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心理的实质

什么是心理?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同哲学的根本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同心与物、心与脑的关系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心理的实质问题是普通心理学的最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对心理实质的理解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观的对立

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于脑而独立存在着的一种东西。在古代,有人曾猜测人的思维、感觉和做梦等是灵魂或精神的活动。这种灵魂或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住在人的身体(心脏、血液、瞳孔等)里面,而当人睡着或者死亡的时候心理或灵魂就离开了人体。可见,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看作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

唯物主义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在我国,古时候人们一直以为心理现象是人心脏活动的产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所以汉字里许多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字词都带心字底或者竖心旁,如恩、想、情、意、恨等。这种把心理现象看成是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的见解,固然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心理产生于心脏,毕竟与事实不符。后来庸俗唯物主义者把心理活动和物质过程等同起来,认为脑髓之分泌思想就好像肝脏之分泌胆汁、胃分泌胃液一样。显然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对于心理的实质才获得了科学的理解。列宁精辟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可见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人的心理的实质的理解是: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观点可以表述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

如上述所言,古时候人们以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因为人平时可以感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在激动和平静等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可以明显感到自己心脏跳动的差异,身体其他部位则一般没有明显的感觉;再者,心脏在人体的部位也容易让人产生心理活动。随着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现象不是跟心而是跟脑密切联系着,例如人们观察到:在睡眠和麻醉时(如酒醉),心脏的活动没有变化而精神状态大不相同了;脑受了损伤的人(如外伤或震荡),心理活动就要受到严重的破坏,耳目完好却变聋变盲了,有的记忆消失了,有的言语、思维或随意运动受到了损害。有时这些损害跟精神病患者的情况相似,精神病患者正是在心脏和其他器官的机能正常的情况下表现出神志不清的。因此,人也就逐渐认识到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但由于脑的结构和机能都异常复杂,即使要对它进行解剖学的研究,在仅有简单器械的古代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18世纪以前,关于脑以及脑和心理现象的关系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不多见。

到了19世纪,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脑的科学研究逐步加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法国医生布洛卡对于大脑中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推动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研究;贝兹发现了皮层中贝兹大型细胞,增进了对于人脑的解剖学、组织学的研究;谢切诺夫关于中枢抑制现象的发现、对于大脑机能的了解更是一个大的进步。弗卢伦用切除法以及弗里施和希齐格用电刺激法所进行的研究,加尔宛尼发现生物电现象后引起的关于神经电现象的研究,都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类对于脑和神经系统机能的认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总结了人类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表面上如何像是超感性的东西,但它们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头脑的产物。”“心理的东西、意识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思维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而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2.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大脑是怎样活动才产生心理现象的?关于脑的活动的方式,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一切不随意的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例如手脚碰到灼烫或针刺时立刻无意识地缩回来,笛卡尔把这种活动叫作“反射”。笛卡尔是一位二元论者,他认为动物的一切活动和人的一部分的活动是反射,人的感觉、思维等则是灵魂的活动,与反射无关。笛卡尔的二元论,我们必须摈弃,但是笛卡尔所提出的反射的概念在科学上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从科学上开始对反射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近代苏联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脑的反射》一书中,谢切诺夫把反射的原理推广到脑的全部活动,即人的全部的心理活动上。他指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这一认识,是人类对于自身心理现象科学理解的一个飞跃,对于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谢切诺夫把反射活动分为三个主要的环节。开始环节:外界刺激和它在感觉器官中引起的、由传入神经(内导神经)向脑传导的神经兴奋过程。中间环节: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和这一过程的主观表现——心理活动。终末环节:神经过程由中枢沿传出神经(外导神经)传至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如动作、言语等。谢切诺夫曾经强调指出,心理现象借以发生的反射的中间环节,不可能同其余两个环节(外界刺激和反应活动)分离开来。这两个环节是心理的开端和终结。一切心理现象都是整个反射过程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现代生物科学研究发现,所谓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整个反射活动的终止,一般情况下,反应活动本身又会成为新的刺激,引起新的神经过程,返回传导至中枢,这一现象叫作“反馈”。有了反馈,人的反射活动才能成为完整的、连续的过程,才能使得反应更好地符合客观情况。

谢切诺夫上述关于反射活动的各个环节是联系着的、不可分割的论点,对于人们正确理解心理活动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告诉我们,心理现象是在反射的中间环节产生的,是由反射的始端即外界事物所引发的,反映着外界事物,因此,不能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完全脱离外界影响和人的外部活动的一种主观的体验,正如谢切诺夫所说:“任何行为的最初原因永远在于外来的感觉兴奋,因为没有它,任何的思想都是不可能有的。”另一方面,心理活动产生以后又对反射的终端的反应活动具有调节的作用,对此,谢切诺夫指出:对于所谓外界影响不要作简单化的理解。制约心理现象的不仅有现实的外界影响,还有人所感受过的过去的外界影响的总和,他的全部的过去经验。各种心理活动,不管怎样简单,它总是人的全部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结果。

反射学说肯定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从产生方式上说都是反射,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现象说明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外界影响所引起并受客观世界的因果规律制约的。这就把心理现象纳入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现象之内,使心理现象成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现象的一个环节,使心理现象服从运动、发展和因果制约的辩证规律,摧毁了唯心主义的关于心理现象的心物平行论、意志自由论等学说。

在谢切诺夫研究的基础上,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科学阐释心理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先天遗传、不学而能的反射。人的主要的无条件反射有食物性反射(吞咽和消化活动)、防御性反射(趋利避害,以适应环境)和性反射(繁衍后代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的反射弧是生来就已经联系好的,是一种固定的神经联系,是由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和脑干)来实现的。但是,无条件反射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习得的行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根据条件反射形成的方式,人们把它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类。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被人们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20世纪初,巴甫洛夫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动物(狗)不仅在进食时分泌唾液,而且在看到食物的外形、闻到食物的气味,甚至听到喂食者的脚步声时也会分泌唾液。这种“心理分泌”现象引起了巴甫洛夫的重视。他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经典的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他以狗为实验对象,首先呈现中性的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称条件刺激,同时或紧接着分别给予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或能引起消退反应的电击等无条件刺激。在一般情况下,如此反复进行若干次后,仅出示灯光或铃声,也能引起唾液分泌或消退唾液分泌的反应。巴甫洛夫发现,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即强化。经过多次强化,就能使处于觉醒状态的有机体形成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经典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将实验动物放入斯金纳实验箱里,箱内安装一根杠杆,动物按杠杆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开始时,动物在实验箱中盲目地活动,偶尔有几次脚踩在杠杆上,就获得强化物。此后大白鼠在杠杆周围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加,获得食物的次数也增多,最后大白鼠学会了按杠杆得到食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用奖励性的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这种条件反射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改变的原则,即通过建立这种条件反射可以改变有机体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经典性条件反射又包含操作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根据上述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即无条件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或兴奋灶与条件刺激的兴奋灶之间暂时联系的接通。人可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建立无限级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就是以语词为信号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系统就是信号系统。人脑中的信号系统可以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言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是第一信号(具体事物)的信号,它可以间接地反映事物,而且是人的思维活动、交流思想、传授知识以及自我控制的工具。掌握语词的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一般总是脑的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而第二信号系统是占主导地位的,正是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人的心理才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人所特有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心理活动才能够相对脱离客观事物的直接制约,体现出主观能动性。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意识而存在的客观现实。反映是一物体与他物体相互作用时留下痕迹、做出回答的过程和功能,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由于物质具有不同的运动形态,所以物质的反映形式也各不相同。无机体的反映形式是物理的、化学的,如物体相互碰撞会留下碰撞痕迹,物体会热胀冷缩,铁丝在空气中会生锈等都是物体的反映,是无机物的反映。生物的反映形式则有所不同,不同的生物反映形式也不同。如植物等生物具有感应性,即对能维持生存的物质做出相应的反映,向日葵总是朝向太阳;生物进化到动物,则具有了动物特有的反映形式,低等动物如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等具有感受性,即能把不带有生物学意义的物体特征当作有生命意义的信号,做出积极定向。感应性可以使得动物对外界的多种刺激物形成暂时的联系,通过种系记忆成为本能。随着神经系统的出现与发展,高等动物的反映又有了新的形式,出现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以及人类的意识。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

心理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心理出现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说明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心理;而人的心理却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没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这是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其次,心理的产生还依存于脑,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脑的属性,而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客观的,是客观现实的一部分。这种以多样心理现象为形式的对现实的反映是存在于我们心理之外的、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映象。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性

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活动中,人和周围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着,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首先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最终以感觉、表象、思想、情感、愿望等形式反映在人脑中,并引起回答性反应——语言、动作等活动。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所引起的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脑的反射活动。关于心理活动的内容,马克思说“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物质”,列宁说“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摹写、镜像”。事物的映象好像是它的副本、它的描绘,但是虽然心理与其反映的对象或现象是相像的,但并不是对象或现象本身,映像还受人的影响,不仅受人生理因素的影响,还受人的个性和知识经验等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心理的能动性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机械的,而具有能动性。人不仅要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而且也能积极地作用于周围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一方,决定着并且作为原因制约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一切个性心理特征;然而它不直接地、自动地决定心理活动过程和塑造个性心理特征,而是通过人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在人的有目的地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也是巨大的,人不仅可以主动地把客观的东西反映到主观认识中来,把外界事物变为观念的东西,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正是由于实践活动,才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人对某些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或对它发生兴趣,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培养能力。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心理活动受到客观的检验,使其所反映的内容符合客观规律。

可见,人的心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践,人能够把在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感性材料加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种能动性的表现也是意识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表现。二是人能够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当然,人在反映和改造客观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能动性,应该也必须受客观规律性的制约。

总之,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由于人在实践中所接触到、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因此人的心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各不相同。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而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等原则,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关于人的心理的实质的认识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选择题

1.心理学被称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因为尽管心理学思想古已有之,但科学心理学仅有( )的历史。

A.50多年

B.500多年

C.100多年

D.200多年

2.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孔子

B.亚里士多德

C.冯特

D.弗洛伊德

二、简答题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

3.心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4.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5.联系实际谈谈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yXjtKUcME44AqW3ofm2U6XTIfMvwRwXqFDM9u/z+TOLLSLIvLHYfC3LGheIuV7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