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王文红 葛 军

摘要: 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长期以来面临着定位不准、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双师型师资严重短缺等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六个方面,探求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路径

近年来“地方高校转型”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成为高等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课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11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见,“地方高校转型”已经成为“国家意志”,那么“地方行动”又如何呢?“转”还是不“转”?怎么转?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选择人才培养路径?可以说,地方本科院校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以上问题是地方本科院校顶层设计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正确与否,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1999年以来升本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共有600多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封闭办学、同质化发展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桎梏,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堪忧。

1.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错位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和服务需要大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依靠创新型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渴求地方本科院校能提供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科技服务。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他们的特点是理论基础深厚、研究能力强,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服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所在,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价值追求。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社会声誉不高,获取办学资源的能力不足,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政府拨款和项目竞争两种方式,为获取更多办学资源,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发展定位:一是,面向政府办学。学校办学以政府需要为目的,以政府意志为准则,以政府的指令为活动,想方设法通过提高生均拨款额和增加招生数来实现办学经费的增长,以政府所批的招生计划来实现人才的供给。结果是,人为割裂学校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政府和地方高校更多地关注供给问题,而忽视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二是,追求“高大全”。项目竞争是高校获取办学资源的重要方式,缺乏分层分类“高大全”的项目评价指标,客观上迫使地方本科院校不得不追随老牌大学的学术型办学道路,毫无竞争优势可言,更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2.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吻合

地方本科院校都是从高职高专升本而来,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本身与地方的产业吻合度就不高,升本后“穿新鞋走老路”。由于连年扩招,地方本科院校忙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而疏于教学建设,专业建设缺乏前瞻性,建设新兴专业或新的专业培养方向的能力严重不足,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的工作举步维艰,面临“一个专业多个班,几个专业办到底”的尴尬境地。

根据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招生数量统计分析,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是半数以上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打”专业,专业建设呈现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发展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但地方本科院校无视地方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忽略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关门搞教学,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地方产业的发展。

3.课程体系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

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计效仿研究型高校,以学科课程为主体,按照学术逻辑来构建课程体系,以“知识”为参照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学科,面向应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类型主要有理论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教学时间的划分反映在它们的比重关系上,地方本科院校实践课程的比例明显偏低,有的甚至低于教育部要求的最低标准(文科专业15%,理工科专业25%),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时间保障;选修课的开设明显不足,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多样性的要求;公共基础课开设多而全,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不足,与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背道而驰。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面临的困境:一是,物质保障不力。实验室配置不到位,实训实习基地难以落实,实习经费普遍不足。二是,教学时数偏少。过多的理论课挤占了实践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验条件和实习场地又不能同时满足较多学生实验实习的需求。三是,教学管理不到位。实践教学建设规划不足,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不健全,实践教学大纲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工作计划不周密。四是,质量监控不严。指导教师本人对实践教学质量把控不力,教学督导缺乏全程监控。

5.适应市场需求的双师型师资严重短缺

目前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工作经验,没有必要的技术技能;兼职教师有技术技能,了解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动向,但又缺乏教学技能。因此,双师型师资严重短缺,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最大瓶颈。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学校没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支年龄结构、职称合理,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制度保障。重学术、轻实践的教师评价机制没有改变,教师由“师”转“双师”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未被激发,再加上“双师”认证标准不清,制度不全,程序不规范,“双师”的权威性不高,标杆作用没有彰显。

二、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

当前,区域经济结构正面临深刻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已成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发展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应审时度势,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出发,调整办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从而选择正确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转型发展,摆脱当前种种困境。

1.准确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

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他们将来为谁服务?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是否成功转型。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地方本科院校至少要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实地考察,深入地区行业、企事业单位,研究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二是通过用人单位释放的用人信息需求,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把握未来市场的人才需求;三是根据自身办学的资源优势,选择能够驾驭的学科专业,对接地方支柱产业,走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专科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大多数位于地市级城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学校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始终坚持“地方性”,在发展路径上始终坚持“地方化”,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地方型”,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能丢的标志特征。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

学校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的办学指导思想下,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形成学校与区域产业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构建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实行双轨制教学,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职业为本位,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设置上,一要紧贴市场需求,始终以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为立足点,重点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二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盯区域经济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做到专业与产业、职业与岗位的对接。

在课程建设上,一是,课程内容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按照学生未来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凝练课程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二是,课程结构要以能力为主线,科学设定各类课程的比重关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的衔接,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三是,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特色课程,如企业培训课程等,同时将岗位资质标准融入相关课程中去,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3.改革教学方法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一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的转变。以注入式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记”的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课采取情景式、仿真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二是,提高教学改革的信息化水平。以微课、慕课、精品课程资源、在线课堂为载体,提高教学改革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比赛、教学观摩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严重不足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是实践教学的保障不力,因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保障。一是时间保障。从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应用型高校成功办学的经验来看,他们无一例外地均重视实践教学时数的安排,如英国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为2∶1。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从课程结构入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二是物质保障。加大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和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确保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的开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加快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外的优质资源,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确保实验实习环节得到足够的落实。三是管理保障。实践教学的管理要从“实”、“细”、“严”三个字上下功夫。“实”: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成立校、院二级实践教学管理队伍,抓组织、抓落实,重协调、重监控,确保制度全覆盖,规范无漏洞,检查有力度,措施有落实。“细”:实践教学的运行环节要细,从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任务书和实验指导书入手,认真组织好每一个环节的运行,环环相扣,层层落实。“严”: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每一个实践教学指导情况均有必要的监控。

5.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急需建设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通过“引、培、聘”等方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引”:从企业中引进人才,从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让企业的生产过程直接对接教学过程。“培”: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聘”:聘请相关行业、产业领域的专家到学校授课,传授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和先进生产实践技术。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地方本科院校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而且还要有配套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对引进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要有清晰的描述和明确的要求。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要统筹考虑人数、时间、方式,周密部署。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双师的认证考核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双师的认证标准要科学,考评要规范;在评优奖励、职称评聘等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6.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

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行政化的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唯有大胆改革,转换体制机制,建立一套现代化的高校治理体系,学校发展才能生发出可持续的强劲动力。笔者认为,学校内部管理至少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人事分配制度、评聘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分配制度上,通过教师竞争上课的办法,改“单纯分配型”为“优者择课型”的上课办法,由学生选择教师,实行优课优酬的分配原则;在评聘制度上,通过评聘分离办法,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与聘用分离,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在职称评审制度上,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坚持“重能力、重教学、重实践和重应用”的原则,向关键岗位、核心人才、骨干教师倾斜。

其次,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应重点在完善质量保障和教学管理运行两个体系上下功夫。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上,加强教师、学生和督导三位一体的内部质量监督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引进“第三方”评价,开展由企业、行业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形成产学联合培养、联合评价人才的新格局。在教学管理运行体系上,以“知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运行制度已不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修订完善以“能力”、“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运行制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众多的困难与问题,困难与问题的存在,也垫高了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平台。地方本科院校唯有通过转型发展,才能解决发展带来的困难与问题。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准确定位,锁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破解人才培养瓶颈;强化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内部环境。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唯有选择正确的人才培养路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成功转型,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 1892_/moe 630_/201511t20151113218942./_html,2015_10_23.

[2]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

[3]冯年华.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肖中云,刘金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卓越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5_9_22(4).

原载《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TNeh9nrIGNeXkqa7vWFpFi+e6lIThKhvPtOKS91z/8PV+gHcArWcQidXIZ8D2u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