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创新(Innovation)也称创造,源于拉丁语,具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三层含义。《汉语大辞典》中释为“创立或创造新的”之义。《词源》中“创”是指破坏,是开始“做”,具有明显的创造特征;“新”是刚获得、刚出现或刚经历到的(跟“旧”或“老”相对),指事物在性质上改变得更好,是没有用过的。二者联系起来,指抛开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创新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的创造活动,是探索创新方法、过程、特性以及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就创新的本质而言,广义是指以新的方式解决了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狭义是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是第一次把事物(产品、材料、技术等)或方法的发明和创造实用化与商业化,或把新的方法运用于社会或经济活动的过程。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文学艺术上的创作、体育竞技中的创纪录等。
创新既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也可能是只对一个单位或事物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性质、形态、功能等方面的革新改进。创新具有“新颖性、科学性、先进性、价值性”等特征。
所谓“思维”,就是想、思索、思考的意思。“维”意味着序或方向,“思维”的基本含义就是按一定顺序地想,或沿着一定方向地思考。
思维的本质,广义上讲是人们接受、存储、加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狭义上讲,是人脑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活动,包括对客观的联系、多层加工及揭露事物的内在特征,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具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几大特征。
创新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广义上讲,指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思维活动形式的总称。狭义上讲,指人类应对各种自然与社会变化挑战时,开创性认识新领域、新局面、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运用新的认识方法,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开创新的认识成果;它是开动脑筋,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等思维组合智慧,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产生新决策,创建新理论、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制度、新流程、新形式等成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活动的智力财富、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
创新思维是在创新活动中运用多种思维发展起来的综合思维表现,是思维活动中最有价值和最积极的形式,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规律、获取新知识与新技术的有效手段。创新思维常通过新的观点、理论或发现来增加知识积累、改进与突破,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实现知识信息优化升级与更新换代。它具有发散求异性、借具联想性、综合独创性、灵活逆向性、自我超越性、特质多软性、周期短暂性、产业规模性、价值实用性、体现国力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和社会价值。
创新技法也称创造技法、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将知识、信息、技术、思维方式与操作方法融为一体,总结出来的一种原理性、经验性、规律性的操作方法技巧,是创新方法、创新经验及创新技巧的总称。可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技巧可使知识与技能巧妙地结合;方法可使知识升华,调动知识为人所用。技法成熟、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用它进行发明创造,可拓展创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缩短节约创新时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效率,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仅有创新思维而没有掌握、运用正确的创新技法,是不可能实现创新的。
要想在创新中少走弯路,就必须学会运用常用创新技法,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惊人效应:一是有利于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敢于否定、质疑、打破和超越固有思维模式,形成应变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习惯;二是有利于科学有序地指导实践,掌握创新规律,少走弯路,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三是有利于简单高效地解决问题,使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可行、合理、严密。
所谓能力,广义上讲是生命物体对自然探索、认知、改造水平的度量。如人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动物、植物的生殖能力等。狭义上讲表现为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与难易程度,是完成一定目标或活动任务所表现的综合素质、力量或本领。诸如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记忆能力、交往能力等。
能力总是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与目标达成。能力具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和社交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之分。
所谓创新能力也称创造能力、创造力,指人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实践中,能不断进行一系列连续、复杂、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给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提供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作品、新事物和新成果的能力;是立足已有事物(含自然界、社会及人等),开发、引进创新活动,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产生新思路、新事物的综合能力;是综合应用一切知识、经验与新信息,通过观念调整与转变,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和新设想,进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个性品质等因素优化构成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掌握吸收、巩固、记忆、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二是知识丰富有利于进行科学分析、鉴别、简化、调整、修正、完善出更多更好的创造性设想。三是养成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精确标准的操作力,学会创造性思维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创造技法,方可形成核心创造力。四是个性品质修养是构成、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保障。五是创造力与兴趣广泛、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圈子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荡、感情开放、语言交流具幽默感、不拘小节、给人印象浪漫等个人意志、情操、人格素质呈正相关。可见,知识结构、智力水平、综合能力和个性品质相互影响,决定了人的创新能力。
可见,创新就是创造,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由此,得出创新能力培养公式=①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科学方法论、专业基本理论;基本能力:群体智慧与组织能力、解决专业问题与实践能力、接受与综合新思想能力;基本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横向科学;基本素质:自然素质(指情商、好奇心、兴趣、爱好等)和精神素质(指爱国主义、献身精神、责任感、毅力与事业心等)]+②智力水平(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考力、创造力)+③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创造技法+实践能力)+④创新意识(人格品质)。
创新能力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自主性。创新主体在既定创新目标下,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身素质、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创新能力,从事各种创新活动;是创新主体自主选择目标,有目的、有意识、自觉、能动的自主行为。自主性给创新能力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不同的个体、群体追求的创新目标不尽相同,表现出不同的创新能力和丰富多彩的创新结果,并形成创新合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是首创性。首创性是指提出前所未有的独特新工艺、新技术或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是创新能力外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时间上的首创性,创新主体产生或提出新颖、独创产品的时间上具有优先性。二是形式或内容上的首创性,是创新主体产生或提出新颖、独创的产品内容和形式上不同于原事物,是改造、综合、整理产生的另一种新事物。
三是价值性。价值性是指创新成果能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创新成果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通过运用、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自己对社会的有用性;二是主体的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创新主体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原有思维定式,产生新飞跃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已有认识成果进行重新排列组成,形成新的认识成果的超越性。比如,“阿波罗”登月工程所用的数万个零件,都是对原有知识成果的综合与重新组合的结果。由此,引起思维能力的超越。二是对思维定式的突破也将引导创新能力的超越性。比如,牛顿将静力学发展为动力学的超越;爱因斯坦创立的“直觉—演绎”思维方法、相对论和量子论力学,变革了牛顿力学教条化思维定式,就是创新能力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