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藏语叫“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虽然塔尔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是殿宇依然气势雄伟,金瓦绿墙。现在的塔尔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和大经堂等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寺庙总体的建筑风格巧妙结合了藏族平顶和汉宫殿,将一座金碧辉煌的宗教寺院完美地呈现在游人眼前。此外,寺内用以装饰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还因其精妙绝伦而被称为“塔尔寺三绝”。
塔尔寺的主殿为大金瓦殿,屋顶为黄金1,300两和白银一万多两打造的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檐口上下还装饰了镀金的云头、滴水莲瓣,四角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大殿匾额上那幅“梵教法幢”的题字还是由乾隆御赐的。大殿内以银为底,镀以黄金并镶嵌了珠宝的大银塔,让整座大金瓦殿更显得光彩夺目。
小金瓦寺也叫护法神殿。寺中回廊上陈设着野牛、羊、熊、猴等动物标本,其形态都非常逼真。位于殿左的那匹白马标本,据说本是三世达赖喇嘛从拉萨骑到塔尔寺的白马,之后白马执意留在塔尔寺,死后人们便将它供为神马。
大经堂是塔尔寺中僧侣诵经的地方,也是塔尔寺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其近2,000平方米的面积和168根大柱让人陡生敬仰之情。经堂内的装饰陈设都非常考究:黄、红、绿、蓝、白五色的经幡和各式天花藻井、大型堆绣挂佛,以及梁檐上的藏式风格图案等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在屋面上,还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饰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和宝瓶等,让原本单调的草泥屋顶都显示出了耀眼的神采。
关于塔尔寺的由来还得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说起。相传宗喀巴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在他离家赴藏一心学法的多年间,母亲香萨阿切思儿心切,便让人给他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希望他回来见自己一面。但是宗喀巴为了佛教事业而决意不回家,他分别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道:“若能在我的出生地用1 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和我见面一样。”后来,宗喀巴的母亲就和众信徒用石片砌成了一座莲聚塔,这就是塔尔寺的雏形。1 577年,后人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后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小花寺也叫长寿佛殿,是为了七世达赖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现在的小花寺为一个小型院落,整体外形为两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屋顶四角向上翘起。正面是琉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穿过小门可以看见院中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殿堂内还供奉着释迦牟尼等30多座佛像,那些手工精制的木刻浮雕、佛龛背景都堪称塔尔寺艺术的结晶。
位于塔尔寺前广场的八宝如意塔,是游客第一眼就能看到的景观,它是为纪念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八座塔造型大同小异,通身白灰抹面,底座均由青砖砌成,塔腰部位有经文装饰。另外,每座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1.塔尔寺门票为80元/人,儿童可免票。寺内导游的讲解费也是根据人数而定的,5人以下20元/人,5人以上10元/人,20人以上的团队5元/人。
2.塔尔寺的开放时间为8∶00~17∶00。
3.在塔尔寺内禁止游客用手触摸佛像、法器和佛经,更不能随意踩门槛,因此建议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这些事项。
4.塔尔寺内弥漫着浓浓的酥油花的味道,如果你和孩子都闻不惯的话,可以事先准备风油精涂抹在鼻子下方,以减少不舒服的感觉。
5.塔尔寺内还有经轮可转,但是转的时候一定要从左向右,否则不会灵验哦!
6.塔尔寺内是不允许游客拍照留念的,所以,在寺内就让你的相机先稍稍休息一下吧!
位于黄河北岸、青海湖之东的湟源,史称“丹噶尔”,它被大通山、日月山和华石山环抱在怀中,由西石峡、药水峡和巴燕峡组成,所以又被称为“尕三峡”。早在两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是中原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一条交通要道了,尤其是自唐朝以来,这里又成为了汉藏等民族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整个峡内高山林立、奇石嶙峋、河水奔腾、地势险要,自古有“海藏咽喉”之称。峡谷两侧群山巍巍,峰峦叠嶂,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湟源县地处青海省农、牧区的交界处。昔日的旧县城,曾是茶马互市和日用杂货的集散地,对沟通西藏和内地联系,增强汉、藏、回、蒙古族的关系及繁荣农牧业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是湟源贸易最繁盛的时期,这里商贾云集,驼铃阵阵,牦牛声声,极为热闹,被誉为青海高原的“小北京”。
湟源峡每年还以它独特的自然风貌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过往的游客看到那些镌刻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石刻后,更是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
佛尔崖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4千米路北3米处偏洞内的岩壁上。据说唐宋时期在佛尔崖就建有三间小殿,清朝时曾经过两次修缮,到了民国七年,湟源峡区发大水,小殿被冲毁。后来又有一位北极山的铁和尚来此化缘,并在此重建了一间小殿。可惜的是,到了民国二十六年又遭到洪水冲毁。现在看到的小殿是1995年由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的。
位于殿内正中的是释迦牟尼立像,佛像高2.1米、宽1.1米。佛祖面相丰满,大耳垂轮,慈祥文静,身穿通肩袈裟,右手托钵,左手做无畏印,首部有桃形项光,身后为椭圆大佛光,脚下是小须弥座,两侧为四大金刚像。殿内其他佛像均结跏趺坐在莲台上,有的身着袒右胸袈裟,有的着通肩袈裟,有的则穿络子,袒胸露乳。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表情也各不相同,或面带微笑,或低眉沉思,而且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外,在立佛宝座下侧左右两边还有多处阴、阳刻汉藏文字,其中包括“大清道光丁酉年镌”、“大清光绪丙午年镌”等。佛像全系阴刻,除三尊小佛像因高度损伤只能看清轮廓外,其余佛像均图案清晰,线条优美,并通体施以彩绘。佛祖袈裟及头饰等还使用金箔贴金的手法,从而增加了画面辉煌的艺术效果。以佛像图案的一般特征和凿雕工艺来看,是典型的宋元风格,其中四尊小佛像则是晚清时期的作品。
“海藏咽喉”、“山高水长”这两块石刻,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4~1995千米中段,两处石刻相距约百米。“海藏咽喉”为阴刻行楷书,每个字高60厘米,宽50厘米,四字左侧附镌有楷书小字:“嘉庆庚申四月西宁道鄂云布书,光绪戌子年夏四月丹噶尔同知张晖吻西宁县丹噶尔主簿李敦源监镌”。这处石刻原来是在今公路以北的山崖上,20世纪50年代修建青藏公路时山崖被炸毁,而有石刻的整块石料却完好地埋在地下保存了下来。1987年由县文物部门负责挖掘出来,立在了现在公路的南边,并聘用当地群众予以守护。
“山高水长”石刻位于佛尔崖岩画东端的岩壁上,上款“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夏”,下款“丹噶尔抚边府事黄丈炳书二十二年汪那炜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