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这是注意在数量上的特性。注意范围的测定,通常是在1/10秒的时间向被试呈现刺激,个体一般只能注视一次目标对象,在这段时间内,意识所能把握的对象数量就是注意的范围。一般采用速示器呈现圆点图的方法来测量视觉注意广度,也可用计算机代替速示器实现测验,用计算机呈现C程序设计的随机分布圆点图。以直线内插法求得50%被判断正确的圆点数(即注意广度)为衡量指标。心理实验研究表明,成人对黑色圆点的注意广度平均是8个左右,对于不相关字母的注意广度约为4~5个。
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注意的范围。如心理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外文字母,颜色相同时注意范围大,颜色不同时注意范围小;排列有序的字母注意范围大,杂乱无序分散的字母注意范围小;一样大小的字母注意范围大,大小不同的字母则注意范围小;组成有意义的词的字母比毫无意义的孤立的字母注意范围大。总之,注意对象越相似、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范围就越小。
活动任务越简单,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活动任务越复杂,则注意范围就越小。例如,一个人在感知外文字母的时候,要求他尽可能多地说出字母,或者要求他说出字母的颜色,或者要求他辨别字母的对错,或者以上三种任务同时提出来,每种任务下他所能注意到的字母数量是不相同的。注意的范围还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善于把所感知的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认识,因而他在这一方面的注意范围也就越广阔,反之则越狭窄。精通外文的人读外文书,注意范围就大,外文水平差的人注意范围就小。如果看中文,我们的注意范围就要比不熟悉中文的外国人大得多。
注意范围的扩大,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学习中,注意范围大,阅读速度就快,所谓“一目十行”,就是指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大脑的信息更多。因而,训练扩大学生的注意范围,是使他们较多、较快地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教师及时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相关知识经验,同时,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注意技巧,注重关键信息和信息的关键特征等,都有助于学生注意广度的培养。
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有较大的注意范围。一般来说,学生有一种共同心理期待,希望能够得到教师对自己的注意。教师对学生饱含期望和亲切的注意,可以沟通师生间思想感情的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成为鼓舞学生努力学习的力量。较大的注意范围,还能够使教师及时、更多地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无论在课堂上或是在其他场合,应当有意识地设法扩大自己对更多学生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集中的持续时间愈长,注意的稳定性愈高。注意稳定性测试常采用划削测验、团体施测,以错误率和划削速度为指标。
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总是指向于同一个对象,而是说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变化,但活动的总方向保持不变。例如,学生做作业时看参考书、写字、演算等,这些活动都服从于完成作业这一总任务,仍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
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变。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种不能直接控制的感受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现象。在听觉方面,如持一只怀表,离开受试者耳朵一定距离,使他刚能隐约地听到表的滴答声。受试者会一时听到表的声音,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表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在视觉方面,注意的起伏现象可以用马森圆盘演示出来。当马森圆盘在马达上转动的时候,由于圆盘半径上的黑色方形点子与白色背景的混合比例的不同,盘上会出现一层一层浓淡不同的黑环,越靠近圆心黑环越浓,越远离圆心黑环越淡,直到靠近边缘处看不出黑环,只见白色。如果注意黑环的数量,会发现时而多一两层,时而少一两层。知觉到的黑环的数量不断变化表明注意的起伏现象发生。注意起伏的一次周期,可分为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前者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后者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每一次起伏周期历时约8~10秒,个别差异范围较大。一般认为注意的起伏现象是外围感受器官和中枢的适应过程造成的。在发生适应现象以后,感受性减弱,于是感觉器官产生微弱运动,刺激物作用于新的感受细胞上面,或者感受器官经过一个恢复过程,而使感受性再度提高。
不显著的注意起伏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在许多研究反应的实验中,要求对刺激物(光、声音等)尽可能迅速地做出预先规定的运动反应(如按电钮)。这些实验表明,如果在给予刺激物之前有一个预备信号,那么在刺激物之前大约2~3秒钟的时间内给予信号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时间的间隔长一些,就开始发生注意的起伏。不过这些不显著的起伏,只是在要求一个人非常迅速地反应某个刺激物的时候才有消极的影响。在较长时间和多样化的工作中,这种影响是很小的。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由其他刺激物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物引起的。干扰强弱取决于附加刺激物的特点和附加刺激物与注意的对象的关系。实验证明:与注意的对象同类的刺激物,比不同类刺激物的干扰作用大;同样的干扰刺激物,对于知觉的影响小,对于思维的影响大;在知觉过程中,视知觉受无关刺激物的影响最小。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影响着情绪的其他对象,也会引起注意的分散。但是并非任何附加刺激物都能引起注意分散。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时候,保持注意也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缺乏外界刺激物,大脑的兴奋难以维持较高的水平,所以有时微弱的附加刺激物不但不会减弱注意,反而会加强注意。
一般来说,注意对象的内容丰富、复杂多变,注意的范围适宜,注意就较稳定和持久。而内容贫乏、单调而静止的对象,范围不当,就不易稳定注意。例如,只看一个静止的字,难以维持注意;看内容丰富多变的小说,注意就能长时间保持。
活动多样化,并且不同的活动交替进行,以及不断出现新内容、提出新问题,可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的稳定。如看地图,如果只看一个点就不能持久,如果沿河流或铁路线所经城市不断前进,就能较持久地稳定注意。要使注意持久,就不能只是单纯地看或听,要动动手,实际操作一番,即把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
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的人,就能与干扰做斗争,保持稳定的注意。一个人处于头痛、失眠或过度疲劳等不正常状态时,就不易保持长久而稳定的注意。另外,人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对目的任务的明确认识,对活动意义的深刻理解,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也是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保持稳定的注意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工作都需要有高度稳定的注意,即使短时间的注意分散,也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养成稳定注意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可以保障学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持之以恒地努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丰富生动,对学生学习目的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排除教学环境的无关因素,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品质。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注意分配的测试常采用“注意力分配仪”,单一任务为声、光的单独刺激,双重任务为“声+光”的复合刺激。以 Q 值作为注意分配能力的指标( Q <0.5表示没有注意分配,0.5≤ Q ≤1表示有注意分配), Q 值越接近于1,注意分配能力越强。有人曾做过单独听故事和单独进行加法运算,与复合活动的实验,结果如下:
(A)单一活动: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数目为52。
(B)复合活动: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数目为 43(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完成运算数的83%)。
(C)单一活动:正确复述故事项目的数目为31。
(D)复合活动:正确复述故事项目的数目为10(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复述项目数的32%)。
在不同种类的刺激物严格地同时发生作用,因而需要用两个分析器去感受时,要适当分配注意是相当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首先只能感知到一个刺激物,经过一段较短的时间以后,才能感知到第二个刺激物。在复合器的实验中,仪器上有一个指针在刻有一百刻度的度盘上迅速转动,指针经过一定度数的时候,就会响起铃声。受试者的任务是在铃响的时候,说出指针所指的度数。实验表明,受试者通常不能说出铃响时的准确度数,而所说出的却是铃响之前或之后的度数。这表明他的注意先是指向于一个刺激物(铃声或指针的位置),而在稍迟一些时间,才指向另一刺激物。另外的研究还证明,严格地同时给予两耳以不同的信号,感受它们也是有困难的。当受试者预先有意识地选择听取一耳的信号,或者将某一耳的信号增强,才能感知这一耳的信号。
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有很多工作要求高度的注意分配能力,管理机床、课堂教学、音乐指挥等都需要很好地分配注意力。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分配表现在:教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听课时边听、边记、边思考、边注视教师和黑板。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形容人要同时注意很多事物,把注意分配到不同对象上。谁能够把注意同时分配到较多方面,谁就能在单位时间内把握更多的事物,顺利完成复杂的工作。
在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中,如果其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需要集中注意观察它或思考它,而其余动作已成为熟练的动作,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程度,不需要更多的注意参与也能完成时,就可以实现注意的分配。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都是可能的。如果工作的各方面都是生疏的,那么,注意的分配就困难。例如,初登讲台的教师往往由于怕讲不好,情绪紧张,只注意自己的讲述。虽然看着学生却不能理会学生是否在注意听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熟悉教材,从容不迫,能在讲课时注意到学生的反应以及整个课堂的其他情况。
为了更好地分配注意,同时进行几种活动,通过练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使这些活动之间形成统一的动作系统,协调一致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那么它们同时进行就容易成功。如果要进行几种毫不相关的活动,则注意的分配是很困难的。例如,汽车驾驶员经过专门训练,形成了一定的动作系统,已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就可以把注意分配到行车、倒车、转弯、绕过障碍物及注意路面情况上。而一个人边弹琴边唱歌,如果弹的和唱的不是同一首歌,注意就很难进行分配。
注意的分配与活动性质有密切关系。如果同时进行的活动属于动作技能,则注意的分配比较容易。如果同时进行的是两种智力活动,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困难,即使这两种活动能同时进行,其中一项或两项活动也会受到影响。有一个实验,要求被试依靠脚腕的转动,用右脚按顺时针或逆时针(只能选用一种方式)方向画圆,同时在一张纸上连续笔算三位数的加减题,题目不重复,这两项活动进行得越快越好。结果发现:被试不能两者兼顾,很难实现注意的分配。
几乎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要求较高的注意分配能力,为了能够很好地分配注意,必须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需要通过练习把复杂的活动形成一定的联系系统,使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需要时就很容易把整个活动系统调动起来。例如汽车司机驾驶汽车的复杂动作,通过训练以后,能够形成一定的动作系统,他几乎不需要特别努力,就可以很好地完成驾驶动作,并且他的注意还可以分配在其他与驾驶有关的事情上。
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也可在实践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增强与活动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动作技能的熟悉程度,训练学生注意分配的技巧,使他们善于分配注意,可促进学生注意分配能力的提高。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如上完一节语文课后,主动把注意转移到下一节数学课。注意的转移同样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测定。
实验目的:本实验是学习测定注意转移能力的方法,验证其可训练性。通过实验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注意转移的特点和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实验原理: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如果对原来事物注意紧张度高,新的事物或活动不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也就困难和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可见,影响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是有条件的: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人的注意转移除存在着个体差异外,还存在年龄差异。
实验材料:数字卡片、表、纸、笔
实验程序:
1.练习第一种方法
主试发出指导语:这项实验是要你把两个个位数相加,并根据这两个数及其相加的结果为下一步相加准备两个新的数。现在我告诉你第一种方法,你要仔细地听。比如我给你两个个位数1和8。你要把1写在上面,把8写在下面,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将和数9写在上面那个数1的右边,再把原来上面那个数1写在下面那个数8的右边,这就构成了两个新的数。请看卡片。
同样的做法,把9和1相加之和写在9的右边,再把9写在和数的下面,也就是写在1的右边。要注意的是,若再做下去,9和1相加是10,那么就要弃掉十位数,只保留个位数0。如果两数相加的结果是另外的两位数,比如是18,那也弃掉10,只保留8。请看卡片。
如果一排写满了,就另起一排,按着上排最末两个数继续做下去。请看卡片。
你明白了吗?现在我给你两个数4和2,你自己练习一下。“开始!”主试按动表。
被试练习1分钟,主试停住表,检查被试是否确实理解,指出错误,再解释一遍,再用5和9练习1分钟。
2.练习第二种方法
主试发出指导语:现在我讲第二种方法。两个个位数相加的和数,不要像第一种方法那样写在上面那个被加数旁边,而是写在下面那个数的右边,然后再把原来下面的那个数写在和数的上面,构成两个新数。请看卡片。
如果两数相加结果是两位数,如果是写满了一排,都按上面第一种方法一样处理。请看卡片,就这样做。
现在我给你两个数4和2,你用第二种方法练习一下。“开始!”主试按动表。
被试练习1分钟后,主试停住表。检查被试是否确实理解第二种方法,指出错误,再解释一遍,再用9和2练习1分钟。
3.正式实验
(1)主试发出指导语:你们已学会了两种方法,现在我给你两个数,你开始用第一种方法做。准备,上面写8,下面写7,先用第一种方法做。“开始!”主试按动表计时。
(2)被试用第一种方法做1分钟后,主试说“画线,用第二种方法”,你做到哪里就在哪里画一竖线,然后改用第二种方法做,也做1分钟,主试说“画线,用第一种方法”。这样,共做10分钟。
(3)如果重复实验,起始的数对都要改变。可采用以下数对:5和9,2和7,9和4等。这些数对相加60次才会出现重复系列。如果被试由于计算或更换方法有误,中途出现循环系列,应当作废,中止实验,并用其他数对再进行实验(最好不马上做)。
(4)观察并记录被试转换工作后的行为特点,如是否有紧张、是否有间歇等。
(5)正式实验重复做两次,比较两次测试成绩,验证注意转移能力的可训练性。
实验结果:
(1)统计出每一分钟算出和数的数目。
(2)统计每分钟错误数(个别计算错误、提行、写数的正确性等)。
(3)统计每发出“画线”口令后由一种方法转换为另一种方法的最初五对数相加的错误量。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有着本质的区别。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转移到新的对象上,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是一个人注意灵活性的表现。注意的分散是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无关活动上。
注意的转移与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每一次注意转移的时候,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经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中心以外,而另外的新对象进入注意中心,整个注意范围的图景便发生变化。因此,每当注意中心的对象转换后,必然呈现出新的注意分配的情况。
有些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对新的刺激物发生反应,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就特别重要。如飞行员、汽车司机和火车司机等必须有较好的注意分配和转移的能力。这些工作要求注意转移得迅速及时,要有计划地组织注意转移的顺序和掌握注意转移的时机。例如飞行员在初期练习起飞的时候,注意转移的顺序一般包括:在地面滑跑的过程中,注意应当集中在远方的目标,以保持飞机的正确滑跑方向;飞机离地的时候,注意就要转移到观看地面,以保持飞机的飞行高度;之后,注意又要转移到判断飞机的上升情况。飞机下降的时候,飞行员必须在一定的高度做仪表检查,然后迅速地将注意转向地面,准备降陆。飞行员每次转移注意,还必须适当地分配注意,如在起飞时的地面滑跑过程中,除了主要注视远方目标外,还要倾听发动机的声音,估量加油门的情况,等等。飞行员的注意如果转移得不及时,掌握时机不准确,或注意分配不当,就难以使飞行操作符合要求。因为飞行员要有较高的注意转移与分配的能力,所以鉴定注意转移与分配的能力是选拔飞行员的测验项目之一,要利用专门设计的仪器进行。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在一部分工作结束之后,需要迅速开始另一部分工作,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了新情况,需要立即处理,这都需要迅速转移注意,并合理分配注意。
原来的活动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就会有极大的吸引力,那么注意的转移就困难。因为活动的吸引力大,人的注意强度高,难转移。反之,原来的活动吸引力小,注意的转移就容易。
如果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意义重大,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那么即使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很强,也能顺利地实现注意的转移;反之,对于新活动的意义理解肤浅,或不符合人的兴趣,那么即使先前活动的吸引力不强,也不能顺利地实现注意的转移。
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强的人,就能在必要的情况下顺利地把自己的注意从这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差的人,就不能很快地实现注意的转移。
对学生来说,具有注意转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每天要学习几门不同的课程,还要完成其他活动,这就要求有灵活的注意转移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时,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可以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或自问自答的方式,由旧课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也就顺利随着转移。其次,要教育学生加强学习的计划性。要求他们按照计划,迅速地转移注意力,以免浪费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四种注意的基本品质会先后、同时或交替表现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并有个别差异,如有些人注意转移与分配的能力较强,有些人注意转移与分配的能力较差;有些人注意的范围较广,有些人注意的范围较狭;有些人注意比较稳定,有些人注意不甚稳定。这些个别差异有时与个体的神经机能状态和气质等有关:神经衰弱患者一般注意不集中,在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三项品质上,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呈现出优势。在注意稳定性上,胆汁质和抑郁质有显著负相关。但在一般人,这些差异主要还是在不同的实际生活、教育及训练中形成的。所以一般说来,注意的品质是能够通过实际生活的锻炼或教育和训练而改进的。因此,应该按照不同的职业要求,进行有关注意的培养和锻炼,从而拥有优质的注意力资源,以提高职业效能。
优质的注意力资源应该是注意四种基本品质的有机结合,它是个人具有的相对稳固的心理特征,通常有四个方面的判断标准:一是能够迅速进入注意状态。例如,打上课铃以后,学生进入教室,回到座位上就能迅速进入注意状态。二是能够集中与自己活动有关的感觉信息的输入,排除与之竞争的无关刺激信息。如上课时学生专心学习,不为外面的喧哗、吵闹所干扰,在家做作业的时候,不会受到客厅里面电视的干扰。三是能够适应并维持准备状态的心理定向。如学生在上课时总是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密切关注老师的提问信号并随时准备发言。四是能够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到环境中的其他部分,而不是沉迷于某一特定情境难以自拔。例如虽然与同学的争执让自己如鲠在喉,但面临学习任务时,就应迅速遗忘不快,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注意基本处于涣散状态,但是当他们在看自己特别喜欢的动画片时,注意力也能够特别集中,据此,我们不可简单地根据某个单一的标准去推断出多动症儿童注意力资源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