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需要经常提高士气
● 基层没有太多机会了解公司决策
● 基层工作忙碌,往往缺乏大局观
● 基层人数众多,可能会出现矛盾
任何企业,不可能有了资本和管理人员就可以盈利生存,如果缺乏一支充满工作热情、富含凝聚力同时明确公司短期计划和长远目标的中层管理者队伍,那么,高层的一切战略意图都将无法贯彻实施。这种“头重脚轻”的人才结构,将使得企业整体的运转发生畸变,导致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层的决策得不到有效的配合和实施,而基层员工更找不到团结的核心,理解不了工作的方向。
因此,中层对于高层来说是助手、是依靠、是发力点,而对于基层来说则是核心、是方向、是领军人物。
关于究竟是面向A区域还是B区域开发业务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H主管的团队,分成两派意见,各自有各自的看法。
一种说法是,A区域地处市区中心,地段好,店面多,销售能力强,消费者流量大,而B区域则在比较偏僻的区域,销售力相比较弱。所以应该选择A区域。
另一种说法是,A区域内部产品已经接近饱和,同时,进场费要求高,而B区域产品还不充实,正在谋求扩大品种,进场费要求也低一点。所以应该选择B区域。
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两方始终无法说服对方,最终销售小组成员把目光投向H主管,希望他给予一个定论。
H主管听取了两派的说法,认为表述得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他知道公司今年的任务并不是一味地提高短期销售量,而是强调扩大市场长期占有率。基于这点考虑,他向手下们重新强调了公司的规划,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情况,用大局意识统一了大家的观点,提出选择B区域的方案。即使面临短期利益受损,也要符合公司的长远规划。
由于H主管的解释简要有力,解决了所有心存疑虑的员工想法上的问题,因此,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向B区域开展业务为主。
会后,H主管还专门找了几名员工交流。对于原来提出向B区域发展的员工,他给予了再次肯定和支持,对于原来意见不同的员工,他肯定了他们原先的想法,并解释了自己的观点,消除了可能存在的内心分歧。
在这样的工作下,最终,H主管的团队顺利完成了年度业务开展计划。
在员工们无法达成共识,产生意见分歧,并成为进一步执行决策的矛盾和阻碍之时,主管的思考作用和核心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为员工们分析现实、判断背景,并选择最有效的道路。
H主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首先,他通过自己成熟的工作经验、对公司决策的充分理解,以及对现实情况的仔细剖析,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其次,他从大局出发,成功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员工,将由于各自看法不同而站在矛盾立场的手下,重新捏合成一个完整的团队,从而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
公司内部如同一架运行协调的机器,其中任何零件都需要及时地检修。基层员工人数众多,情况也会各自不同,产生大大小小的差异。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的渠道了解基层员工的不同情况,也就难以掌握细节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
因此,中层管理者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了解基层员工的状况上。中层像企业内部无数的观察窗口,通过他们,企业将毫不费力地观察到员工的各自特点、变化轨迹。
基层员工之间需要配合的工作多,工作任务重,强调团结协作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随时会爆发的小矛盾,那么就可能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中层管理者正是这样一种黏合剂,能够把无数微小的矛盾弥合在萌芽的初期,从而防止因为不必要的内耗而降低工作效率,影响最终的工作结果。实际上,这样细致的工作,必须由经常同基层员工身处工作第一线、共同面对工作困难和矛盾的中层管理者来完成。
中层管理者是管理者,也是指导者和发掘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仅是“领导”,还是基层员工的“老师”和“伯乐”。对于其中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不仅要能够批评禁止,更要学会分析教导帮助,防止再次出现。对于其中优秀的表现,中层管理者应该能做到赞扬和强化,从而巩固基层员工工作中表现出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实际潜能。
只有同时做到以上这三点的中层管理者,才能满足基层员工的实际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中层也是在为企业做出自己位置上最关键、最重要的贡献。
(1)中层在基层眼中是领导,但是,如果真的像高层那样仅仅从战略层面上指点基层,而不会从对方需要入手,解决思想问题,那么一定会影响自身的工作进程。中层应该锻炼出属于自身的管理方法,既收到理想的工作效果,也不至于妨碍团队的凝聚力。
(2)中层工作的环境中,必须学会权衡基层的不同意见,吸取其中正确的看法,化解其中不利的因素。既然中层属于基层的核心,就应该将所有手下员工紧密团结成为一个集体,表现出对其中任何人存在工作因素之外的偏向,都是不合理的。