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发展科技研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三大高端化产业,推动与其它产业发展相融合,引导产业层级向高端化提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三大新兴服务业,发挥禀赋优势,促进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强化产业的活力和特色;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三大民生型服务业产业,丰富市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内容,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从高端、新兴、民生三方面打造导向明确、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三三三”产业增长新空间。同时,紧密结合“互联网+”的产业发展趋势,从智慧产品、智慧数据、智慧服务三个层级上推动服务业以“互联网+”为内在核心,形成纵向有序承接的产业链体系。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和标准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并重,建立健全服务于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4%左右。
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带、两区、三枢纽”的基本格局,引导服务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带”即打造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以绕城、绕越高速为基本轴线,连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研发区域、南大科学园、江苏生命科技园、徐庄软件园、紫东国际创意园、麒麟科技创新园、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谷等服务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包括栖霞、玄武、江宁、秦淮、雨花台相关区域,大力发展科技研发、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依托现有的骨干园区,鼓励园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衍生产业,整体提升示范带的产业密度。
“两区”即打造主城和江北新区两大服务业密集区。主城以新街口区域和河西新城为重点,鼓励建设大型商务楼宇和现代化商贸设施,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以及高端的咨询、法律、会展、会计、管理等中介服务企业,推动建设河西会展城,大力发展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建设成现代化水平最高、产业密度最大的服务业示范区域,并以此为引导,推动夫子庙、湖南路、中央门等区域商务商贸产业提档升级,并充分利用存量载体资源,通过发展创意设计、科技研发等产业,丰富主城产业内容、营造产业文化,打造若干充满活力的城区服务业发展功能区。
江北新区以城市核心区为重点,积极推动商务商贸业加快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打造辐射苏北和皖江地区的商贸中心;同时,以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软件园、海峡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试验区、化工物流园、七坝物流园等为主要载体,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型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特色的科研中心、创新平台、公共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规模,将新区打造成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服务业以高于全市服务业增速2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高速增长。
“三枢纽”即打造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加快空港枢纽经济区建设,按照国际性、现代化、生态化、智慧型的基本方向,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航空新城建设,争取申报设立以临空经济为基本定位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打造临空产业体系,集中力量推进空港枢纽经济区核心区建设,推动航空运输业、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临空高科技产业、临空型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集聚,完善综合保税功能,强化和提升空港作为现代城市经济活动引擎的作用,到2020年,空港枢纽经济区增加值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以上,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和发展带动作用显现,初步打造形成国家级航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疏浚延伸至南京为契机,依托南京江海中转主枢纽港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海港政策支持,加快建设龙潭、西坝、七坝、铜井四大公用港区,大力发展航运物流、集散分拨、仓储配送、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高附加值产业,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6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60万标箱,初步打造形成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加快高铁枢纽经济区建设,依托南站高铁枢纽,以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咨询、健康服务、旅游服务等为重点,着力引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总部、行政总部,建立技术交流与产品研发中心、产品展示与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等,加快构建南站商务商业圈,到2020年,基本完成高铁枢纽经济区基础设施框架构建,部分产业载体投入运营,高端商务商贸集聚区和长三角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形成框架。
全面推进郊区服务业特色化发展。主城、新区之外的区域,按照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有一定集聚效应的要求,促进符合环保、利于富民、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水平的商务商贸、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科技研发、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行业发展,打造形成一系列服务业发展特色区域。栖霞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商务商贸和现代物流等产业,强化对各类科技园区以及栖霞商务区、南京综合保税区(龙潭)、龙潭物流基地等重大园区和项目的建设推进;江宁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产业,强化对中国无线谷、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江苏软件园、牛首山佛文化旅游区等重大园区和项目的建设推进;溧水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强化对傅家边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区、白马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航空物流基地等重大园区和项目的建设推进;高淳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强化对国际慢城、高陶创意园、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等重大园区和项目的建设推进,形成与制造业协调互动、利于民生的郊区服务业有效发展格局。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信息化、网络化、便利化为导向,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推进全市消费从温饱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型,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从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型,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活服务需求,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健身、家政养老、会展、购物餐饮、汽车、绿色节能等消费,拓展内需增长空间;推进社区商业建设,促进社区消费模式创新,方便群众生活;巩固城市居民消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模式创新;推进月光经济集聚区建设,规划打造夜间商贸特色街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加强消费执法,促进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网络、汽车充电设施、旅游休闲及健康养老配套设施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相关功能完善,积极引导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连锁流通企业形成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体系,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点的农产品零售终端体系;创新基础性流通性设施建设模式,完善菜市场和便民服务网点设施建设,提升微利经营的流通设施建设保障;改善市场化商业设施建设引导方式,合理布局大型购物实体和商品交易市场。
加快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开展内贸流通体制发展综合改革,推动新兴流通方式创新,以“互联网+流通”推动传统流通企业转型创新,实行深度联营,实现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协同发展,并加快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电商平台,深入推进网络零售、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电子商务细分领域发展。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动农村流通网络模式创新和城市共同配送模式创新,在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枢纽引领、环城集配、终端便利”的城市共同配送空间格局。
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围绕创新驱动战略,以高端化和差异化为方向,进一步明确各集聚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度融合、与城市空间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度融合、与培植特色竞争优势深度融合,积极做好集聚区产业定位、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整体衔接,高水平建设一批定位清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促进集聚区以科技创新为立足点,走内涵式、高效化发展道路,整体推进优化升级。引导集聚区在载体建设上兼顾企业孵化、加速成长、做大做强几个环节的综合需求,大力营造创业的浓厚氛围,鼓励创新创业,形成创业活力迸发、创业财富涌流的生动局面。积极引导集聚区聚焦重点领域增加有效投入,不断提升项目质量和层次,加快建设一批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强、带动产业升级、促进集约发展的服务业重大项目,通过项目提升产业功能,增强发展后劲。集聚区经营收入、投资、就业人数争取年均增长达到12%以上。
围绕下关滨江、铁北、两桥、麒麟、燕子矶等城市功能优化升级的重要片区,以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商贸商务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通过大体量的功能置换整合空间资源,改变优势资源低效经营、稀缺资源均质利用的状况,拓展全市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更好地支持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创业创新活动;引导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孵化器,争取按年度孵化出区一批服务业优质企业;进一步制定专门的促进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
加快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鼓励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大企业技术更新和孵化器技术创新互相依存、有机衔接的发展模式;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南京市以外的区域。
加强对“十三五”期间总投资5400亿元的300余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其中,重点推进金鹰天地广场、汇金中心、栖霞商务区等30项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形成产业功能,发挥产业效应;重点推进华侨城、蜂巢城市、栖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等150项计划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切实按计划进度安排完成各项投资;重点推进河西南部鱼背地块、仁恒大明文化旅游产业园、菜鸟电商物流等68项已开展前期工作的重点项目加快办理各类前期手续,创造条件力促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并尽快开工建设;重点推进推进宏光地块、河西南部城市综合体等55项策划储备类项目完善规划,明确项目建设的各类边界条件,提高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加大推介和招商力度,落实项目投资,推动项目实施。
同时,加强重大项目的指导、服务和协调能力,建立市各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解决项目建设难点问题的效率,建立首问负责制,对项目在引进和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服务到底,确实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表10 十三五服务业重大项目分产业汇总表
按照同城化的指导思想,以南京都市圈八个城市为核心区域,以泛长三角西部区域15个城市为主要范围,加强合作,共同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推进区域产业合作。以物流、会展、旅游等存在较多共性需求的产业为基础,争取逐步实行共同的物流运营管理调理、共同打造一批区域会展品牌和招商引资重大活动、创新推出一批区域旅游品牌产品等,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优势。以鼓励和引导企业跨区域经营发展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形成区域性的研发、生产和经销服务网络,逐步推进其他产业的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
推动区域市场共建。利用南京商贸资源优势,引进先进商业模式,推动区域内城市商贸企业重组,形成以南京为核心的商贸网络体系;推动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与都市圈城市重点农产品基地、果蔬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建立统一的消费者维权体系,实现区域内消费者购物异地维权无障碍。
充分发挥全市发展服务业联席会议的职能和功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并进一步统筹全市发展服务业的资源,放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行政能效。进一步加大服务业综合改革的实施力度,争取在工作中再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紧抓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重点,促进南京市服务业产业层级得到进一步提升,稳步推进区域服务业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