高的善。” 并在这样连续不断的重复互动过程当中,这些有限认识成为自身认识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对技术机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于机器的信任,是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讲,机器的客观能力是人所难以企及的。但机器本质上来讲仍是一种验证性的工具,其使用及结果都受到使用人的限制。若使用者没有理性的自我认知,不能实现主观思维上的突破,单靠机器来实现本质的进步是很困难的。

1.至高理性中的真理至上

虽然信仰的表达是主观的,但也是体现一种主观与客观关系的模式。信仰所皈依的力量,并不是个体主观的力量,信仰涵盖着人类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所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并且这些知识与力量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被更新和提升。信仰所指向的价值方向不是个体主观的,而是无限客观世界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系辞》)“从信仰方式上看,信仰理性化就是在信仰与理性、人性与天道的互动中寻求一种中庸式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在对信仰神学化和自然化的不断批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信仰将超越人的主观的、人类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研究清楚的、寄托了人类最美好期望的那种力量,给予人格化的塑造、描述和遵从,并将其人物化和神化。将人所期待拥有的但又难以捉摸的那种力量给予价值信条化,并将其作为教义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将教主和信条作为个人、群体的价值和行为定位及其行动方向的依据和标准。信仰中的这些模式强化了信仰者的个人主观对客观系统和客观规律的皈依与遵从。可见,信仰者是理性地放弃自己的有限主观,让自己的主观接近无限的客观,把自己完全地融合到客观世界的大道中,这也是信仰者至高理性中的一种彻底否定精神。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庄子·德充符》)“人类不是世界的上帝,不能为所欲为,只能不断地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规律,并不断否定自己前期的主观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在明了自身认识局限性的同时,要使自己获得‘理性的谦虚’——一种真正接近科学精神的理念和能力。” 一般人从自己过往的知识和经验所构筑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自己主观所确定的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和关系处理模式,虽然有着客观性的引导,但因为自我的主观局限、自我的循环认证及自辩体系决定着这种理性只能是一种有限理性。因为没有对真理的皈依及被引导,即使有限理性能够实现一些突破和提升,最终还是要回到自我的有限主观世界中。所以,这种有限理性本质上也是一种非完全理性状态,而基于这种模式上的互动及所导致的结果,常常就是各个不同主体间的不相容、不认可和冲突。在这样相互的博弈中,最终进入囚徒困境也是难以避免的。

任何人所建构的、即使是通过信仰来完成的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都是主观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即使是有客观性的基础,但也是不完备的。但是信仰的至高理性模式赋予了信仰者一种程序,信仰者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状态,随时否定并更新自己。信仰者清楚地知道,以自己有限的能力,是不可能真正正确地发现真理的。这种对自己毫不留情、理性客观的否定与剖析使得信仰者比常人更快地接近真理。

2.至高理性中的无我

随着信仰者对一道道关口的突破,个人的成就会不断积累增大,人的自我也会随之膨胀。只要有“我”的主体意识存在,就必然会产生与客体的对抗与冲突。“我有、我执、我痴”都会给人带来各种烦恼和痛苦。而真正的信仰者以无“我”为基础让自己“客体化”,破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障碍,将自己的心放空,去体会客观世界的规律和别人心中的想法,将客观的规律和他人的状态放进自己心中,摒除自己主观意愿和想法,顺应事情的规律和人心的规律去做事,于是就能够与天地大道相连接,并具备感受真正的世界、感受万物的能力。各家各派的教义中,谈及修行的法门如“空”“无”之说,都是“破我归零”的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其实,从强调内因在建立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反观在建立主客观关系当中主观作用的局限,不断地突破“旧我”,从而建立更优的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避免人在一个无限世界面前犹如待宰羔羊般的命运。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在不断积累经验和超越以往经验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而信仰的本质也是继承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经验的一种精神的最高表现。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信仰者,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具有上述的特质,拥有那般美好的状态,这是很令人向往的。在信仰者的所有特质中,能够贯穿其中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二)信仰的特质与模式

1.信仰者对大道的敬畏与皈依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庄子·大宗师》)信仰作为人类的一个主观认知体系,是人类主观与客观建立联系的一种尝试和努力。相对于广阔无垠、力量莫测的天地自然,古代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根本无法与之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人与天地的博弈是没有任何胜算的。于是,面对那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人们由衷地敬畏、崇拜、向往,并人格化了这种力量,进而出现了心灵上的皈依、臣服。所谓“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当意识到这种力量有助于种族的发展时,就会不断地对其品格化、高尚化、神圣化,希冀通过顺从而得到护佑。其实到今天为止,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探索还有无限的路要走,而无限的客观世界对于今天具有高科技的人类来讲,依然是力所难及。“我们相信某种叫作真理的东西以一种不可否认的形式存在着。人所能做的就是寻求发现这种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规律,科学也一样。” 当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即使是今天现代化世界中的科学工作者也会拥有那份敬畏与谦卑。而一般的非信仰者,在现代化的熏陶下,在权力物质的支撑下,经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在这种狂妄的自大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就很容易产生冲突。但是,信仰者面对这种人不仅能够理解,更能够包容,无形中就减少了产生对抗的机会。其实,一个信仰者即使面对与自己信仰体系不同的其他信仰者,也能够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些特质都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在博弈中实现合作的前提和条件。

2.信仰者的至善文明性

人对自己未来方向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人愿意如蝼蚁般庸庸碌碌地活过一生,即使为了后代,方向的选择、生命模式的打造也很关键。当人能够明白天地自然存在一个人力所无法干涉的客观现实与规律时,人这种智慧的生命就会开始自动寻找自己的终极与方向,并将人自身有限的高度标定在人力无法企及的客观力量与规律的代表——“天地大道”上,锁定在对生命、世界真相与价值的终极探求上。这一点,不仅对自我个体的发展,对人类群体也是最有价值的选择。人之所以形成社会并建立了社会中的各种运行机制,本质上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信仰也不例外,因为信仰不仅能够影响人的主观认知体系,更能够激发出人的能动潜在特质和力量。所以,信仰的价值方向的选择就成为信仰者与非信仰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其实,历史上给人类带来文明和进步的宗教信仰的价值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坚守着至善的方向,强调一些共同的美德:仁爱、慈悲、利他助人、包容感恩、自省忏悔等等。而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倾向性,成为正教与邪教的区别。当信仰者选择了至善的方向,在他与其他人接触的时候,无论是心念还是言行,都是善的方向,都是为了帮助对方,所谓“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素书》)。而且,信仰者在朝着自己信仰的方向践行的过程中,不是仅仅停留在内心的想法或者口头上的表述,而是在其自身所处的所有场合、环境中,无论是家庭、工作、社会活动,不管是与自己认识的人相处还是与陌生人,他都会时时刻刻地践行信仰。

信仰者对于一个非信仰者来说,不管是做出行为的动机、行为方式还是处理方法,几乎是透明的。这样在博弈的互动中很容易达成合作的模式,而且在与信仰者的互动中不存在争抢的模式,自然就不会发生困境的结果。

3.信仰者的坚定性

信仰者对于信条的相信具有终生的坚定性和不可动摇性,也是信仰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与自己生命始终相伴随且不可更改的。信仰者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他人的误解和非难,在遇到这些困难和挫折甚至是威胁的时候,依然能够做到不退缩,不改初衷,就如当初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从没有退缩,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一往无前。如同亚圣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当然,在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的时候,进步与成就即会出现,伴随着这些的还有赞美与诱惑。当这些诱惑出现,一个信仰者依然能够不为所迷,坚守自己的方向和原则。

对一个非信仰者来说,信仰者的这种至善模式可能是陌生的。在互动过程中,非信仰者可能会对信仰者的态度、行为产生疑虑,且并不领情,也许依旧会做出对自己有利和伤害信仰者的事情。但信仰者不会因为非信仰者的这种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依旧会带着善心践行自己的善行。“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道德经》)这也是信仰者对于信念的坚定性的表现。

4.信仰者的自我超越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一个人对自己客观全面的认知是很难的,人通常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问题,总想去改变别人,而很少把自己作为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去改变。特别是作为一个有过成功经验的人,在原有成功的基础上形成质的突破就更难。因为,复制原有的模式是最容易的,随着一个个成功的结果出现,好像也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这时候就会进入到一个自我循环的无意识状态中,也容易被曾经的成功现象所迷惑。能力达到一定的时候,一般的人已经很难再给成功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若成功者不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主动寻求自我突破,那么就有可能让过去成功的经验“打败”自己。

对于信仰者来说,自己在不断省思自己、突破自身局限的时候,还要借助于周围的一切来反观自己。通过周围的“镜子”,了解到自己的真实状态,不被自己的过去所迷,更可以通过周围的“镜子”反观自己的水平:帮助他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实现了相应的好的结果?是不是还要提升的空间?这些都是信仰者提升、突破自己局限的基本功课。

5.信仰者的正面价值转换能力

信仰者对于信条的解读已经形成了一套在至善方向上的清晰和逻辑化的模式,而不是漂移、模糊,或者相互之间矛盾冲突的认知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用清晰的模式引导、规范、强化自己的内心和行为,不仅不偏离方向,还能够将其作为使自己成长和提升的力量。因为有这样的程序,信仰者在处理问题时候的反应,无论是内心还是行为,都会和一般人有着明显的差别。首先,不管面前出现什么,信仰者都会悦纳。面对意料之外的,与自己预期不符的情况,信仰者并不会不满意,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自然有其背后的道理,不能让自己的主观局限蒙蔽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即使发生的大事情对自身造成了伤害,信仰者也能够悦纳,一切自有其因果,这就是信仰者对客观世界规律的信念。也就是说,不管在信仰者身边出现任何事情、什么样的结果,信仰者都能够做理性的认知与正面的解读,不仅不会产生负面情绪,还会感恩这些事情,将其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契机。“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在与这样的信仰者发生互动的过程中,不管非信仰者使用何种方式、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信仰者都会把它当成修行自己的工具,不会产生责怨,更不会以牙还牙,因而更容易引导关系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信仰者同时也是信仰路上的使者,当信仰者在自己的信仰方向上获得了收益,自己的生命状态不断得到提升时,他们就会把自己修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传播,与众人分享。信仰者与普通人一样也会遇到很多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一套信仰的程序,信仰者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一般来说,没有人愿意整天活在烦恼和痛苦中,当看到信仰者自身美好的状态、看到信仰者周围那些和谐的关系,很多人都会被触动、被吸引着学习。信仰者不会有任何的拒绝和排斥,会耐心、认真地帮助这些人,把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三)信仰均衡的实现

1.信仰者个体自我均衡的实现

信仰者在确立了信仰的路径后,后续的就是个体精神和价值方向选择、行为方式及其对结果的自洽式解释与辩护的连续统一体:因为信仰,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做出相应行动;因为行动,就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又因为是信仰制导的行动,所以,结果也是信仰的表现方式。这是一种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完成的自我驱动和自我圆满——自我的均衡突破物质欲望的奴役,让人的心灵和精神得以升华,从而摆脱现实对心灵的桎梏,产生出对自己生命的确定感,而寻找生命确定感的历程,也就是信仰形成的过程。

信仰的这种主观设计模式,是主观建构与客观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行动。在基于个体经验、体验、知识和人类社会文明积累的基础上,加之对个人判断有限性认识的理性自视,人们就会尝试着给自己的生命确立一个最优的价值方向,并能够在个体认同与群体认知、在认知与行动和行动结果的自证方面,能够形成一个自己认同的合理的自洽逻辑。从利他的角度上来说,“尽管自身的收入减少了,但是因其行为所创造的社会收入增加了他的效用” [1] 。于是,信仰者不仅能够在外部形成一个有利的氛围,还能够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生命找到社会的确定感。

我们一方面需要在个体体验层面进行某种必然性的确认,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新的变化对个体形成的确定感的挑战。当个体的确定感得到自己所属群体的支撑,也就是有了众人共同的确定感时,我们个体的确定感就会得到加强并变得稳固。当这种稳固的认知指引着我们的行动并决定着对行动结果的自洽解释时,当我们的这种认知、行动和自洽解释有利于自己和群体并与人类的文明价值方向相一致时,个体与群体的良性均衡就实现了。而信仰恰恰可以帮助作为个体的人,在其有限的生命区间、有限能力的情况下,避免在价值方向上的偏差与误入歧途,实现个体在生存区间的价值效率的最大化和个体有限生命活动效率的提高,以及对短暂人生质量的保障。

2.信仰者社会均衡的实现

信仰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既有个体亲历的客观,也有个体的主观参与其中;既有他人或者群体或者历史的客观进入个体认知的领域,也有许许多多主观与客观的混杂和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因为个体与群体的共同认知和个体确定感的形成,个人生命、群体和组织,乃至于国家和人类,就有了一种精神的秩序,而这恰恰就是人类个体、群体与组织、国家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和群体生命效率最优、活动最经济和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一旦这种信仰形成,就会形成集体的无意识,就会大大节省每个个体的心智成本,就会增加个体效率和优化群体秩序。这就是信仰于人类的价值所在!

信仰者是体恤人生中各种生命形态的善者,他们既能够理解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各种事件与现象的真相与必然性,也能够始终坚持以大爱的态度友善地对待不同的人,还会对各种人生事件抱着感恩的心态。信仰者对自身信仰绝对性的破除和对他人信仰的包容、尊重和理解,对至善价值方向的坚守,面对他人的误解、攻击和伤害能够做出符合信仰精神的文明的反应。如此,人类就可以避免因此而发生的各种悲剧与彼此的伤害,甚至可以减少战争的发生。

3.信仰者全面均衡的实现

人所做的一切,包括科学、技术、信仰,都为了自身、后代、种族能够健康、持久地生存与发展。如果努力的方向正确了,即使速度慢也没关系。如果方向不正确,发展得越快,离死亡就越快。就像一句俗语所说:“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不论科技发展得如何先进,如果没有一个可以控制其与人类福祉一致的力量,高科技的使用越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越大。“对人类而言,近代文明构建了卓越而舒适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错,是人类孕育了卓越的科技,但人类因此滋生傲慢之心,现在的人类正在错误的道路上加速奔走。” 人的精神也是需要滋养的,至善信仰的确立,首先会让个体的内心有充盈与富足感,心灵、精神的力量会让人的精神独立,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这种精神上的自给自足才能真正地给人带来安全的感觉。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时候自然就会平静和淡定,这时候所作出的决策才有可能是理性而友善的。

在今天的和平时期,外界出现的伤害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损失,他人的误解、中伤,威胁到生命程度的毕竟不多。钱财乃身外之物,他人的中伤也不过是无中生有,即使有威胁生命的事情,多数也是为了钱财。一般人在面临这种情境的时候,不愿意吃亏,往往选择与对方直接对抗,结果必然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对于一个信仰者来说,生命都可以奉献,钱财、名声更可以放下,所以根本就不会让自己进入到这种困境中。信仰可以迅速地帮助人确立至善的价值方向,这个方向会使人生的价值方向明晰,生命不会再因为价值方向的迷惑和选择而烦恼和痛苦,进而就会节约生命的成本。也就是说,通过信仰,个体走出了生命的自我博弈困境。

信仰,又是从价值观到行为再到结果解读的自洽系统。一旦信仰确立,人们就会达成自我本身及与外界的统一性。信仰在建立了自我内外秩序的同时,也使得共同信仰者减少了信任和沟通的成本,从而利于群体秩序的建立。信仰不仅是现实层面的,还包括对人生未来的向往。因此,一旦信仰确立,就会激活生命中的潜能,让人生充满活力和激情。总之,信仰可以帮助人们确立人生价值方向、优化行为效率、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激发潜能,并使人生和生命生活在简单、坚定、清晰、至善和幸福的方向与氛围中。相反,若是没有信仰,人生和生命就会在复杂中争论,在模糊中摇摆,在诱惑面前堕落,在错误中痛苦。

明确了上述的信仰均衡模式的优越性,我们再回到企业中的管理者这里,他们若是也能成为这样的信仰者,那么受益的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中的人,而是整个社会。

[1] Becker Gary S.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p.281-283. yy1XjtAClHmtD5offSQSUzd14GdNGFFEe52p5MabbEAG/IyCXrHbb6dTTz/8MU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