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建设研究
——基于TPC模型的分析

周晓珺

摘要: 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的建设问题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分析了其内在的协同创新机理,提炼出了影响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的关键因素,最终构建出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TPC协同创新模型。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重点专业类 协同创新 TPC模型

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突破我国传统本科学术型人才的单一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与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这充分说明开展适应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而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本科重点专业类是指高等学校以内涵相近的专业为基础,以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专业为核心,按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本科专业集合。开展重点专业类建设旨在引导高校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在当前教育部实施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各省教育厅推进重点专业类建设的背景下,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专业类的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的建设目标和内容

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要坚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要求,以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为手段,以提升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从专业类组建的视角,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其他专业提供示范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组建热爱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三是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四是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应用型教学改革成果。五是结合专业特点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入校外实践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受益主体。六是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二、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中的协同创新机理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是指事物或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强调协作、配合的一致性或和谐性及在某种模式的支配下事物或系统产生不同于原来状态的质变过程。简单地说,协同就是指系统中诸要素或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作用。创新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去理解。狭义上的创新主要是指相对于发明与创新的联系和区别来理解的技术创新。从广义上理解,创新主要是从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体制等生产系统或经济系统的要素等角度的广泛意义上的创新。

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组织间的协同整合。它将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从发起到实施、从创新成功到实现价值的各个环节中价值链上的核心专业和相关合作组织的创新“产品”整合起来,形成一套协调一致、面向需求的解决方案。影响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因素很多,专业之间有共生、竞争、适应、协同进化等多种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类似的相互作用。根据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将其从内到外依次分成核心层、协作层、价值实现层三个层次。核心层是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平台,是重点专业类集聚各方面力量,针对潜在需求,建立能力、人才、流程、技术、研究体系和资金的最佳组合,以提供潜在需求需要的新价值空间,是保证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成功实施的关键力量。在协作层中,技术支撑提供方、同类竞争专业、技术标准认定机构、战略合作方与核心专业通过知识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而各种营养提供者(基础条件提供者、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等服务机构)为重点专业类创新提供知识流、技术流、人力资源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智力支持。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顺利实施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创新成果的推广。价值实现层在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推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产品”的互补和配套者使其创新的理念成为一套完整的需求解决方案,创造出新的价值体验;创新成果的推广者根据不同层面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发展趋势,以进一步挖掘潜在需求;政府通过创新政策体系来影响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核心专业创新的行动者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从宏观和系统的角度给重点专业类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

三、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探索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针对关键因素加强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建设对于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选取了某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专业类的管理者、专业方向带头人、同行专家、团队成员作为访谈对象,从四种不同的角度,直观了解影响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所起的作用,具体见表1。

表1 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表1的访谈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重点专业类管理者、专业方向带头人、同行专家和团队成员尽管所站的角度不同,强调的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侧重点不同,但是,经过关键词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些关键词描述的核心内容存在一致性。他们均把目标、伙伴、合作作为影响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目标、伙伴、合作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 3个关键因素。

四、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TPC协同创新模型的构建

1.T(Target,目标)

目标是指围绕核心专业创新任务和创新战略,通过建立“竞争—合作—协调”的创新组织协同运行机制,从重点专业类中挑选出满足核心专业创新要求的相关专业和组织,并将它们组成一个具有组织能力的创新体系协同一致地工作,共同实现统一的创新目标的一种协同创新活动过程和程序。在重点专业类创新体系中,各相关成员为了提高创新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在这一协同网络中,各成员可动态地共享信息,紧密协作,并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

2.P(Partner,伙伴)

有效界定伙伴关系有助于重点专业类外部合作伙伴及内部相关者之间进行协同创新。从核心专业的创新战略出发,建立恰当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不同成员间的协作、管理与沟通。系统内成员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们使得合作伙伴之间能够进行交流并共享信息。同时,战略联盟方式能使成员之间存在的资源依赖性和知识互补性在联盟中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并且在联盟中相互学习以实现共赢。

3.C(Cooperation,合作)

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基础,目的在于满足重点专业类组织内外部的协同创新要求。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的合作各方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追求,如果在合作过程中缺乏互惠互利动力机制,不能使各方受益,那么这样的合作是不能持久的。重点专业类的协同创新并不只是一系列的流程或者一张组织结构图上的条条块块那么简单,从本质上说,协同创新过程是一个由各种合作构成的动态网络。合作好比是齿轮,把各种组织活动协调地编织在一起,对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和协调是重点专业类协同创新持续作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燕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展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6(03).

[2]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6).

[3]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黄荣怀,沙景荣,李茂国.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教育生态观[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

[5]弋亚群,刘益.组织资源的协同机制及其效应分析[J].经济管理,2003(08).

原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NDrlojerADeMZN5OkrTaTxQflPC0H6otfCFboGyL5Za/OLZkZcoLtTQ49K4FPY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