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是丝绸之路上一颗大放异彩的艺术明珠,也是集石窟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宝窟。它倚靠在神秘的三危山麓,其南北长约1,600米,重重叠叠的洞窟远远望去,犹如一个个蜂巢嵌在刀削斧壁的断崖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气势恢宏。
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66年,即前秦建元二年。相传有一个叫乐尊的和尚,在修行时途经此地,当时夕阳西下,他抬头看到对面的三危山峦金光闪耀,如同千万尊佛显圣,于是便认定这里是佛家圣地。之后他四处化缘求金,雇人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此修行。后来,法良和尚也来此地开凿了第二个洞窟开始修行。从此,这个沙漠小城不再枯燥和平淡,而是沉迷于刀壁斧凿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风格迥异的洞窟。这块宝地历经数十个朝代不停扩建,到元朝时才终止。后来明朝弃嘉峪关以西地区,并将人口迁入关内后,这里曾经繁茂的一切开始显得孤单,莫高窟也因此渐渐被人淡忘。直到1900年,王圆禄道士发现了藏经洞,才再一次将莫高窟的辉煌展现出来。
千百年来,莫高窟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以及世人的遗忘,不过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洞窟有492个,壁画4.5万余平方米。仅仅这个规模就足够惊世骇俗了,若把莫高窟壁画比作纵高1米的一幅画来计算,横长足有45千米,这种规模使得莫高窟堪称世界上最长最大的画廊。莫高窟还有彩塑2,415尊,题材大多取自佛教故事,小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典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之所以保存完好,与敦煌的气候不无关系。敦煌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0毫米,对居民未必是件好事,但却使得洞窟内的文物不容易遭受腐蚀。 莫高窟和龙 门石窟、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 窟,后面两个石窟几乎无法看到色彩 的元素,只有素雅的造型,可在莫高 窟,甫一进入,你便会陷入色彩与造 型的海洋,那些石窟建筑、绝色的壁 画与精美的雕塑定会让孩子流连忘 返,不由自主地赞叹这朵艺术奇葩。
莫高窟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492个洞窟包括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这些洞窟形式多样,完好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样式。早期石窟呈中心塔式的外来窟形,到隋代变成了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唐代中期之后,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从建筑形式的演变过程,游人可以感知到古代艺术家们不断融会吸收、兼容并取的探索精神。
在众多的洞窟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当属九层楼,编号96窟,它既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也是莫高窟最醒目的建筑,孩子一眼就能看见那雄伟壮观的红色阁楼。九层楼建于初唐,最初只有两层,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改建为九层,是为了保护35.5米高的弥勒佛像而建的。现在看到的白壁丹檐式建筑,则是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九层楼高约45米,是一座特殊形式的高大窟檐,层层都有鲜艳瑰丽的飞檐,檐角系铃,随手作响,为莫高窟增添了不少艺术光彩。下七层则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依山靠岩而建,上两层为上翘的星状顶盖,保护着九层楼内30多米高的佛像头部。
九层楼内供奉着世界第三大坐佛弥勒佛,走入窟内,佛的伟岸会扑面而来。仰头仔细观看,会发现颇有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彩绘精致富丽,面容慈祥宽厚。
除了洞窟建筑自身的特色,莫高窟里面的彩塑也值得好好欣赏一番。彩塑为敦煌艺术品的主体部分,之所以用彩塑造型,是因为石窟开凿在砾岩上,土质松软不适合雕刻。彩塑艺术始于十六国,工艺简洁,是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一层粗泥,再敷一层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莫高窟的彩塑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还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金刚等。其造型颇为有趣,从北魏时期的粗壮肥硕变为后期的清瘦。隋唐以后,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艺术风格趋向雍容华贵,特别是唐以后的作品,菩萨轻倩柔媚,金刚和力士则刚劲勇猛。彩塑中最高的为九层楼中的弥勒大佛,最小的仅2厘米左右,堪称一座佛教彩塑博物馆。
彩塑的形式极为丰富,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圆塑就是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且可以四面欣赏、完全立体的塑像,主要用于表现佛、菩萨和天王;浮塑则是在平面上凸起的形象,比如塑像的衣服、飘带以及人字披的背、檐等;影塑多为“模制”而成,然后贴到墙上,如舞动的飞天、千佛等。
莫高窟彩塑的特点是精巧逼真,造诣极高,即便是同一神像也塑造得千姿百态,令人震撼于干涩的石窟竟然承载了如此绚丽的想象。更令人赞叹的是,佛龛、佛坛上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地面上的莲花砖相融映衬,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营造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天堂。
莫高窟里最能吸引孩子目光的就是色彩鲜艳且内容丰富的壁画艺术了!莫高窟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这些壁画如梦似幻,富丽多彩,将千年的美丽凝滞于此,简直就是一座墙上美术馆。徜徉其间,含笑自如的菩萨、翩翩起舞的仙女、姿态妩媚且凌空翱翔的飞天,还有五彩缤纷的鲜花以及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缥缈的仙曲——仿佛真的把你带进了神仙天国!
壁画的内容很丰富,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从艺术上讲,它显示了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美术史;从历史的层面讲,它反映了我国历代各民族、各阶层的生活画卷,又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史书;从建筑角度讲,壁画中所绘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和桥梁等是研究古典建筑的形象图样。
莫高窟的壁画无论从内容上抑或形式上皆各有千秋,275窟壁画的特点是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情;254窟的“尸毗王割肉贸鸽”和“太子舍身饲虎”壁画是艺术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画,由于年代久远,壁面颜色已显黯淡,给人一种粗犷之感;257窟的九色鹿故事是第一幅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故事的壁画,此后莫高窟的故事画都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285窟南壁上的“五百强盗成佛”,不仅绘出了五百名强盗和官兵作战的壮观场面,还描画了远山近水和鸭子、鸳鸯、鹿、狐狸等动物,宛如一幅情趣盎然的山水画。
在众多的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飞天也叫香音神,是乾闼婆(天歌神)和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她们能奏乐、善飞舞,她们的工作是以歌舞、散花来侍奉佛,同时能散发出奇妙的香味。飞天可以说是敦煌壁画的符号,在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皆有飞天,多达4,500余身,这些飞天大的有2米多长,小的仅有几厘米,飞天们在空中自由飞翔,真有“天衣飘动,满壁风动”的奇妙效果。
莫高窟的辉煌得以重现天日,与王道士有着莫大的关系。王道士没什么文化,差不多属半个文盲,1892年他登三危山时看到壮观的莫高窟,就决定留在此地安家修行。他平日靠布施筹措资金打通洞窟外壁,修建连接洞窟的栈道,刷白部分彩绘,并每日打扫洞窟佛像。1900年,王道士发现编号16的洞窟甬道裂缝,就此发现了被密封近千年的藏经洞。
藏经洞内藏有公元4世纪至11世纪近10个朝代的近6万件历史文物。由于当时清政府的无能以及对藏经洞宝藏的置之不理,里面的珍贵文物分别遭到了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俄国的奥尔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等人的掠夺和盗取。其中伯希带走的6,000余件写本最有价值,如今主要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斯坦因带走的数量最多,共34箱16,000件,主要藏于英国图书馆。
王道士也卖掉了其中的一部分卷宗,用换来的钱继续他的照看洞窟事业。王道士精心看管莫高窟30多年,直到1931年以81岁高龄辞世。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对莫高窟的功德,专门修建了一座道士塔。
早期的飞天受西域影响,直鼻大眼,身体僵硬,给人以笨重欲坠之感。北魏晚期受中原风格影响,飞天则体态轻盈,飘逸潇洒,仿佛她们不是佛陀的侍奉者,而是天穹的自由女神。其中,172窟龛内南侧的两身飞天和320窟南壁的四身飞天被称为莫高窟最美的飞天。
两身飞天是莫高窟中的代表作,一身双手枕着头部,悠然自得地向上飞升,另一身双手捧着花蕾,飘然而下,身旁的彩云也顺势翻卷,这一上一下的飞天连在一起,构成了充满动态的结构,因而非常富有装饰美。
四飞天画是唐代飞天代表作之一,在南壁《西方净土变》中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上方,左右每侧分别有两身飞天,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华盖,相互追逐。尽管飞天壁画已有些风化,但仍然掩饰不住其精美的画风,画中人物婀娜轻盈,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堪称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杰作。你看,她们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眸,另一个在后扬臂紧追不舍,飞天的四周彩云飘浮,香花纷落,整个壁画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且轻松自由的精神之美与飞行之美,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也表现得很充分。
此外,第79窟裸身童子的天真妙趣、第152窟的十万佛赴会壁画、第202窟的树上生衣的佛国净土壁画、第231窟风格多变的家窟、第237窟的双头佛像等也都值得细细品味。
1.参观莫高窟时,必须存包,且禁止带相机入内,因为石窟内的壁画若经相机的闪光灯照射后会褪色,所以进入时要遵守相关规定。
2.由于洞内漆黑,建议自备远光手电筒,或者在门口租一个手电筒,这样方便近距离地欣赏壁画。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触摸、毁坏壁画。
3.莫高窟门票旺季160元/人,淡季80元/人。凭参观券可参观莫高窟部分开放洞窟和藏经洞陈列馆,所购参观券当日有效,售出后不退换。一般20~25人为一组,由讲解员带领参观洞窟并予以讲解。
4.参观之前,最好先给孩子讲讲莫高窟的相关历史与大致情况,否则,进去之后,只听导游讲解一下就离开,这样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收获也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