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我们的眼睛能看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皮肤能感觉到温度,内脏能感受到疼痛,这些都属于感觉的范畴。

感觉随刺激物的作用而产生,随刺激物的消失而消失。要产生感觉就必须存在客观事物的直接刺激,离开刺激物人脑自身是不能产生感觉的。闭上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东西,外界没有声音我们就什么也听不到。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的时候,感觉只能告诉我们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闻到了什么气味,尝到了什么味道等这样一些个别的属性,至于说我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一个苹果,那已经不再是感觉的特性了。事实上,感觉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刺激的感受,进而把客观刺激的物理属性转化成神经信号,然后神经信号沿着传入神经进入大脑的特定部位,最后大脑对传入的神经信号进行分析加工而产生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感觉不是在感觉器官上而是在人脑中产生的。

机体的感觉器官往往只对某种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如眼睛对光做出反应,耳朵对声做出反应。反之,光线作用于鼻腔、声音作用于眼睛是不能产生感觉的。对某一种感觉器官来讲,感受最敏感的那种刺激叫作适宜刺激。光是眼睛的适宜刺激,声是耳朵的适宜刺激,各种可溶于水并能刺激味蕾的物质是味觉的适宜刺激。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适宜的刺激。

二、感觉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感觉分成不同的类别。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其中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视觉的刺激和听觉的刺激可以在离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被人感知,因此为距离性感觉;而机体觉、运动觉、味觉等的刺激必须与人的感官接触才能产生感觉,因此为非距离性感觉。

(一)视觉

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通道,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70%以上是由视觉提供的。

视觉是可见光波刺激视觉器官所产生的感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到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波(见图3-1)。其范围只占整个电磁波范围的1/70。可见光波存在三个特性,即波长、强度和纯度,这些特性与我们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存在密切联系。不同波长的光波引起不同的色调感,如700纳米为红色,580纳米为黄色,510纳米为绿色。光的强度引起的视觉经验为明度,光的强度可用照在平面上的光的总量来测量,总量越多,强度越大。通常情况下,一个强烈的光看上去比一个较弱的光明亮。纯度是指光的成分的纯杂性,它引起的色觉反应是饱和度。如鲜红色比紫红色或粉红色饱和度要大,因为鲜红色纯度更高。正常人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眼大约可以分辨150多种光波,其中主要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感觉。

图3-1 可见光波图示

有的人色觉存在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主要表现为对光谱的红色和绿色区的颜色分辨能力较差。色盲又分两类,一类是局部色盲,一类是全色盲。局部色盲又包括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看不到红色和绿色,只能看到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他们把整个光谱上红、橙、黄、绿部分看成黄色,把青、蓝、紫部分看成蓝色,500纳米附近的光谱他们分辨不出颜色,只能看成白色和明度不同的灰色。黄蓝色盲比较少见,他们是把整个光谱看成红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全色盲的人把整个光谱看成一条不同明暗的灰色带,没有色调感。全色盲的人在整个人类群体中是极其罕见的。色盲可能与人视网膜上某种感光细胞的缺乏有关,也可能与人的视觉信息加工过程的某种异常有关。另外色盲与遗传有关,基因的缺陷可以引起色盲,所以色盲具有遗传性,且多传男不传女。

当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消失时,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能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视觉中存在明显的后像。注视图3-2,然后视线在图片上游移,你会发现原本是纯白色的圆点一会变黑一会变白,实际上圆点本身是白的,本身没有变化,我们看到的黑点是我们的视觉后像。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先后呈现一条竖直的线条和一条水平的线条,当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为0.06秒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两条先后出现的线条,而是一条竖线倒在一个平面上(如图3-3),这种现象被称为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最小频率称为临界闪光频率。闪光融合是由视觉后像引起的,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电影都是一些不连续的照片,只是因为它们呈现的频率达到或超过了临界闪光频率,感觉上电影的画面是连续的。

图3-2 视觉后像

图3-3 闪光融合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作视敏度,即临床上所称的视力。一个人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越小,视敏度就越高。通常我们用视力表来检查人的视敏度,常用的视标有“C”形和“E”形,被试者在一定的距离上报告出图形开口的方向。正常人可以区分1分视角的视像,即物体上的两点与眼睛之间的辐合角度为1/60度。人的正常视力为1.0,但有的人可达1.5甚至更大,如某些长期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眼睛的视敏度甚至可达2.0。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合理科学地用眼有助于保护视力,长时间看书或长时间看近处事物时,定时做眼部按摩和远眺对保护视力很有帮助。

(二)听觉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在弹性媒质中物体振动所激起的纵波叫声波。声波有三个物理特性:振幅、频率和波形,分别对应着听觉经验的响度、音高和音色。一般来说,声波的振幅越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响,但由于我们的耳朵对于所有频率的声音并非同等地敏感,所以响度也与声波的频率有关。声波的频率主要影响听觉经验的音高,如钢琴上的低音和高音键弹奏出的音符的音高不同,这主要是由琴弦的振动频率不同决定的,频率越高音高越大。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二胡的声音和钢琴的声音一听就能区别开,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的波形不同。根据波形和振幅是否有周期性的振动,可以把声音区分为乐音和噪音。有规律的为乐音,无规律的为噪音。当然这只是从物理上来区分的,单纯从心理感觉上来讲,某些时候即便是乐音也会给我们噪音的感觉,如宁静的夜晚,隔壁宿舍有人练琴,即便听起来悦耳动听,但因为它使你心情烦躁难以入睡,此时的乐音对你来讲就变成了噪音。

一般而言,引起人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在16~20 000赫兹之间的声波,过低和过高频率的声音都很难被人感知到。相对来讲幼儿对高音更为敏感,甚至可以听到正常成人难以听到的高音。人类最敏感的是频率为1 000~4 000赫兹的声音。

听觉的感觉器官是耳,人耳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外耳、中耳和内耳(图3-4)。外耳的作用主要是收集声波,中耳主要负责传导声音,内耳的功能是将物理特性的声音刺激转化为生理性的神经冲动。声音经耳郭收集,沿耳道传至外耳与中耳交界处的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又带动三块听小骨发生运动,进而引起耳蜗中的液体产生流动。处于耳蜗底部的基底膜上的毛状神经纤维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飘动,这些毛状的神经纤维会随着不同的飘动模式释放出不同的神经冲动,在这里物理特性的振动被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神经信号沿着听觉传入神经至大脑的听觉中枢,大脑对神经信号进行分析后产生听觉。听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通道,人类所获得的外界信息至少有10%以上是来自听觉的,有些时候听觉甚至比视觉更为重要,比如在黑暗的夜晚听觉就表现出它的优势,有些盲人可以发展出非常敏锐的听觉能力,用听觉替代视觉,他们走路时不会被东西绊倒或撞到墙。

图3-4 人耳结构

(三)嗅觉和味觉

引起嗅觉的刺激物是散布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嗅觉是距离性感觉,因为人可以凭着散布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闻到气味,而不必与刺激源直接接触。

能溶解的化学物质作用于鼻腔黏膜上的嗅觉细胞,嗅觉细胞会将受到的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入大脑,引起嗅觉。人的嗅觉感受性比较高,据估计人的嗅觉感受细胞有1 000万个,可嗅到每公升空气中含0.000 00066毫克的乙硫醇(烂洋白菜味)的气味,但相对一些低等动物而言人的嗅觉还是比较差的。德国有种牧羊犬有224 000000个嗅觉感受细胞,其嗅觉的灵敏度是人的40倍以上。随着人类的进化,视觉和听觉似乎逐渐替代了嗅觉在人类生存中的作用,嗅觉对现代人而言不再像其对人类祖先那么重要了。对嗅觉进行分类是困难的,因为大千世界中的化学物质林林总总各不相同,难以做出概括的分类,我们往往是通过产生气味的物体的名称来命名气味的,如鱼腥味、汽油味。人的嗅觉存在明显的适应现象,长时间闻一种气味可使感受性明显下降。

另外,气味之间存在微妙的相互作用,几种气味同时存在,因气味种类的不同,有时会产生气味的混合,有时会产生一种新的气味,有时原先的几种气味会被相继闻到,有时一种气味会掩盖其他气味。生活中要善于利用气味之间的作用,但有时会事与愿违,比如有人想用香料来掩盖卫生间的臭味,因搭配不当,臭味反而更加刺鼻。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觉的感受细胞分布比较广,不只分布于舌面,咽喉的黏膜和软腭等处也存在。通常我们把味觉的感受细胞叫作味蕾。当然味觉感受性最强的区域还是舌面。舌面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感受性也不同,一般而言,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两侧对酸味最敏感,所谓“尖甜根苦两边酸”。温度对味觉有影响,20~30摄氏度时味觉的感受性最高。味觉还跟人的机体状态有关,饥饿的人对甜和咸的感受性增高,对酸和苦的感受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疾病对嗅觉和味觉的感受性都有影响。如鼻咽、感冒可使嗅觉和味觉的感受性降低。

(四)皮肤觉

皮肤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皮肤而产生的感觉。皮肤觉是一个统称,实际上皮肤上可以产生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振动觉等,这些都属于皮肤觉。物体接触皮肤表面但不引起皮肤变形产生触觉。当物体接触皮肤表面并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压觉。身体的不同部位对触压觉的感受性有很大差异,活动频繁的部位如指尖、嘴唇、眼睑等感受性很高,而背部、腹部感受性很低。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觉,接触的物体比皮肤表面的温度低产生冷觉,比皮肤表面的温度高产生热觉,与皮肤表面的温度相同则不产生温度觉,因此皮肤表面的温度也叫“生理零度”。产生温度觉的温度范围是-10~60摄氏度,超过这个范围会产生痛觉,而不是温度觉。当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温度的、放射能的以及电的各种刺激对皮肤组织起破坏作用时都会产生痛觉。在各种感觉中,唯痛觉难以产生感觉适应。这是有保护意义的,试想一个人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其又对痛觉产生了适应,那么其生命就危险了。振动的物体接触皮肤时会产生振动觉,如用振动的音叉接触皮肤即可产生这种感觉。

(五)运动觉和平衡觉

运动觉是最基本的本体感觉,是由肌肉运动、关节角度、身体位移等的改变而引起的感觉。当人的身体运动时就会产生运动觉。人在感知外部事物时经常会有动觉的参与,如人要调节眼部肌肉改变晶状体的曲度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远处的物体,只是因为人们在完成这些动作时基本上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所以平时不为个体所感知。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是人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当人头部运动、身体倾斜时都会引起前庭器官的感觉。有人特别容易晕船晕车,就是因为这些人的前庭器官过于敏感的缘故,多加练习可改变前庭器官的敏感性。渔夫很少有晕船的,司机也很少有晕车的,就是这个道理。

(六)内脏觉

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叫内脏觉或机体觉。各种内脏器官是内脏觉的感受器,正常情况下人很难感受到内脏的活动,只有当内脏器官处于某种不正常状态时才能感受到,如饥、饿、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情况。内脏觉的特点是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我们经常因为肚子疼去医院,有时医生问我们是左边疼还是右边疼时,我们又分辨不清,就是这个原因。

三、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事实上我们感知世界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感觉到光线、颜色、形状等事物的单一属性,我们总是整体地反映着客观事物。看到红色的同时我们知道那是一面红旗,听到语音的同时我们知道那是我们的好朋友在侃侃而谈,闻到香味时我们知道那是正在出炉的烤鸭。一般认为单纯的感觉只有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才有可能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感觉和知觉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知觉和感觉一样,都离不开客观刺激物而单独存在,都随着刺激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刺激物的消失而消失。

知觉是比感觉更为高级的心理现象。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比如一个苹果,通过感觉我们可以获得苹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单一属性,但我们是怎么知道这是一个苹果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呢?这是因为我们将这些单一的属性组合起来,同时调动了过去我们感知过的苹果的形象,两者匹配以后,我们就确定地知道这是一个苹果而不是别的东西。知觉的组织离不开过去的经验。

四、知觉的分类

知觉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是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

(一)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着主要作用。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大小知觉是对物体大小的反映,主要通过视觉和触摸觉来完成;深度知觉也叫距离知觉,是对物体之间距离的知觉,距离可以是垂直方向的,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的;方位知觉是对空间方向位置等属性反映的知觉,如前后、左右、上下、东西南北等都是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与其他的知觉不同,时间知觉没有专门的感受器官,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往往是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计时工具或自我的生理节律性的变化等间接的途径获得的。我们对时间的估计经常是不准确的,时间越长,估计的误差越大。此外,活动内容影响对时间的估计:在一段时间里,做紧张而有趣的事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短些。相反,做不感兴趣的感觉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会把时间估计得长些。情绪和态度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欢乐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烦闷厌倦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

(二)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是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了解其内部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人们对他人的知觉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可以根据别人非常细微的表情等的变化而推测其内心动机,所谓“察言观色”“听其言而知其人”。而有的人对他人非常明显的厌烦情绪不能察觉,如一个滔滔不绝的说话者没有发现他的朋友已经没有耐心听其讲话了。

(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微妙的。概括地讲,人际关系主要存在三大类:①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如亲人、朋友。②以利害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如商业伙伴。③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人际知觉的准确程度受个体的经验、动机和情绪等的影响。

(3)对自己的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是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获得的对自己心理方面的认识。个体在对自己进行观察时,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观察者的我称为主我,被观察者的我称为客我。实际上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是来源于个体拿自己与别人比较的结果。个体是如何知道自己在某一方面是有能力的呢?这是因为他拿自己这个方面与别人比较时总是发现自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人是个体知觉自己的一面镜子。

2.社会知觉中的心理现象

(1)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

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往往通过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而且第一印象会影响到人们后来的知觉和判断。如一个人给你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此后他在行为中表现出一些缺点,你也可能认为这些缺点是他偶然表现出来的,不是他的本质特征。相反,如果一个人给你留下了恶劣的第一印象,后来哪怕他有很多良好的表现也很难改变你对他恶劣的第一印象。在生活中我们要利用这一效应,如参加面试或第一次约会都要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要避免第一印象干扰我们形成对他人客观的看法,不能单凭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而要在长期客观的观察中了解一个人。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就像明亮的月光使周围的群星黯然失色一样,一个突出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所谓“一好百好,一坏百坏”“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了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中每个成员的特征的现象。我们通常会认为“南方人精明,北方人粗犷”,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不是每一个南方人都精明,也不是每一个北方人都粗犷。但我们遇到一个具体的南方人或北方人时会据此去推论他们是精明的或是粗犷的。刻板印象会阻碍我们去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强烈地影响对他人总体的看法。如一个调皮的学生最近表现出一些良好的行为,老师就会认为这个学生正在改过自新;而一个一贯表现良好的学生最近出了点差错,老师也可能认为这个学生的表现大不如前了,正在走下坡路;一对恩爱的夫妻可能忘了当年的生死与共、互相扶持,而为当前对方的某些行为缺点喋喋不休争吵不已。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总是对新近的信息印象深刻。由此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不断地给对方留下新的良好的印象。

五、感知觉的作用

感知觉是人类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但感知觉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感知觉是构成人认识的基础。尽管感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低级形式,但所有高级的认知过程都以感知为基础。没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就失去了内容来源,也不会有这些高级形式的认识方式的存在,因为这些高级的认识方式都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次,感知觉是保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讲,没有感觉的生活是难以忍受的。195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等人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图3-5)。他们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招募志愿者来参加实验。被试被分配到专门建造的黑暗隔音的房子里,眼睛戴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脚也戴上特制的手脚套。除了进食和排泄,他们所有的感觉基本上都被剥夺了。被试被告知尽量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的时间长一些。这个实验任务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所有被试在实验期间只能昏睡或胡思乱想,实验很快就变得难以忍受。大多数被试都不能坚持一周以上。后来的很多感觉剥夺实验都表明,在实验期间被试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产生了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感到莫名的恐惧。有一个参加了为时14天的感觉剥夺实验的被试,实验后8天之内不能进行学习。可见,感知觉是人类保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图3-5 感觉剥夺实验

六、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的种类繁多,在各种知觉中都有可能发生。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一)视错觉

视错觉是在视觉中发生的错觉,以几何错觉研究得最多。下图(图3-6)是几何错觉的几个例子。

图3-6 几何错觉示例

(二)形重错觉

由于视觉和过去经验参与而对重量感发生变化的错觉。用手比较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总会觉得一公斤铁要重些。

(三)时间错觉

在枯燥痛苦的时候人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开心快乐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错觉受情绪状态影响很大。

(四)方位错觉

在礼堂里听报告,我们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从两边的音响里传来的,但我们总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来的。有时飞行员在海面上飞行会产生倒飞错觉,把海面当作天空,这也是典型的方位错觉。

(五)运动错觉

上文中的闪光融合实际上就是一种运动错觉。原本不动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称为运动错觉。眼睛注视黑暗房间内的一个微弱的光亮点,一会儿就会觉得这个亮点在运动;坐火车时自己乘坐的火车是静止的,但当运动的火车经过时会感到自己乘坐的火车开动了,而实际火车未动,这些都是运动错觉的例子。 uuB7xLHXcFyMTVEKa46yiGyhOw+D+WbgxxisS8vhCS92aC5DeRCEYR0OfcRA7u7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