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湟源峡,山清水秀的“海藏咽喉”

位于黄河北岸、青海湖之东的湟源,史称“丹噶尔”,它被大通山、日月山和华石山环抱在怀中,由西石峡、药水峡和巴燕峡组成,所以又被称为“尕三峡”。早在两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是中原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一条交通要道了,尤其是自唐朝以来,这里又成为了汉藏等民族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整个峡内高山林立、奇石嶙峋、河水奔腾、地势险要,自古有“海藏咽喉”之称。峡谷两侧群山巍巍,峰峦叠嶂,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湟源县地处青海省农、牧区的交界处。昔日的旧县城,曾是茶马互市和日用杂货的集散地,对沟通西藏和内地联系,增强汉、藏、回、蒙古族的关系及繁荣农牧业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是湟源贸易最繁盛的时期,这里商贾云集,驼铃阵阵,牦牛声声,极为热闹,被誉为青海高原的“小北京”。

湟源峡每年还以它独特的自然风貌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过往的游客看到那些镌刻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石刻后,更是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

佛尔崖岩画石刻

佛尔崖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4千米路北3米处偏洞内的岩壁上。据说唐宋时期在佛尔崖就建有三间小殿,清朝时曾经过两次修缮,到了民国七年,湟源峡区发大水,小殿被冲毁。后来又有一位北极山的铁和尚来此化缘,并在此重建了一间小殿。可惜的是,到了民国二十六年又遭到洪水冲毁。现在看到的小殿是1995年由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的。

位于殿内正中的是释迦牟尼立像,佛像高2.1米、宽1.1米。佛祖面相丰满,大耳垂轮,慈祥文静,身穿通肩袈裟,右手托钵,左手做无畏印,首部有桃形项光,身后为椭圆大佛光,脚下是小须弥座,两侧为四大金刚像。殿内其他佛像均结跏趺坐在莲台上,有的身着袒右胸袈裟,有的着通肩袈裟,有的则穿络子,袒胸露乳。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表情也各不相同,或面带微笑,或低眉沉思,而且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外,在立佛宝座下侧左右两边还有多处阴、阳刻汉藏文字,其中包括“大清道光丁酉年镌”、“大清光绪丙午年镌”等。佛像全系阴刻,除三尊小佛像因高度损伤只能看清轮廓外,其余佛像均图案清晰,线条优美,并通体施以彩绘。佛祖袈裟及头饰等还使用金箔贴金的手法,从而增加了画面辉煌的艺术效果。以佛像图案的一般特征和凿雕工艺来看,是典型的宋元风格,其中四尊小佛像则是晚清时期的作品。

“海藏咽喉”“山高水长”石刻

“海藏咽喉”、“山高水长”这两块石刻,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4~1995千米中段,两处石刻相距约百米。“海藏咽喉”为阴刻行楷书,每个字高60厘米,宽50厘米,四字左侧附镌有楷书小字:“嘉庆庚申四月西宁道鄂云布书,光绪戌子年夏四月丹噶尔同知张晖吻西宁县丹噶尔主簿李敦源监镌”。这处石刻原来是在今公路以北的山崖上,20世纪50年代修建青藏公路时山崖被炸毁,而有石刻的整块石料却完好地埋在地下保存了下来。1987年由县文物部门负责挖掘出来,立在了现在公路的南边,并聘用当地群众予以守护。

“山高水长”石刻位于佛尔崖岩画东端的岩壁上,上款“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夏”,下款“丹噶尔抚边府事黄丈炳书二十二年汪那炜督工”。 GfmyZ9pEeV1i0WyVDOJk+RLB68f46+39TL3FRd8cFw+d/mhHfor1DCBJabw3Z6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