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感受性分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相对应的感觉阈限也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对这个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即绝对感受性。能觉察出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不管是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还是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反比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E =1/ R E 代表感受性, R 代表感觉阈限。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差别阈限时发现,一个人能察觉50克和51克之间存在重量上的差异,却不能察觉100克和101克之间存在差异,这时重量必须增加到102克方能被觉察。基础量和增减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经过大量研究,他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Δ I I K ,Δ I 表示刺激变化量, I 表示基础量, K 是常数。不同的感觉系统,韦伯分数也不一样。表3-1列举了中等强度下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分数越小表示感觉越敏感。韦伯定律只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过强或过弱刺激难以体现韦伯定律描述的现象。

表3-1 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中等强度范围)

二、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除痛觉外几乎所有的感觉都存在适应。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一般来讲,在弱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容易提高,持续的强刺激容易引起感受性降低。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白天去看电影,刚进入电影院时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了一段时间眼睛就慢慢地能看清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作暗适应。暗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时,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导致视觉器官对弱光刺激的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暗适应的速度相对较慢,一般要过5至7分钟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一个小时后人的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基本达最高水平。当我们看完电影,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明亮的室外时,刚开始我们会被外边的光照耀得睁不开眼睛,除了一片光亮什么都看不清,但只要过几秒钟我们就能看清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是明适应。据研究,人们暗适应和明适应的速度不同主要与视觉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合成和分解有关。这种物质的多少影响人的感光能力,视紫红质越多,人的感光能力越强。暗适应是视紫红质的合成过程,速度较慢,明适应是视紫红质的分解过程,速度较快。

嗅觉、味觉、温度觉和触压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厨师做菜,越做越咸”是味觉的适应。“忘足,履之适也”是触觉的适应,而“忘履,足之适也”才更符合事实。初入浴缸感觉热水太热,过一段时间就不觉得那么热了,其实不是水温降低了,而是我们对水温产生了适应。

感觉的适应是有机体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人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白天的阳光与夜晚的星光相差几百万倍,如果没有感觉的适应,人就很难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精确地感知外界的事物。但感觉适应本身是有利也有弊的。感觉器官感受性的降低,有助于减轻个体的身心负担。如对嘈杂声音的适应有利于排除干扰,专心做事。但一个人如果长期适应于高噪音的环境也很可能会损害其听力甚至导致失聪。长期在有害气体环境下工作的人,有时自己中毒却不知道,也是由于感觉适应的原因。

三、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类。

同时对比是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如把一灰色小方块放在一个黑色背景上,小方块看起来要亮一些,把它放到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就暗一些,此时方块与背景的交界处对比特别明显。“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色显得特别红,绿色显得特别绿,这些都是同时对比的例子。

继时对比是刺激物先后作用而产生的对比,如先吃甜的东西再吃酸的东西,就会觉得酸的东西特别酸,反过来,先吃酸的再吃甜的就会觉得甜的特别甜。喝过苦药再喝白开水,会觉得白开水也是甜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联觉是人的感觉现象中比较奇妙的一种现象,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时而近似感觉,时而近似表象,但一直与感觉同时产生,并不是由人自己随意想象出来的。

最常见的联觉有色听联觉和色温联觉。色听联觉是听到某种声音即能看到某种颜色。如兰菲尔德曾研究过一个被试,前后相隔7年,他产生的联觉却相当稳定,听到音符“C”时“看到”红色,听到音符“D”时“看到”紫色。在各种颜色中,红色让我们感到温暖,绿色让我们感到清凉,蓝色让我们感到冰冷,这是色温联觉。事实上,联觉相当普遍,我们经常会说“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尖酸的气味”等,就是联觉的反映。

五、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阈下刺激是指那些处在感觉阈限之下,不能被人感知其存在的刺激。一般认为感觉阈限之下的刺激因为不能为人所感知,所以对人是没有影响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实验证明了阈下刺激对人是有影响的。Wilson(1979)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两耳各带一个耳机,两个耳机播放的声音不同,一个耳朵倾听一篇文章,并规定被试跟随声音逐句朗读,这样可保证被试注意听该耳的信息,以免分心注意另一耳朵的信息。另一个耳朵听到的是几段从未听过的乐曲。因为被试注意力都集中于播放文章的耳朵,对另一耳朵的声音在意识中是无法察觉到的。因此,另一个耳朵听的乐曲声音可视为阈下刺激。实验结果发现:如果将实验时听过的三段乐曲和另外从未接触过的三段新乐曲混合呈现,让被试辨别哪一段是在耳机中听过的,发现被试不能正确回答。但如果变换问题,让被试凭自己的感觉从六段乐曲中指出哪段自己听起来比较熟悉顺耳时,发现被试的辨别相当准确。这证明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中仍然产生影响。事实上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不局限于听觉,很多研究者相信其他感觉通道也存在。所以电视等媒体播放的广告我们平时可能并不在意,但自己的消费行为却受到它们的影响。近年来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都是以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为前提的。 SYL2nkKj9ZEmeQlKa6lkcYlmQrw5g39bvSwDK3m/1RVr5ws6Cowfr9xQPDs37g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