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本书写作缘起

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 China: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 )中,首次将“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1913年,法国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绸之路”,盖指中国古代与海外以陶瓷、香料为主的交通贸易与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学者开始广泛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丝绸之路”在中国逐渐成为固定称谓(白永秀、王颂吉,2014)。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合称为“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后文简称《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发布,“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并付诸实施。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令该战略备受世人瞩目。

“一带一路”既沿用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又继承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核。十九大之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被写进党章。可以认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最为重大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际社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国内研究更是大量涌现,但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家层面,以战略定位、内涵、意义和风险等理论阐述为主,且视角较为单一,较少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学科进行系统分析论证。实证研究大多以各地争定位、抢机遇、献对策为主,且与理论研究存在一定脱节。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推进,以央企为主力的国家层面战略布局形势业已明朗,地方城市将及时跟进,协同“国家队”,共同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地方城市如何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本书研究、探讨的“着力点”。 NajelXVSetsbnYhWVnW+pRftEQeltuVx+UozAAJjAJC9jBqOBhtGVThDkgoCCe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