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分析框架

本研究的分析重点是言语行为程式韵律特征,分析框架包含言语行为程式选取和韵律特征分析两部分。

2.4.1 言语行为程式选取

Austin(1962,1969)将言外行为分为裁决型(verdictives)、行使型(exercitives)、承诺型(commissives)、行为型(behavitives)和阐述型(expositives)五类。

Leech(1981,1983)根据言语行为和礼貌的关系将言外行为分为竞争类(competitive)、和谐类(convivial)、合作类(collaborative)和冲突类(conflictive)。

Searle(1976)在Austin(1962,1969)基础上,根据言语行为在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适从性(direction of fit)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三方面的区别,将言外行为分类为阐述类(representative)、指令类(directive)、承诺类(commissive)、表达类(expressive)和宣告类(declaration)。

由于三种分类中Searle(1965,1976)的分类方法接受度较高,本文采用Searle的言语行为分类方法。

以往言语行为研究(Blum-Kulka&Olshtain,1984;Salgado,2011;Trosborg,1995)主要集中在日常交际中高频出现的指令类和表达类言语行为中。指令类言语行为(如请求)是说话人指使或命令听话人去做某事的行为,常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表达类言语行为(如道歉、致谢)是指说话人表达了某种心理状态的行为,常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需求。

以往二语言语行为韵律研究(Alexander,2011;张燕,2015)主要集中在表达类言语行为程式的韵律特征方面,暂无研究关注二语学习者指令类言语行为程式韵律特征,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选取指令类言语行为中的请求以及表达类言语行为中的道歉和致谢作为目标言语行为。请求是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希望受话人去做某事的言语行为。道歉是说话人为自己的冒犯行为向听话人致歉的言语行为。致谢是说话人得益于听话人做过的某事、向听话人表达谢意的言语行为。

Aijmer(1996)对London-Lund语料库中英语本族语者请求程式、道歉程式和致谢程式的数目统计结果显示,英语本族语者最常用的请求程式是“Can/Could you X?”(占请求程式总数的65.38%),最常用的致谢程式是“Thank you(very much).”(占致谢程式总数的76.09%),最常用的道歉程式是“(I'm)(intensifier)sorry.”(占道歉程式总数的83.72%)。

笔者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数据库(ESCCL语料库)自主对话部分中,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程式、道歉程式和致谢程式的使用情况。ESCCL语料库以方言区为点,以地域分布为面,数据采集覆盖面广,能较好代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特点(陈桦、文秋芳、李爱军,2010)。

结果显示,英语学习者常用请求程式是“Can/Could you X?”,其中多数英语学习者使用“Can you X?”(78.72%),少数英语学习者使用“Could you X?”(21.28%);常用致谢程式是“Thank you(very much).”;常用道歉程式是“I'm(so)sorry.”。

综上所述,本研究依据Aijmer(1996)有关英语本族语者言语行为程式使用偏好的研究结果以及笔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行为程式使用偏好的调查结果,选取请求程式“Can you X?”、致谢程式“Thank you(very much).”,以及道歉程式“I'm(so) sorry.”作为本研究的目标言语行为程式。

2.4.2 韵律特征分析

以往韵律分析理论主要有调型理论(Palmer,1922)、调阶理论(Bloomfield,1933)、荷兰学者提出的IPO理论以及自主音段节律理论(Pierrehumbert,1980)。

Pierrehumbert(1980)在她的博士论文《英语语调的音系与语音》( The Phonology and Phonetics of English Intonation )中首次将自主音段音系学与节律音系学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新的韵律研究理论框架,即“自主音段—节律”理论(autosegmental-metrical theory,简称AM理论)(见图2.2)。

图2.2 “自主音段—节律”理论(Pierrehumbert,1980)

自主音段节律理论(Beckman&Pierrehumbert,1986;Ladd,1996;Pierrehumbert,1980)把语调曲拱看成独立于文本之外的三类音高事件,即七个音高重音(如H ,L )、两个短语重音和两个边界调(如H%,L%)。该理论主张从音高重音和边界调着手分析韵律,既充分表征了语调曲拱,又有效体现了音高重音和边界调在语调功能上的差异(陈虎,2009)。

由于韵律的交际功能是本文的讨论重点,本研究选取自主音段节律理论的韵律分析方法,从音高重音和边界调入手分析英语韵律。音高重音是语调单位中以音高运动为主要感知线索的突显音节,边界调是语调单位内最后一个音高重音之后至语调单位末尾的一段音高曲线(陈虎,2009)。

由于话语句首和句末韵律特征对交际的贡献尤为突出(Aijmer,1996;Brazil,1997;Culpeper et al .,2003;Ogden,2010;Sicoli et al .,2015),本研究对交际韵律的分析,着重关注话语的重音分布情况和句末边界调走势。

为研究母语韵律对二语交际韵律的影响,本研究还收取了部分英语学习者受试的汉语母语言语行为程式录音。

与英语语调语言不同,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tone)是一个音节或单词发音时音高的高低升降的型式。汉语的音高是声调和语调的“叠加”,“耳朵所听到的总语调是那一处地方特别的中性语调加上比较的普通一点的口气语调的代数和”(赵元任,1929)。

图2.3 赵元任汉语语调学说示意图(林茂灿,2012)

汉语中,语调是重音和语气,语调作用于声调和中性语调,产生耳朵听到的总语调,语调(重音和语气)对声调和中性语调的作用,是通过“代数和”及“橡皮带比喻”来运作(林茂灿,2012)。

林茂灿(2004)和陈虎(2006)认为,汉语语调的表现方式与“自主音段-节律”理论的基本假设十分吻合,因此对汉语语调的韵律分析,也适合采用自主音段节律理论的韵律分析方法。与英语言语行为程式相同,本研究从重音和句末边界调两方面分析汉语言语行为程式韵律特征。

本文对二语交际韵律的分析,主要涉及重音和句末边界调两个特征,包含二语交际韵律产出和二语交际韵律感知两个层面。二语交际韵律特征分析包含产出和感知两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交际者在会话中同时扮演说话人和听话人双重角色,前一话轮中的说话人,可能是后一话轮中的听话人,交际者不断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转换角色。对二语学习者交际韵律使用能力的考量,应包含二语交际韵律产出能力和二语交际韵律感知能力两方面。

第二,以往研究显示,语音产出与语音感知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Flege(1995)基于以往二语语音实证研究提出“言语学习模型”(Speech Learning Model),认为语音产出通过语音范畴表征(phonetic category representation)与语音感知形成联系。

Boersma(1998)从功能音系学的角度提出“语音感知和产出语法模型”,提出听话人的感知范畴系统决定如何将原始语音输入转化成感知表征,说话人的产出系统通过底层感知赋值决定产出话语的表层形式,语音感知语法和产出语法通过底层感知赋值联结。

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音段层面。由于韵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以往研究很少涉及韵律产出与韵律感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尝试通过实证方法,探寻韵律产出与韵律感知之间的联系。

第三,二语语音感知与产出如何相互作用,是二语语音研究的一个焦点(王立非、孙晓坤,2007)。二语学习者需要在从小建立起的母语语音系统基础上,重新调整对语音加工和音系范畴重组的感知、在感觉肌动与神经命令方面重新编程,最终达到符合二语的语音范畴(Flege,1998)。本研究将在分析二语学习者交际韵律产出特征和交际韵律感知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二语韵律产出与二语韵律感知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从产出和感知两方面,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交际情景下请求程式“Can you X?”、道歉程式“I'm(so) sorry.”和致谢程式“Thank you(very much).”的重音以及句末边界调特征。“言语行为程式韵律特征”的操作定义是“二语学习者在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其言语行为程式的重音和边界调产出特征以及在言语行为解读过程中其对言语行为程式重音和边界调的感知特征”。 WqZCw3wVCUi055zD5yivnb+pT+u6Zl9oWyK8AW83ljYDepiMUDvFXhaFvGQR0Y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