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尤其是研究教育或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教师的职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随研究课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无论谁做心理学研究,无论研究什么课题,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均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恩格斯说道:“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毛泽东同志也曾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要求我们去研究。”可见,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但是由于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对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的坚持不仅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有着特殊的难度。反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就有不少知名心理学家的研究忽略了这一点,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等人就主张把内省当作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詹姆斯是美国心理学领域中最杰出的先驱,他也坚持这样的观点,他在《心理学原理》中写道:“内省观察是我们不得不最先、首要和始终依赖的东西。‘内省’这个词几乎不需要界定——它当然是指向我们自己的心灵,并且报告我们在那里发现了什么。所有人都同意,我们在那里发现了意识状态。”
心理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的产生与外部及内部的条件密切相关,它的历程也有规律可循,所以研究人的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贯彻客观性原则,依据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切忌仅仅根据内省观察来猜测与分析人的心理。
心理现象和其他的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任何心理现象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使是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果长时间受到内部的、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也同样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发展的原则。我们不仅要看到心理的现时的特征,而且要看到其发展的前景,要在发展中考察各种心理现象。
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生活在具有不同质的多系列系统之中。一方面,人作为生物实体,处在生物进化的系统之中,处在外部的物理系统、生物系统之中。人作为一个生物的实体,内部又有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许多亚系统。人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系统,上千亿神经细胞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实体,处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之中,扮演着诸多社会角色,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又不能不把它放在社会系统中去加以考察。
对人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做系统的分析时,必须做到:①要在各个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去认识整体;②要从心理所涉及的不同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的水平)去加以考察;③要对心理进行多侧面(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心理)的分析;④要对心理做发展层次的分析;⑤要考虑到心理特性的多序列性;⑥要考虑到心理的决定关系的复杂性。
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在心理学研究中,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能适用于所有领域。心理学家采取多种研究途径来研究心理现象,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强调所谓的三角印证的原则,即多种方法下得出的相同结论才是可靠的。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文化研究法、档案研究法,等等。
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通过分析所收集的资料,了解心理与行为的特点与规律的方法。观察研究的要点是重在观察并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或事件,在各种自然场合下人们的行为表现,如幼儿园或家庭中儿童的行为、课堂中老师或学生的行为、工业组织中管理者和工人的行为以及街道上行人的行为,等等。
观察法从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系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观察的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通过摄像、照相、录音等方式进行记录,然后进行观察)。有时直接观察也可以在隐蔽处通过纱屏、单向透光玻璃进行。在观察时,如有可能,可以和被观察者进行谈话,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并观察他在谈话时的表现。
观察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被观察者合作;被观察的行为是自然的行为;所得到的结果有直接的意义。一些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等人大量地使用观察法进行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观察法的缺点在于:被动、费时、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等。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实验法突出的优点是可重复性、可验证性,可以迅速、省时、省力地获取精确的资料。美国心理学史家波林曾经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评价:“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是心理学研究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杰出的事件。”
心理学使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通常是在特设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来进行的实验研究方法。
下面引述一个错觉实验的例子来说明实验室实验法的研究特点。有人在生活中发现,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房间里,唯一可见的刺激是一针眼大的光点,如果注视这一光点,过一会儿就会觉得它在游动,但实际上它是固定不动的,后来人们称之为游动错觉。有人据此设计了这样一项心理学实验,实验的被试是12名有吸大麻经验的吸烟者。实验程序如下:首先要求被试吸完两支含大麻的纸烟后,紧接着在一完全黑暗的实验室中注视一光点,并报告光点的移动距离。设计的自变量为纸烟所含的大麻剂量,一共用了4种剂量:0、50、100和200单位,每一名被试都接受4种剂量的实验,4天内每天做一种剂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游动错觉的似动程度是直接与大麻剂量相关的,吸食的大麻剂量越大,引起游动错觉的距离也越大。
现场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实验者有目的地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活动特点与规律的方法。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现场实验法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的各种应用研究之中,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下面介绍一项经典研究来说明这种方法。凯利(1950)曾做过一项关于人际知觉的现场实验。实验的被试是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一年级的一个班的学生。实验者(原任课老师)在班上宣布,下一节课将由一代课老师来上,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关于该代课老师的简历的材料。学生实际上被暗中分成了两组,一组接到的材料上说该代课教师待人“热情”,另一组接到的材料则说他相当“冷漠”。除这一点不同外,简历上的其余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代课老师到来后,上了30分钟的讨论课。实验者对整个上课过程做了记录,课后要求学生对代课老师进行评价。结果,那些事先被告知说他“热情”的学生都认为他体谅别人,有幽默感,脾气好,善于交往;而那些事先被告知他“冷漠”的学生大都把他知觉为不体谅别人,缺乏幽默感,脾气不好,不善交往。虽然两组学生知觉的是同一个人,但他们却对他做出不同的评价。为什么?因为他们受到实验者预先给代课老师所贴的标签的影响。得到“热情”标签的学生产生了知觉定势去寻找代课老师表现热情的行动,而得到“冷漠”标签的学生却注意去寻找他的冷漠的方面。实验结果表明,对人的知觉往往受类似标签的先入为主的影响。上面的实验是在课堂现场做的,现场的大多数条件保持一种自然状态,因为这一类实验是在现实社会生活情境里进行的,所得结果也更具有适用性。
实验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研究具有主动性、快捷性、精确性,能够得出因果结论,研究易于重复、可以检验、便于对比。实验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实验的过程复杂,干扰因素难以完全控制,人为的实验室环境中得出的实验结果往往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等等。
测验法是运用具有—定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第一个制定这种测验量表的是英国的高尔顿,当时他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优生学和个别差异等问题。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为鉴别低能儿编制了智力量表,之后又有许多心理学家编制了测定情绪、人格的量表。这些科学量表的制定,使人的心理特征可以用客观的数量化工具来衡量和评价,比如我们可以把智商为126的儿童评定为智力优秀。
现在心理学测验有很多种。从测量内容上看,在智慧方面有各种智力测验;在学业方面有教育测验、学科测验;在知觉方面有听觉、辨光、举重等测验;对人们的态度、性格、兴趣、气质等也有相应的测验。从测量对象的人数上看,有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从测量材料上看,有文字的测验和非文字的测验,等等。
测验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对心理现象进行方便的、迅速的、全面的、量化的分析,可以方便地借助于计算机同时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测验法的主要缺点在于: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除上面介绍的方法之外,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还常用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经验总结法、比较文化研究法、档案研究法等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现在的心理学研究还经常使用计算机、大型的数学统计软件等现代化工具来辅助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