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长城,曾经恢宏的护国墙

说到长城,人们会习惯性地想到“东起山海关,西到嘉裕关”中的长城,其实这座长城指的是明代修筑的长城,而敦煌安西境内现存的汉长城则主要是汉代修筑的。

自从春秋时期楚国开修长城之先河后,几乎历朝历代都修筑过长城。就在河西走廓明代长城的北侧,西汉为了抗御匈奴的骚扰,打击丝绸之路上的盗匪,曾修筑过一道汉代长城,自敦煌绵延到辽东,全长一万一千五百余里,是汉代河西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在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

经历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汉代长城已毁损严重,许多长城被夷为平地,但在酒泉地区的金塔、嘉裕关、玉门、安西和敦煌等地还可见其遗迹。由于气候干燥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敦煌境内的汉长城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保存得较为完好。汉代长城遗址约有136千米,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是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敦煌汉长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像秦明朝一样用砖石修砌,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的红柳、芦苇、罗布麻和胡杨树等植物,修筑长城时,就是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作为地基,上面铺上土、砂砾石,然后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相筑,相连为墙。虽然历经岁月沧桑,现存的汉长城已失去了原有的雄伟风貌,但大致轮廓依稀可辨,还能清晰地看出当年的芦苇夹层。

长城沿线,每隔5千米许,会修筑一座烽燧。作为长城的亲密“战友”,烽燧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反击小规模的敌人以及为丝绸之路上来往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等。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指的就是这些作用巨大的烽火台。当年,每座烽隧都有兵卒把守,一旦遇到敌情,就会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用来报警和传递消息,所燃的烟火远在15千米外都能看到。据考证,从敦煌传出烽火到长安只需要6个小时,这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已经称得上是最高速的信息通道了。敦煌现存烽隧80多座,其中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

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和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烽隧顶部和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今日的汉长城和烽隧,虽残破不堪,古旧沧桑,但依然能让你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莽,并谛听到历史的洪钟大吕或边关的凄凉哀音。

追根溯源

汉代长城修筑于公元前121年,即汉武帝元狩二年。当时北方的匈奴势力非常强大,常常侵犯河西一带,劫掠牲畜、粮食和财物。为使边疆安宁,汉武帝多次派大将西征,和匈奴作战。后来终于打败匈奴后,汉武帝开始向河西迁徙汉族居民,开始农耕,并派军队驻守在这里,修筑长城,以防止匈奴再次入侵。因此,汉长城是古代中国第一次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见证,也为之后在新疆建立西域都护府、畅通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xXw8bZgmpdG97i7fzb5MlhuvVG2973k2o2sG+d8lm8TOvsHAQwj4m/E5GGezX7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